文|秘籍君
在網上看到一個挺好玩的視訊:女兒一手給爸爸洗腳,一手拿手機拍照。爸爸本來挺感動,情緒正在胸中醞釀呢,可能是拍照成功,女兒站起來就走,還順帶一把關上門。
爸爸的這番感動還沒升騰呢就涼了,網友都評:這小棉襖有點漏風啊!

很多人看到這條消息,隻是哈哈一樂。開始回憶起孩子對自己的“塑膠”感情。
但我想說的是,這個“作業”本身也很成問題。從女孩的态度可以看出,她也并不喜歡這樣流于形式的作業。
◆各位家長,你都遇到過哪些流于形式的作業?
說起這樣的作業,可能在幼稚園裡見得最多,畢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小,很多作業不是布置給孩子的,而是布置給家長的。
幼稚園裡每到感恩節或者父親節母親節,就免不了會布置這麼一項作業:幫爸爸媽媽做一件事,向他們表達你的謝意,并拍照上傳。
或者直截了當地說,給你的爸爸或媽媽洗次腳,感受濃濃的親情.......
于是,放學之後,家長群裡就開始出現照片或視訊:一盆一盆的水,一隻隻的小手,還有爸爸或媽媽的腳.....
好笑的是,我曾在晚上11點看到一位家長上傳作業,視訊裡照樣是一隻手和一雙腳,但那隻手明顯偏大,而且胖乎乎的,根本不是孩子的手。
看一下時間便一目了然:肯定是因為孩子已經睡覺了,家長發現忘交作業,又不好讓孩子起來,于是自己代勞,爸爸用自己粗大的手替代孩子,裝作在給媽媽洗腳。
讓人同情的是,按照老師要求,這個視訊還要配上“給媽媽洗腳,媽媽辛苦了!”之類的文字,發在朋友圈。
用洗腳表示感恩、勞動節拍張拿拖把的照片表示勞動、 端午節吃幾個粽子表示節日傳統教育,這樣的作業内容是不是在很多幼稚園都曾上演過?
◆作業有沒有流于形式,跟家長做法有關
我無意抨擊幼稚園裡作業的做法。
因為作業是否流于形式,很多時候也看家長如何應對。
比如本來是希望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的親子手工作業,家長非要認為是老師的刁難,或者覺得孩子小做不好,直接上手代勞,或者在外面買一個成品了事。這其實錯過了很多因為作業制造的機會:和孩子一起,互相陪伴、表達親密的機會。
有些時候,即便一些作業看起來流于形式,隻要家長足夠有心,也可以把它變成和孩子促膝長談的機會。
比如,學校給十來歲的孩子布置“給爸爸洗腳”的作業,家長肯定能感受到孩子的抵觸情緒。那不妨告訴孩子,忘掉這些形式,父女倆聊聊天就好。甚至直接建議擺拍,拍完之後再和孩子談談心、談談學習。
畢竟,作業是死闆的,如何對待處理,卻是靈活的。
像文章開頭的這件搞笑事,不知道是何原因造成了女兒這樣的反應。或許是青春期的女孩本就叛逆,不喜歡這樣的表面作業,又或者,女兒跟爸爸平時就沒什麼深入溝通,是以孩子抗拒給爸爸洗腳。
大笑之餘,也值得我們檢討:自己平時和孩子相處得如何,遇到這類作業,孩子一般會怎麼做。
【話題讨論:你有遇到過令人尴尬的學校作業嗎?】
進階育嬰師,心理咨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懂養育懂心理,也關注寶媽自我成長和家庭經營,力當媽媽們的貼心人。
歡迎關注【育兒秘籍】,你想了解的育兒護理、成長發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