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很偉大 ?不 ,有時候母愛很可怕
中國文化自帶一種戀母情節,連“祖國”這個概念都跟母親形象捆綁在一起營銷,是以母愛具有道德上的超然價值,偉大、崇高、神聖不可侵犯。從國小國文教材、主旋律歌曲到《讀者》這種流行讀物,讴歌母愛的心靈雞湯密集分布。把母愛上升為一種宗教,一種迷信,也是洗腦教育的内容之一。誰敢質疑母愛,誰就是大逆不道、禽獸不如。
母愛不一定是一種美德,有時候它隻是一種瘾。因為被社會期許,因為被輿論稱頌,很多媽媽在扮演母親這個角色的時候,已經走火入魔。母愛24小時不打烊,對孩子表現出毫無節制的關注和過度的擔心,“怎麼讓她們戒掉大量囤積的母愛才是重點。沒有适當休息,母愛就會增加很多灰塵”。
母愛讓很多媽媽失去自我,把全部生命價值依附于兒女,母愛成為沉重的負擔。“女人心甘情願做兒女的奴仆,這是一種陳舊的惡習。隻為别人而活,美其名曰叫奉獻。而這種無私的愛也并非無條件,就是你不能背叛,甚至不能說不。”
“一個拿愛當武器的媽媽,根本就是披着媽媽皮囊的殺手。”許常德說得夠狠,“當你脫口說出,你跟你爸爸一個樣時,你就不配當一個精神正常的母親了。”而不少母親,因為跟丈夫感情不和,就對孩子灌輸仇恨——之前曾經“兒子得白血病,父親拒絕捐骨髓”的新聞中,母親不就對4歲的孩子說,你爸爸不愛你,你爺爺奶奶也不愛你,讓孩子帶着被遺棄的痛苦和仇恨離開這個世界嗎?這樣的“母愛”,讓人...

孩子慢慢長大後,大部分的父母就會選擇一些方式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加的獨立,希望他們在未來能夠擔起責任,特别是一些獨生子女的家庭,這樣的情況更是明顯。
當然,除了我們上面所說的情況之外,有一部分父母也比較溺愛孩子,加上因為家裡隻有一個孩子,就會将所有的心血傾注于他的身上,對孩子也更加黏膩,但是,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
張女士在自家兒子軍軍出生之後,就一直在他旁邊照顧他長大,從孩子上一年級到孩子上高中,她也從來沒有離開過。
其實在一開始,看到其他孩子上高中的時候都寄宿,她也動過心。但是想到孩子什麼都不會,生怕孩子沒人照顧影響了學習,是以就狠心辭職在孩子學校旁邊租了一個房子,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就這樣母子倆,在這個小房子裡生活了一兩年。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張女士竟然發現孩子有些時候會藏在被窩裡面偷偷地聊天。
後來詢問孩子班主任,她知道了自家孩子可能在學校裡和其他女同學談戀愛,得知這樣的消息後,她不由得開始擔心孩子會因為這些事耽誤學習,思來想去,最後決定搬去孩子的房間和孩子一起睡覺,同時能夠起到監督的效果。
然而,她的這一行為卻遭到了兒子的反對,可是礙于她的強勢,兒子隻能無奈服從了。
就這樣她和她兒子一直僵持了差不多半年左右的時間,後來有一次因為孩子成績差,張女士将孩子痛罵了一頓,沒想到,就是因為這件事走上了“不歸路”。
01孩子已經長大了,父母不懂得放手,對孩子成長影響大
從上面的事例之中,很多父母可能會說,明明就是孩子不懂事。實際上,我們細細地分析就可以發現:有些時候父母對于孩子過度的關注,反而會讓他們異常的不适。
因為在這種高度緊張的情況之下,選擇一些方法擺脫,也是他們不得已而為之的事。
我們的孩子已經長大了,父母為什麼要控制他們的所有事情呢?其實有些時候放手或許才是一種愛。畢竟對于孩子來說,這種過度的壓迫隻會對他們的成長造成更大的傷害。
任何一個人的成長都不是處于被壓迫的情況之下,但是父母在這個過程之中所展現出來的狀态已經使得孩子的自尊心缺失。
畢竟孩子無法決定自己想做什麼,不想做什麼,隻能聽從父母的安排。長時間如此,内心自卑的情況越來越明顯。
如果我們身邊有一個喜歡安排我們的人,我們會是什麼樣的情緒呢?其實通過思考我們就可以得知,暴躁憤怒是最為明顯的狀态。
因為在被壓迫的情況之下,人的本能就是進行一定的反抗,可是對于孩子來說,他們又不能對父母大聲吼叫,隻能選擇自己排解,或者做個了結。
任何一個人的成長都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而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狀态也存在着很大的差異。
就像我們所說的,孩子在父母過分逼迫之下選擇離開父母,這也是現在很多孩子在消極不滿情緒之下所展現出來的狀态。
02父母适當地放手,才能成就孩子更好的人生!
很多父母或許并不知道,在孩子三歲以後,他們具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反抗期,而到12歲左右的時候又進入青春期,這是孩子最為明顯的反抗狀态。
但是很多父母總是以一種壓迫的态度去應對孩子,甚至認為小屁孩什麼都不懂,自己給孩子所有的安排都是最為正确的。
實際上,這樣的想法以及行為隻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傷痛,畢竟他們也僅僅隻是想為自己的人生做主,不願意聽從父母的安排。
我們上面說到的尊重對于孩子的重要性,其實父母适當的轉變自己的角色,适當的放手才是最為重要的。
●孩子會有自己的思考
上面所說的所有的事情父母一切包辦,其實也會導緻孩子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變得極其懶散。畢竟父母能夠幫助自己解決任何的問題,孩子為什麼要去思考呢?而留下的這些時間,孩子也不可能完全用到學習之上。
是以父母為什麼不願意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讓他們懂得一定的思考,不要為他們做太多事情呢?
●孩子會有自己的主見
任何一個人的成長絕不是依附在别人之下,隻有他能夠思考、不斷地進步才能讓他進行自我的成長。
對于孩子來說,他們最為堅固的依靠就是父母,而父母一旦松手,孩子就能有比較明顯的突破,父母又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養出的孩子絕對不是一個隻聽從于别人話語的存在,而是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的思考才是父母所期望的。
●孩子會變得更加主動
主動以及被動之間的關系存在着很大的差異,主動性、被動性所表現出來的狀态也讓很多父母驚歎。當我們主動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他們内心不願。
但是如果在這個過程之中,我們能夠激發孩子的興趣,讓他們自願去做,就會産生更大的效果。
當我們适當地放手之後,孩子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他們自己做主,這時候主動性、積極性就會更加明顯。
有些時候所說的母愛偉大并不像我們所想的那樣簡單,如果是以控制孩子為前提,那麼這種愛并沒有任何必要。是以希望大家能夠認識到所謂的愛到底是什麼?給孩子最好的安排。
你一定會說,這樣做的隻是極少數,問題就在這裡!
每一個媽媽,都被“偉大的母愛”所蒙蔽,把自己的所作所為神化和正義化了。但很多時候,我們暫停下來,理性地審視自己,有時候我們責備孩子,真的完全是為了他好嗎?有沒有是因為維護自己的面子、發洩自己的情緒或者耐心不夠?
沉溺于偉大的幻象中,把自己當成超人或者英雄——容我刻薄地說一句,你隻是你孩子的母親,不是全人類的母親;你隻是愛自己的孩子,不是什麼超越人性的博愛。不必把母愛上升到道德高度上,它是一種可貴的情感,更是一種特别的職業。母愛要專業、适度和合理。讓母愛更有分寸、更有技巧、更有趣味、更有張弛,這才是我們要做的。
*本微信公衆号對所有原創、轉載、分享的内容、陳述、觀點判斷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僅供讀者參考,釋出的文章、圖檔等版權歸作者享有。部分轉載作品、圖檔如有作者來源标記有誤或涉及侵權,請原創作者友情提醒并聯系小編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