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論語史鑒:朱熹的教學與科學思想

作者:冬晖學堂

第十一篇第22章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聞斯行諸:聽到一件合于義理的事就當付諸實施嗎?諸,“之乎”的合音。

公西華:字子華,又稱公西華,年輕孔子32歲,今河南省濮陽市濮陽縣人,東周時期魯國學者、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公西赤有非常優秀的外交才能。孟武伯曾經向孔子問起公西赤,孔子回答說:“赤也,束帶立于朝,可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從孔子的言談中,我們可以知道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學生,也表現孔子對于“仁”的完美要求。公西赤曾經為孔子“乘肥馬,衣輕裘”,出使齊國,期間冉求向孔子為其母請粟。

論語史鑒:朱熹的教學與科學思想

惑:形聲字,從或從心,或指有所守而不定,或心結合意為:心欲有所守而不定之迷亂。

惑的原義就是:心疑不定、不明白對還是不對。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内惑于鄭袖。”

惑也指迷惑,如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

惑也指糊塗、令人不解,如《呂氏春秋·察今》:“不亦惑乎。”

惑也指迷失,如《漢書》:“廣不謝大将軍而起行…惑失道。後大将軍。”

惑也與或、掝通,如《荀子·不苟篇》:“誰能以己之僬僬,受人之掝掝。”又如《孟子》:“無或乎,王之不智也。”《史記·賈誼服鳥賦》:“衆人或或。”

論語史鑒:朱熹的教學與科學思想

退:卻也,會意字,從辶從艮。艮的甲骨文從“人”,從朝後看的“目”,會人扭頭向後瞪視之意,艮的原義就是怒目相視逆反不聽從,辶艮結合,意為:向後走,後退。如《儀禮·聘禮》:“賓三退負序。”

退也指打退、退卻,如《國語·越語》:“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退也指減退、下降,如《周禮·小司寇》:“以圖國用,而進退之。”

退也指辭去官職、隐退,如《國語·楚語》:“夫子踐位而退。”

退也指離去、推出,如《禮記·少儀》:“朝廷曰退,燕遊曰歸。”

退也指悔改,如《國語·晉語二》:“雖欲有退,衆将責焉。”

退也指傳回,如劉基《賣柑者言》:“退而思其言。”

論語史鑒:朱熹的教學與科學思想

兼:會意字。許慎《說文解字》:“兼持二禾,秉持一禾。”意思是說“兼”是手持二禾,“秉”是手持一禾。

“兼”字的出現比“秉”字要晚。甲骨文沒有兼字。金文像一隻手(“又”)同時握着兩把“禾”,用同時拿着兩禾來表示“并得”的意思,即同時擁有。

如《易·系辭》:“兼三才而兩之。”《前漢·王莽傳》:“縣宰缺者,數年守兼。”

兼也指姓,是衛國公子兼之後。

兼人指能力勝過一般人,如《漢書·韓信傳》:“受辱於跨下,無兼人之勇,不足畏也。”

兼人也指兼并别國,如《荀子·議兵》:“凡兼人者有三術: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貧。”

本文的“兼人”指勇武過人。

論語史鑒:朱熹的教學與科學思想

全文了解為:

子路問道:“聽到一件合于義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嗎?”孔子說:“父親和兄長還在世,怎麼可以不先請教他們聽到了就去做呢?”冉有問道:“聽到一件合于義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嗎?”孔子說:“聽到了應該立刻就去做。”

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一件合于義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嗎?’時,您回答‘還有父兄在,怎麼可以聽到了立刻就去做?’冉有問‘聽到一件合于義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嗎?’時,您回答‘聽到了應該立刻就去做’。我感到迷惑,我鬥膽請問這是什麼緣故呢?”孔子說:“冉求畏縮不前,是以我鼓勵他進取;仲由好勇過人,是以提醒他退讓些。”

本章中的故事講述了孔子的教育原則與方法,顯示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和善于知人論事。

孔子對同樣的問題,因不同的人來問,而給出不同的答案。子路為人剛強魯莽,故孔子教他行事要考慮到父兄尚在,該征求父兄意見。

而冉求生性懦弱,遇事退縮,見義不一定勇為,故孔子鼓勵他邁進。孔子結合學生的具體心性來施教,一進一退之間,足見其教育智慧,非常值得當今教育者學習。

論語史鑒:朱熹的教學與科學思想

朱熹的教育和科學思想

朱熹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熱心于教育事業,孜孜不倦地授徒講學,無論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實踐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朱熹師從楊時的弟子李侗,他整頓了一些縣學、州學,又親手創辦了同安(今廈門市同安區)縣學、武夷(今福建武夷山)精含、考亭(今福建建陽市)書院,重建了白鹿洞書院(今江西廬山)和嶽麓書院(今湖南長沙),并且還親自制定了學規,編撰了“國小”和“大學”的教材。

朱熹培養了一大批知識分子,其中包括不少著名的學者,形成了自己的學派,如閩學代表黃幹。

論語史鑒:朱熹的教學與科學思想

朱熹将《四書》定為封建士子修身的準則,《四書》構成了朱熹的一個完整的理學思想體系。

元朝迄至明清,他編的《四書集注》長期被統治者作為治國之本,也作為人們思想行為的規範,成為封建科舉的标準教科書。

朱熹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關注的,一是論述“國小”和“大學”教育,二是關于“朱子讀書法”。

朱熹在總結前人教育經驗和自己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基于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認識,把一個人的教育分成“國小”和“大學”兩個既有差別又有聯系的階段,并提出了兩者不同的教育任務、内容和方法。

論語史鑒:朱熹的教學與科學思想

朱熹認為8~15歲為國小教育階段,其任務是培養“聖賢坯璞”。鑒于國小兒童“智識未開”,思維能力薄弱,是以他提出國小教育的内容是“學其事”,主張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具體行事,懂得基本的倫理道德規範,養成一定的行為習慣,學習初步的文化知識技能。

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強調先入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動,能激發興趣;以《須知》、《學規》的形式培養兒童道德行為習慣。

朱熹認為15歲以後大學教育,其任務是在“坯璞”的基礎上再“加光飾”,把他們培養成為國家所需要的人才。

朱熹認為,與重在“教事”的國小教育不同,大學教育内容的重點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是以然”。

論語史鑒:朱熹的教學與科學思想

對于大學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視自學,二是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的互相交流。朱熹關于國小和大學教育的見解,為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鮮的内容。

“朱子讀書法”六條,即: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着緊用力、居敬持志。這是由朱熹的弟子對朱熹讀書法所作的集中概括。

其中循序漸進,包括三層意思:一是讀書應該按照一定次序,前後不要颠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謹守之”;三是不可囫囵吞棗,急于求成。

熟讀精思即是讀書既要熟讀成誦,又要精于思考。虛心涵泳中的“虛心”,是指讀書時要反複咀嚼,細心玩味。

切己體察強調讀書必須要見之于自己的實際行動,要身體力行。着緊用力包含兩方面的意義:一是讀書必須抓緊時間,發憤忘食,反對悠悠然;二是必須精神抖擻,勇猛奮發,反對松松垮垮。

論語史鑒:朱熹的教學與科學思想

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強調讀書必須精神專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謂“持志”,就是要樹立遠大志向,并以頑強的毅力長期堅守。

朱熹闡述“格物緻知”時說:“上而無極、太極,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蟲之微,亦各有理。一書不讀,則阙了一書道理;一事不窮,則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阙了一物道理。須着逐一件與他理會過。”

朱熹還說:“天地中間,上是天,下是地,中間有許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獸,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而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個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謂格物,便是要就這形而下之器,窮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

論語史鑒:朱熹的教學與科學思想

朱熹認為對天文、地理、生物、農業、氣象等萬事萬物都應該研究。

朱熹對古代醫學經典《黃帝内經》、著名天文學家張衡的《靈憲》以及曆代天文地理知識都有涉獵,特别是對北宋自然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鑽研尤深,使得《夢溪筆談》成為其科學思想的來源之一。

朱熹還對地質學化石、否認神創論、宇宙起源、地心說、大地自轉、日食與月食、潮汐、雪花六角晶體形狀、雨虹等的形成、地理對氣候的影響、生物與人類起源、中醫診脈、農業生産結構、農作物布局及具體的生産技術等問題都有見解闡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