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熹問:為何叫“買東西”不叫“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作者:來點解讀

前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有這樣那樣的疑問,比如有西瓜、南瓜、冬瓜,為什麼沒有北瓜;有圓的井蓋,為什麼沒有方的井蓋......

其中人們疑惑最大的莫過于“買東西”為什麼叫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難道是因為“南北”不好聽嗎?

事實上,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版本頗多,從古至今人們争論不休,理學大家朱熹就提出過這樣的問題,回答問題的竟是一個年僅10歲的孩童。

朱熹問:為何叫“買東西”不叫“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激烈的課堂讨論

朱熹是宋朝的理學大家,是在學術上造詣頗深,與孔子并提,稱為“朱子”。

正所謂“師者,是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朱熹作為老師,在課堂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解答同學們的疑問。

這天,原本應該傳出朗朗讀書聲的課堂卻人聲鼎沸、嘈雜不已,說話聲仿佛是市場叫賣的小販。路過的人紛紛探頭,不知學堂裡發生了什麼事情。

在學堂裡,隻見老師朱熹氣定神閑地坐在前面,看着堂下的學生讨論問題。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甚至三兩個人在比比劃劃,面紅耳赤,場面十分混亂。

朱熹問:為何叫“買東西”不叫“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人們看到這樣的場面面面相觑,隻得認為朱熹和學生們應該是在讨論問題,不是發生了争執就好。那麼,朱熹究竟提出了怎樣的“難題”?

出人意料的提問

原來,朱熹在授課時看同學們興緻恹恹、無精打采,打算提出一個問題來激起學生們求學的興趣。他說:“在座各位可否回答我一個問題。”

學生一聽老師要提問,有的胸有成竹,認為自己一定可以回答;有的把臉埋在書裡,生怕老師會叫到自己;有的和周圍的同學竊竊私語,絲毫不在意老師的提問。

朱熹掃了一眼學生們的反應,緩緩說到:“為什麼我們平時買吃穿用度時被稱為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

朱熹問:為何叫“買東西”不叫“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聽到朱熹的問題,學生們很是驚訝,他們以為老師會提問一些處世之道,亦或是求學意義,殊不知是如此平常的問題。但是就是如此日常的問題,難倒了學生們。

一開始大家開始交頭接耳,讨論答案。後來場面失控,大家彼此展示自己的答案,同時傾聽别人的想法,學堂裡十分熱鬧。

對于學生的反應,朱熹并不意外,他想借此機會檢驗一下學生的反應能力以及問題思維。時間已經過去很久了,學生們已經十分焦急,誰也想不出來一個合理的答案。

朱熹問:為何叫“買東西”不叫“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就在這時,一個年僅10歲的小孩站了出來,聲音洪亮地說道:“老師,我想到了。”誰也不會相信一個10歲的孩子會說出什麼令人信服的言語,因為他一來沒有生活經驗,二來不可能了解那麼多知識和理論。但是朱熹很期待這個孩子的答案。

這個小孩子借助五行說進行解釋,認為“東”為“木”,對應買東西用的竹籃;“西”為“金”,對應買東西用的錢币。

聽到這個回答,在場的學生頗為震驚,他們自愧不如,也對自己之前課堂上的表現感到不恥。

朱熹問:為何叫“買東西”不叫“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事實上這個問題本身并沒有什麼标準答案,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重要的是思考問題的思維過程以及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與思考。

朱熹聽到這個孩童的回答也有些驚訝,認為他年紀尚小卻有如此的見解,面對一衆比他年齡大的人也絲毫不怯場,如此膽識和見識令人佩服。

其實五行說在宋朝已經較為成熟。其主張萬物相生相克,是對萬事萬物的類比,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種哲學思考。

朱熹問:為何叫“買東西”不叫“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大陸古代的時間、節氣、地理、風水、乃至中醫,都有五行說的身影,展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對世界樸素的認識。借助五行說解釋“東西”一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東西”一詞的其他解釋

有一種說法是,大陸古代有很多地方逐水而居,由于大陸地勢西高東低,很多河流是東西走向,大路是南北走向。

而且那時人們物資匮乏,交易的物品往往是食物或是農具等等,而且為了避免舟車勞頓和便于交易,商人多在路邊販賣物品。

朱熹問:為何叫“買東西”不叫“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按照習慣,人們約定在路的東邊是糧食,在路的西邊是副食或者其他物品。就這樣,人們在買糧食時說“買東”,在買副食或其他物品時說“買西”,若是都要買,就說“買東西”。久而久之,人們便将買物資簡稱為“買東西”。

還有一種說法是,在東漢時期,洛陽被稱為“東京”,長安被稱為“西京”。這兩個地方是當時的購物中心,物品也較為齊全,人們去買吃穿用度,大多去這個兩個地方。

人們為了表達友善,便稱為“買東”“買西”。

朱熹問:為何叫“買東西”不叫“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後來随着時代的發展,就演變成了如今的“買東西”。而且在唐朝時期出現了“市”,其中東市和西市最為繁華。人們将去東市和西市購物簡稱成“買東西”。

在宋朝的時候,“市”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商品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的物質生活更為富足,交易更為頻繁,出現了紙币,也為人們進行貿易提供了便利,“東西”一詞可能使用更加頻繁。

關于“東西”的提法有很多種解釋,以上是比較常見的回答。事實上,不論作何解釋,“東西”一詞的演變見證了大陸從古自今的語言傳統與曆史的演變,是人們是日常生活中語言習慣的見證。

朱熹問:為何叫“買東西”不叫“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結語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多年的曆史長河中,我們有了很多的語言習慣與傳統。正如“你去哪?”“我去買點東西。”

這樣的對白我們司空見慣,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并慣常使用的表述,是我們日用而不自知的傳承,是人們生活的縮影與見證。

如今,我們也衍生出很多新的詞語,這反應出如今的社會面貌與風氣,它們也将被人們世代承接,釋放出活力與生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