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熹的一首佳作,文字質樸,卻充滿哲理

作者:雲水心語

宋朝時重文抑武,那些出身寒門的學子,隻要刻苦攻讀,就有可能鯉魚跳龍門,進而成為大宋王朝的官吏,相當于如今體制内的職員,不僅風光體面,而且待遇優厚。

南宋大儒朱熹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父親朱松就是一位進士。朱熹從小接受了儒家思想,雖然家庭條件并非貧寒,他卻非常節儉,平日裡粗茶淡飯,即使招待貴客也經常隻是一葷一素。

朱熹的一首佳作,文字質樸,卻充滿哲理

朱熹雖然生活上看似“吝啬”,不過他卻很願意花費時間和金錢遊山玩水。詩人曾在多地任職,每到一處都會利用閑暇時光,遊覽當地的名山大川,并題寫詩文。

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以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等等,都是作者在賞遊和訪友過程中信手拈來的名句,不僅脍炙人口,而且耐人尋味。下面分享朱熹臨水抒懷,寫下一首佳作,文字質樸,卻充滿哲理。

朱熹的一首佳作,文字質樸,卻充滿哲理

涉澗水作

幽谷濺濺小水通,細穿危石認行蹤。

回頭自愛晚晴好,卻立灘頭數亂峰。

朱熹,祖籍江西婺源,19歲考中進士,三年後經過铨試,授官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主簿,後又曆任漳州、潭州知府等職務。朱熹也是宋高宗、孝宗、光宗、甯宗四朝元老,更是繼程颢、程頤兄弟之後理學的集大成者。

朱熹的一首佳作,文字質樸,卻充滿哲理

朱熹從小喜歡讀書鑽研,他為儒家經典所做的注解,一直都是明、清科考中八股文的唯一依據。可是他本人卻厭倦宦途,經常向朝廷遞交辭呈,反而願意将精力用于著書講學。

朱熹喜歡大自然,他在福建為官時,經常利用閑暇時間登山臨水。位于漳州的天成山,古稱雙髻山,乃是當地的著名景點,古往今來一直都吸引着文人墨客前往參觀。這首詩就創作于詩人在福建工作期間,有一天他登山遊覽,經過深谷幽壑,看見清泉汩汩,于是賦詩感懷。

朱熹的一首佳作,文字質樸,卻充滿哲理

首句介紹遊覽地點,“幽谷濺濺小水通”。一條溪澗,清澈見底,從幽谷中快速流淌出來。濺濺,形容水流湍急。小水,是指涓涓細流,正因為其“小”,相對周圍的景物才顯得速度極快,如果是一條大河,人們站在旁邊都很難覺察其流動。

次句刻畫詩人的舉動,“細穿危石認行蹤”。由于地勢險峻,行走困難,詩人仔細辨認前方遊人的行蹤,然後又小心謹慎地循着别人的足迹,從懸崖峭壁間穿行而過,直到在安全的地方落腳,一顆懸着的心終于放下。

朱熹的一首佳作,文字質樸,卻充滿哲理

後兩句充滿理趣,“回頭自愛晚晴好,卻立灘頭數亂峰。”此時已經臨近傍晚,雲霧翻騰、霞光萬道,盡顯一片瑰麗景象。詩人走在寬闊的平地上,再次立在灘頭,回望天成諸峰,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

“自愛”二字,抒寫了一份愉悅之情。“亂峰”,形容出群山峻嶺連綿起伏、縱橫交錯。詩人平日裡公務繁忙,應酬太多,很難抽身外出遊訪,難得有這樣一次機會,可以放松身心,才子頓時感到無比暢快。

朱熹的一首佳作,文字質樸,卻充滿哲理

細細品味這首詩,讀者一定感悟良多。作者在幽谷尋奇探秘,遇到“濺濺小水”,本來就有點顧慮,擔心自己落入水中、跌進深谷。再後來又遭遇“危石”,更覺得如履薄冰,他隻好硬着頭皮、小心翼翼地“認行蹤”。

詩人正覺得疑無路之時,眼前又忽然變得開闊,可謂“柳暗花明又一村”,又像是《桃花源記》中“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而當詩人從危境中安全脫離之後,又在内心湧起一種興奮和驚喜。

全文雖然篇幅短小,卻顯得跌宕起伏,令人回味不盡。人生之路也是如此,隻有經曆了逆境中的各種磨煉,才能更加珍惜安穩環境下恬淡、悠閑生活的美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