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熹的一首佳作,文字质朴,却充满哲理

作者:云水心语

宋朝时重文抑武,那些出身寒门的学子,只要刻苦攻读,就有可能鲤鱼跳龙门,从而成为大宋王朝的官吏,相当于如今体制内的职员,不仅风光体面,而且待遇优厚。

南宋大儒朱熹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父亲朱松就是一位进士。朱熹从小接受了儒家思想,虽然家庭条件并非贫寒,他却非常节俭,平日里粗茶淡饭,即使招待贵客也经常只是一荤一素。

朱熹的一首佳作,文字质朴,却充满哲理

朱熹虽然生活上看似“吝啬”,不过他却很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游山玩水。诗人曾在多地任职,每到一处都会利用闲暇时光,游览当地的名山大川,并题写诗文。

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以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等,都是作者在赏游和访友过程中信手拈来的名句,不仅脍炙人口,而且耐人寻味。下面分享朱熹临水抒怀,写下一首佳作,文字质朴,却充满哲理。

朱熹的一首佳作,文字质朴,却充满哲理

涉涧水作

幽谷溅溅小水通,细穿危石认行踪。

回头自爱晚晴好,却立滩头数乱峰。

朱熹,祖籍江西婺源,19岁考中进士,三年后经过铨试,授官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主簿,后又历任漳州、潭州知府等职务。朱熹也是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元老,更是继程颢、程颐兄弟之后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的一首佳作,文字质朴,却充满哲理

朱熹从小喜欢读书钻研,他为儒家经典所做的注解,一直都是明、清科考中八股文的唯一依据。可是他本人却厌倦宦途,经常向朝廷递交辞呈,反而愿意将精力用于著书讲学。

朱熹喜欢大自然,他在福建为官时,经常利用闲暇时间登山临水。位于漳州的天成山,古称双髻山,乃是当地的著名景点,古往今来一直都吸引着文人墨客前往参观。这首诗就创作于诗人在福建工作期间,有一天他登山游览,经过深谷幽壑,看见清泉汩汩,于是赋诗感怀。

朱熹的一首佳作,文字质朴,却充满哲理

首句介绍游览地点,“幽谷溅溅小水通”。一条溪涧,清澈见底,从幽谷中快速流淌出来。溅溅,形容水流湍急。小水,是指涓涓细流,正因为其“小”,相对周围的景物才显得速度极快,如果是一条大河,人们站在旁边都很难觉察其流动。

次句刻画诗人的举动,“细穿危石认行踪”。由于地势险峻,行走困难,诗人仔细辨认前方游人的行踪,然后又小心谨慎地循着别人的足迹,从悬崖峭壁间穿行而过,直到在安全的地方落脚,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朱熹的一首佳作,文字质朴,却充满哲理

后两句充满理趣,“回头自爱晚晴好,却立滩头数乱峰。”此时已经临近傍晚,云雾翻腾、霞光万道,尽显一片瑰丽景象。诗人走在宽阔的平地上,再次立在滩头,回望天成诸峰,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

“自爱”二字,抒写了一份愉悦之情。“乱峰”,形容出群山峻岭连绵起伏、纵横交错。诗人平日里公务繁忙,应酬太多,很难抽身外出游访,难得有这样一次机会,可以放松身心,才子顿时感到无比畅快。

朱熹的一首佳作,文字质朴,却充满哲理

细细品味这首诗,读者一定感悟良多。作者在幽谷寻奇探秘,遇到“溅溅小水”,本来就有点顾虑,担心自己落入水中、跌进深谷。再后来又遭遇“危石”,更觉得如履薄冰,他只好硬着头皮、小心翼翼地“认行踪”。

诗人正觉得疑无路之时,眼前又忽然变得开阔,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又像是《桃花源记》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而当诗人从危境中安全脱离之后,又在内心涌起一种兴奋和惊喜。

全文虽然篇幅短小,却显得跌宕起伏,令人回味不尽。人生之路也是如此,只有经历了逆境中的各种磨炼,才能更加珍惜安稳环境下恬淡、悠闲生活的美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