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如何看陈崇正的长篇小说《归潮》?专家学者们在这场研讨会上这样说

作者:深圳商报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通讯员 田莉

5月10日,由韩山师范学院、花城出版社主办,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花城文学院、韩山师范学院潮州文化研究基地承办的陈崇正长篇小说《归潮》学术研讨会在韩山师范学院文科楼举办。

花城出版社社长张懿在发言中表示,陈崇正在潮州成长,这次研讨会回到他文学创作的出发点,意义非凡。《归潮》以强烈的身份认同感书写潮州,为家乡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如何看陈崇正的长篇小说《归潮》?专家学者们在这场研讨会上这样说

《归潮》是作家陈崇正献给故乡潮州的赞歌。小说以深情的笔墨讲述潮州的百年沧桑,展现了潮州人的求实精神和强烈的家国情怀。研讨会以“回到故乡与走向世界”为主题,专家学者们围绕《归潮》的创作内涵与特质展开讨论。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贺仲明认为,潮州是文学的宝藏,陈崇正从一个开阔的视野回望潮州,视角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小说的时空跨度大、叙述性强,节奏安排合理。《归潮》对潮州文化底蕴的把握比较中肯也很深刻,这部作品既能体现文学的魅力,也能体现潮州文化的魅力。小说不仅书写了潮州的地方风俗、人情世态,更通过家族意识去构造潮州人的奋斗精神、坚韧精神和强烈的家国情怀,创造了一个潮州的文学地标。

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以语音形式参加会议,他指出《归潮》是陈崇正重新面对故土、面对自我、面对历史和现实的重要时刻。陈崇正爱他笔下的人物,爱这块土地,也感念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一切,所以整部小说的文字也显出了诚恳朴素而且带着近乡情怯似的小心翼翼的风格,连小说里的人物普遍也都是善良而带暖意的。小说中几代潮人的“归潮”故事跨越百年,但作者并没有满足于挖掘这些历史记忆,而是有意让历史通向现实,并让现实中的人在一种文化传承中产生文化认同,这种自觉的历史意识建构了一个有情有义的潮州。

暨南大学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以书面发言形式参加会议。他从奇正关系探讨《归潮》的写作艺术,认为陈崇正对故乡侨乡进行“正面强攻”,从历史和文化角度描写华侨的家国情怀和对文化之根的眷念;同时他不折不扣地履行着现实主义写法,即使在细节上也追求真实。但他的“正”并不排斥“奇”,在“正”的实现中,他通过“奇”的构思、“奇”的人物、“奇”的情节来运行,使得小说正中有奇,奇中出正,正奇结合,达到奇妙的艺术效果。

中山大学教授郭冰茹从细节、地方经验、结构、方言等谈论她对小说的印象。在她看来,对地方文化的提炼使地方性经验变成一个普遍性经验,这具备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如何看陈崇正的长篇小说《归潮》?专家学者们在这场研讨会上这样说

暨南大学教授申霞艳表示,在地方文化兴盛的时代,家乡叙事不能完全停留在一个相对的视野里,应包含走向世界的主题。《归潮》的开头布局宏大,以碧河为中心将宗祠和书楼对应起来,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精髓的理解。在描写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遭到的冲击时,小说又落实到具体的器物层面,这些都体现了一个作家走向成熟的标志。

《当代》杂志主编徐晨亮认为,面对大历史中的多变人生和不变的潮州文化精神,如何突破过去文化经验的壁垒,用文学的方式阐释它,而不是变成总结某种已知的潮州文化,这个其实非常有难度。《归潮》从内视角书写一个抽象的文化性格或者文化心性,从内部重审潮州文化的阴阳两面:小心谨慎的阴面、大胆追求的阳面构成了一个地域的文化心性全景,融合出一个独特的潮州地域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晓琴指出,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大背景下,《归潮》不只是有关地域文化的书写,更思考了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一种处境和复活路径。

在北京大学副教授丛治辰看来,小说补充的不是潮州精神,而是在与世界的碰撞中如何理解潮州精神。小说的写情部分笔墨动人,男女之情、父母之情、祖孙之情、家国之情无处不在。

《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认为,《归潮》让历史人物突然闪现又突然消失、以儿童视角化解返乡旅程的沉重感,体现了小说的“抖包袱”和幽默成分,这是一大创新之处。

如何看陈崇正的长篇小说《归潮》?专家学者们在这场研讨会上这样说

陈崇正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陈培浩认为,在方言写作上,陈崇正既提取了方言的异质性,也把它纳入到一个更广泛的汉语读者的阅读视野中;在故乡叙事上,《归潮》以动态的情感化的个人叙事去面对一个流动的故乡,书写了个人不断与故乡的相遇过程,为故乡注入了一种力量和新的精神传统。

暨南大学副教授唐诗人表示,《归潮》以全球史的视野、地理绘图的思维方式重新讲述历史,对当下如何开掘历史叙事,尤其是对新南方写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韩山师范学院副校长黄景忠表示,《归潮》非常成功地写出了潮州人“搬家不离家,出国不离国”的家国情怀。这种家国叙事既有同构化书写,也有错位化表达,但正是错位化表达才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从而使个人史、族群史和民族史真正联结起来。小说的地方文化书写围绕生老病死和日常生活两个向度展开,不仅揭示了地方文化精神,还表达了文化与个体命运的纠缠与关联,体现了文化与人生的相互成就。

此外,韩山师范学院教师田莉从基于生命体验的回溯历史、重铸文化之魂、现实性和未来性讲述小说的历史书写。韩山师范学院教师林洁伟解读小说的文化复杂性。韩山师范学院教师洪晓从小说的“小历史”与“大历史”和乡愁乌托邦的建构来分析陈崇正小说创作中的宏大叙事。

(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