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武俠小說中的滴血認親是怎麼回事?它具有科學性嗎?

作者:德才兼備需要充幾萬

類似于滴血認親這樣的故事情節,在武俠小說中可以說是屢見不鮮。比如在黃易的《尋秦記》中,秦始皇就被懷疑為是呂不韋的親生兒子,為了揭開真相,有人就用一根銀針,偷采秦始皇和呂不韋的血液,然後再将二人的血摻合在一起,看它們是否會交融在一起;再如戊戟的《奇俠傳奇 》,書中寫餘大夫命人取了一碗清水來,從白衣仙子和豹兒的中指上取下兩滴血,滴于清水中,隻見兩滴血在清水中互相接近,很快就合為一體。這樣,他們之間的母子關系就算确定了。

武俠小說中的滴血認親是怎麼回事?它具有科學性嗎?

除了滴血認親,還有滴血入骨,顧名思義就是把血滴在骨頭上,以此來确定是否是親子關系。比如東方英的《烈日飛霜》第一一六章《百口莫辯》寫道:“史莒以銳利的目光,向棺中乃父遺骸注視有頃,猛然擡手,咬破左手中指指尖,滴滴的鮮血向棺中落去。先是落在史烈頭骨之上,隻見那鮮血向旁滑,滾落棺底,毫不吸收。這種情形,四周之人,都看得非常清楚。”如果鮮血沁入骨内,則可證明為親子關系;如果沒有親入,則無法證明其血緣關系。上述文字中,史莒的鮮血滴在史烈的頭骨之上,然後就滾落到棺底,沒有被吸收,可見史莒與史烈沒有親子關系。

武俠小說中的滴血認親是怎麼回事?它具有科學性嗎?

像這樣的例子在武俠小說中還有很多,我們不一一列舉,即便大家沒在武俠小說中看過,也一定在武俠電視劇裡面看過。相信大家在看的時候,一定産生過這樣的疑問:滴血認親(或滴血入骨)真的能确定血緣關系嗎?它到底具有多少科學性呢?

實際上,無論是滴血認親,還是滴血入骨,都不具有科學性,因為這樣的方法根本不能保證準确無誤。古人之是以相信滴血認親,是他們想當然地認為,兒女和父母同為一種骨血,那麼他們的鮮血自然就會交合。父母和兒女的血型有血緣關聯,這當然是沒錯的,但化驗血型,是要靠血液中的凝血蛋白是否相同而進一步确定,這一過程靠肉眼根本無法完成,隻能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而且還需要其他化學藥物作為輔助,如此方可檢測出準确的結果。且不要說有血緣關系的兩個人的鮮血會交融,就是在人群中随意找來幾個人,各取他們的一滴鮮血,然後統一滴入到盛有清水的器皿中,說不定也可能會交融,難道這就能證明他們是直系親屬嗎?恐怕沒這麼巧合吧。

武俠小說中的滴血認親是怎麼回事?它具有科學性嗎?

比起滴血認親,滴血入骨更加荒唐。有人為了證明滴血入骨的科學性,已經做了相關的研究,無論是誰的鮮血滴到何人的骨骼上,都不會沁入骨内,當然前提是骨骼表層和軟組織儲存尚且完好。但如果是去世了很多年,而且屍骨早已腐蝕,最後僅剩一堆白骨化的骨骼,那無論誰的鮮血滴上去,都會沁入骨内,因為白骨化的骨骼,表層早已溶解發酥,但凡是液體滴上去,都會被吸收,鮮血自然也不例外。是以,滴血入骨,也是靠不住的。

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近代以來,測定親屬血緣關系,早已不再使用古代那種滴血認親的測試方法了,而是主要通過血型化驗來進行。特别是當代,由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醫療衛生的化驗部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DNA鑒定,以此來檢測兒女與父母的血緣關系。兄弟、姐妹、叔侄及爺孫隔代關系的鑒定,也可以運用DNA技術進行檢測。

武俠小說中的滴血認親是怎麼回事?它具有科學性嗎?

滴血認親法和滴血入骨法,雖然都不靠譜,但這些方法切切實實曾經出現在中國曆史上。早在東漢時期,就已經有文獻記載了關于滴血認親的史料。而滴血入骨最早見于《南史》:南朝齊廢帝東昏侯蕭寶卷有一妃子,名叫吳淑媛,生得貌美如花,富有詩書才情,深得蕭寶卷憐惜。可偏偏梁武帝蕭衍看上了吳淑媛,沒多久就把吳淑媛納為了自己的妃子。三個月後,吳淑媛生下一子,取名為蕭綜。宮中流言四起,都懷疑吳淑媛所生乃是蕭寶卷的兒子,而不是蕭衍的兒子。蕭綜長大後,為了證明自己的身份,便去掘了蕭寶卷的墳墓,并将自己的鮮血滴到蕭寶卷的屍骨上,果然鮮血沁入了骨内,于是堅信自己是蕭寶卷的兒子。後來,他改名為蕭缵,投北魏而去。

武俠小說中的滴血認親是怎麼回事?它具有科學性嗎?

在沒有近現代科學的血緣檢測手段以前,古人用滴血認親來測試親子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了不起的發明。隻是這種手段與現代科學的檢測手段比較起來,顯得落後而不可靠。在有了DNA檢測技術以後,我們就不應該再相信古人的滴血認清之法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