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微史記 | 徐濤談詩歌史上的王安石(下)

作者:紫牛新聞

2021年12月16日(夏曆十一月十三)是王安石1000周年誕辰。“微史記”周刊邀請到南京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徐濤,為我們講述詩歌史中的王安石。上篇主要講述了王安石詩歌的影響力,及不同時代為何對他有截然不同的評價。本篇講述王安石詩歌中的南京。

微史記 | 徐濤談詩歌史上的王安石(下)

記者:王安石至今留存詩多少首,與南京有關的大緻有多少?他在南京發生過哪些比較重大的人生大事?

徐濤:王安石現存詩1600多首,其中有些作品作于何時何地還有待考證,但據我的粗略統計,與南京有關的就已超過500之數,占全部詩歌的三分之一左右。

王安石的籍貫是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他是在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十七歲的時候,随父親王益到的江甯(即今南京)。王益時任江甯府通判,兩年後病故葬在當地,王安石一家就在南京定了居。慶曆二年(1042),王安石考中進士,開始了仕宦生涯,其間除偶有短暫還家外,基本都在任上奔波,直到嘉祐八年(1063)他的母親吳氏去世,才解官歸江甯丁憂。本來他在英宗治平二年(1065)守喪結束後就應該回朝任職,但他數次回絕了朝廷的征召,一直留在江甯。到宋神宗即位的熙甯元年(1068),他才應诏入京,次年即開始主持變法。熙甯七年(1074),王安石罷相知江甯,八年(1075)再入相,九年(1076)再罷相,自此之後,直至他去世的元祐元年(1086)四月六日,王安石一直都在南京,過着退居林下的生活。

今年是王安石誕辰一千周年,荊公的故裡撫州市就策劃了大型的紀念活動,其實王安石與我們南京的緣分更深,他從十七歲後就“落戶”江甯了,就是我們南京人。我們的城市曾生活着這樣一位偉大的曆史人物,這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也是一件值得紀念的事。況且,王安石可不僅僅是“住”在南京而已。治平、熙甯、元豐年間,王安石在南京設帳講學,培養了陸佃、龔原、鄭俠、鄭僑、沈铢、侯叔獻、吳點、郭逢原、華峙、汪澥等一大批社會精英,為宋代的政治改革和學術發展提供了人才輸出。至于文學方面,單是荊公在這裡創作的500多首詩歌,就是南京文學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盛事了。而且王安石晚年,有不少文人士子如郭祥正、俞紫芝、楊骥、陳輔、葉濤、蔡肇、魏泰等圍繞在他身邊進行詩文唱和;元豐七年,蘇轼路過金陵拜訪王安石,兩位文壇巨子化解了政治上的宿怨,談佛論文,互贈詩篇,相聚甚歡;有記載稱,黃庭堅也曾至金陵與荊公論詩。可見在南京隐隐形成了一個以王安石為中心的文學圈子。是以您看,縱觀王安石一生,無論是從生活史、學術史還是文學史來看,他都與我們南京的淵源更深。

微史記 | 徐濤談詩歌史上的王安石(下)

記者:王安石有《江甯夾口》詩:鐘山咫尺被雲埋,何況南樓與北齋。昨夜月明江上夢,逆随潮水到秦淮。有注解說,南樓與北齋,指的是南澗樓和昭文齋,都是王安石在南京的讀書處。若畫一幅王安石的南京旅迹圖,他都到過南京哪些地方,或他的詩裡都寫到了南京的哪些地方?

徐濤:王安石生活的北宋距今已有一千年了,自然地理與人文景觀變遷太大,很多地方已經講不清楚了。離王安石年代并不算久遠的南宋人李壁,自荊公之歿至李壁之生,其間隻不過隔了七十年時間,大家都還是宋朝人,但他為荊公詩作注,就已經不清楚“南樓”“北齋”究竟是哪裡了,他推測“北齋”有可能是“高齋”,這也是因為王安石本人寫過《和王微之登高齋》等不少與“高齋”有關的詩歌的緣故。至于“南樓”“北齋”是“南澗樓”“昭文齋”的說法,那也隻是今人據王安石詩文所作的推測罷了。

王安石詩文中提到的鐘山、秦淮河、玄武湖、栖霞寺、白鹭洲、清涼寺、定林寺、牛首山等地,如今倒還都在,不少地方仍是旅遊勝地。值得一提的還有半山園。

王安石罷相回到江甯後,于元豐二年(1079)春營建半山園,是以地距城東門七裡,距鐘山亦七裡,故以“半山”命名,王安石也被稱為“半山老人”“王半山”。半山園所處之地四無人家,僅蔽風雨,又不設牆垣,看上去就像是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傳舍一般,哪裡像是退休宰相的“豪宅”。王安石平日裡就騎着一頭毛驢,帶着一兩個仆從,往來于鐘山之間,随興所至,或坐松石之下,或至田野之家,或入佛寺,走累了就停下讀讀書,餓了就與仆從分餅而食。有人勸他乘坐由人擡的肩輿,這樣比較舒适,但他說自己“未敢以人代畜”;見到有地方官員出行時傳呼喝道,就是在前面引路的差役吆喝行人讓路,他就諷刺人家“但怪傳呼殺風景”,意思是官威太大破壞了山裡的風景。元豐七年(1084),王安石生了一場大病,遂将半山園舍為佛寺,宋神宗親為賜額“報甯禅寺”,于是“半山園”也就成了“半山寺”了。南京半山園的遺址還在,在其遺址上還修葺有“王安石故居”,如今好像也已對外開放了。

微史記 | 徐濤談詩歌史上的王安石(下)

記者:有史料說,王安石與其家人都歸葬南京,但也有一種說法,王安石遺骸最終移葬别處,不知王安石最終魂歸何處?

徐濤:2009年10月,江甯将軍山發現王安石父親王益及長兄王安仁的墓地,王安石的母親吳氏夫人,弟王安國、王安禮,子王雱等人,也都葬在南京的鐘山周圍。至于王安石,他的墓也在鐘山,宋人周煇《清波雜志》有明确記載:“王荊公墓在建康蔣山東三裡”;此外據陸佃《江甯府到任祭丞相荊公墓文》、葉夢得《同惇立遊蔣山谒寶公塔王荊公墓晚過草堂寺周颙故宅也》等人的詩文,也可證明王安石墓就在鐘山。

但到明代,王安石墓的蹤迹已說不清了,這可能是由于明初建都南京,修建皇城宮禁大大改變了南京城的面貌,以至于“宋以前遺迹多不可尋矣”。

據後世有些地方的王氏家譜稱,明太祖朱元璋曾讓王氏子孫為王安石遷葬,但正史史料中似還沒有發現相關記載。明人沈德符的筆記《萬曆野獲編》中倒是有記載:正德年間,南京的太監石岩為了自己營治壽穴,就拆毀了附近的古冢以取其磚石,後來翻出一塊墓碣,發現竟然就是王安石墓。當然,這則記載的野史傳聞性質也比較大,同樣不能完全采信。民國時期,又出現了江甯麒麟門外發現了王安石墓的報道,但也缺乏令人信服的可靠證據。是以我們今天要了解王安石墓的真實情況,隻能期待于将來的考古新發現了。

實習生 張博津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臧磊

校對 蘇雲

來源:紫牛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