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安石的七律,開篇美如畫卷,結尾更蘊含深意

作者:雲水心語

春深似海的暮春時節,天朗氣清、萬物生機,綠草如茵、燕鳴莺飛,是以人們便稱此時為清明。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禁煙節等,上古時期,清明隻是一個節氣,并未成為一個獨立的節日。而在清明前的一兩天卻一直有寒食節流傳民間。

禁火之俗出自周代,禁火從寒食日開始,直到清明節才将官家儲存的火種點燃,然後傳入尋常百姓之家,人稱新火。比如韓竑的名句,“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就極其形象地描述了清明傳新火的情景。

王安石的七律,開篇美如畫卷,結尾更蘊含深意

掃墓習俗源于上古,而清明與寒食相混則始于唐代,比如白居易的詩句,“鳥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宋代時延續了清明掃墓的習俗,朱熹在其《通禮》中曾記載,人們在掃墓時穿着素服,攜帶酒肴和割草、斬木的工具,以便在墓前進行加土、剪草、修枝、焚紙等祭奠活動。

同時由于清明時節莺飛草長、風和日麗,人們紛紛走出戶外、探春踏青,男女老少身着豔服、接踵聯肩,還會參加飲酒賦詩、尋花折柳,以及放飛風筝、蕩打秋千等活動。下面分享王安石的七律,開篇美如畫卷,結尾更蘊含深意。

王安石的七律,開篇美如畫卷,結尾更蘊含深意

清明辇下懷金陵

北宋 · 王安石

春陰天氣草如煙,時有飛花舞道邊。

院落日長人寂寂,池塘風慢鳥翩翩。

故園回首三千裡,新火傷心六七年。

青蓋皂衫無複禁,可能乘興酒家眠。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他為了緩解國内沖突、促進經濟發展,便在宋神宗的支援下着手進行政治改革。在變法活動處于關鍵時期,詩人每天都是廢寝忘食,根本無暇顧及家事,也不能抽出時間為已故的母親掃墓。

這首詩就抒寫了作者在清明期間的感受,字裡行間傳達出一種惆怅之情。“辇下”,本指皇帝的禦駕之下,引申為北宋的京城汴梁。

王安石的七律,開篇美如畫卷,結尾更蘊含深意

詩的大意是:清明時節,天色雖然有些陰沉,可是郊野中綠草如煙、水畔旁楊花飛舞,處處都是生機盎然的景象。人們一大早就外出活動了,漫長的白晝,院子裡一直都顯得非常寂靜。池塘邊微風輕拂,飛鳥翩翩,周圍的一切都好像節奏舒緩,悠然自适。

京城與故鄉相隔千裡,詩人離開家鄉也有六七年了,他回首過往,心情沉重,由于無暇掃墓,于是心生愧疚。京城的官員們頭戴烏紗、身着皂羅,接二連三地湧向郊野,他們實在太興奮了,竟然忘了時間的流逝。等到城門關閉之後,他們是否會在郊外的酒家過夜?

王安石的七律,開篇美如畫卷,結尾更蘊含深意

王安石40出頭時,他的母親不幸去世,遺體安葬在金陵(今南京)的鐘山。王安石在前幾年都會在清明節為母親掃墓,後來由于事務繁忙,無法脫身,他隻能登高望遠,遙祭親人,并在心裡默默懷念。

開篇介紹了天氣情況,“春陰天氣草如煙,時有飛花舞道邊。”天氣不冷不熱,也并非淫雨霏霏,絲毫沒有“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感覺。芳草萋萋、柳絮飛揚,正是踏青賞春的好時節,也非常适合外出祭掃,可是詩人卻忙碌不停,根本無暇遠遊。

王安石的七律,開篇美如畫卷,結尾更蘊含深意

颔聯進一步展現出一幅迷人的春日景象,“院落日長人寂寂,池塘風慢鳥翩翩。”清明節期間,氣溫顯著回升,日子也相對變長,春風輕柔、花團錦簇,還有碧水蕩漾、鳥鳴悠揚,這一切本該令人心情舒暢、悠然忘我,可是詩人卻用“人寂寂”三字,抒寫了一種孤獨和冷清的感受,也為下文的抒情打下伏筆。

頸聯直抒胸臆,“三千裡、六七年”,分别從空間和時間角度,闡述詩人的思鄉之情。雖然山水阻隔、流年飛逝,可是詩人對故園的情思不僅無法斬斷,而且還變得更加強烈。“新火傷心”,更刻畫出他對母親的深深思念。

王安石的七律,開篇美如畫卷,結尾更蘊含深意

結尾蘊含深意,傳達出詩人的焦慮之情,“青蓋皂衫無複禁,可能乘興酒家眠。”寒食應該禁火,清明節時解除禁令,那些公子王孫們穿着華麗、仆從衆多,攜酒帶妓、歡宵達旦,盡顯潇灑不羁的風度,享受着極其奢侈的生活,卻沒有誰願意為國家和社稷而操心和勞累。

王安石雖然看似與王禹偁一樣,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其實他的内心卻更加焦慮和無助。他為了江山社稷和大宋王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是又有幾人能夠了解和配合他的行動?

不過正如荊公自己所言,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人生雖然存在很多遺憾,但是隻要坦蕩做人、問心無愧,就無須瞻前顧後、縮手縮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