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一生隻寫了一首詩,卻成千古絕唱,引得王安石、歐陽修紛紛抄襲

作者:葉子的秋天

怅望送春杯,愁看落花飛。

轉眼間,春天的腳步不知不覺離去,清和的淺夏悄然而至。

能讓我們“看到”春日背影的,大概就是那飛舞飄揚的落花吧?

周邦彥寫落花,是“問花何在,夜來風雨,葬楚宮傾國”的凄清零落;

李商隐寫落花,是“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的肝腸欲斷、不忍不舍;

宋祁寫落花,是“墜素翻紅各自傷,青樓煙雨忍相忘”的凄迷傷感、相思愁怨。

但個人最喜歡的,還是唐代一位籍籍無名的秀才所寫的落花詩。

他一生隻寫了一首詩,卻成千古絕唱,引得王安石、歐陽修紛紛抄襲

這位秀才名為嚴恽。

關于嚴恽,史書上的記載很少。

隻知道他字子重,吳興人。據皮日休給他的悼亡詩中所寫,“十哭都門榜上塵,蓋棺終是五湖人”,可見他曾十餘次舉進士第而不中,最終歸隐湖山。

曆史上說他很善于寫詩,杜牧和他是好朋友,皮日休、陸龜蒙也很欣賞嚴恽的詩才,曾刻意登門拜訪。

皮日休誇他的詩“工于七字,往往有清便柔媚,時可轶駭于常軌”。

“轶駭”的意思是突破、跨越,“常軌”的意思是合理的、習慣使用的方法。

從皮日休的評價中,可以知道他的詩風清通條暢、柔和可愛,時常能夠突破正常,時有佳句。

他一生隻寫了一首詩,卻成千古絕唱,引得王安石、歐陽修紛紛抄襲

但可惜的是,他一生隻留下了一首《落花》詩:

春光冉冉歸何處,更向花前把一杯。

盡日問花花不語,為誰零落為誰開。

春光是如此的柔媚美好卻又如此短暫,不知道會去哪裡,隻有在花間把酒一杯,詢問春的消息。

我整日詢問花兒,你是為誰而開,又為誰而敗?可是花兒卻始終默默無言,隻是黯然神傷。

這首詩短短四句,沒有一個生僻字,沒有用任何典故,甚至沒有任何叙事。

主題是很常見的惜春傷春、感歎時光流逝,讀來也是明白如話,那它到底妙在何處呢?

他一生隻寫了一首詩,卻成千古絕唱,引得王安石、歐陽修紛紛抄襲

縱觀全詩,詩人開篇便是一個問句,“春光冉冉歸何處”?

“冉冉”,是柔軟的、緩慢的、漸進的狀态。然而無論如何遲緩,春光終究是要離去的,那麼它到底要歸去哪裡呢?

這個問題,問的是誰呢?顯然并不是具體的某個人,而是拟人化的“花”。

花朵自然是無法給予回答的,詩人隻能“更向花前把一杯”。

面對即将逝去的春光,詩人自斟一杯薄酒,似乎是想借酒澆愁,反而更暴露出了自己的孤獨。

無人與他共賞春光,也無人與他共憐落花,這該是一種什麼樣的寂寞呢?

接下來,三四句又是一個問題:“盡日問花花不語,為誰零落為誰開。”

詩人沒有明寫自己的惜花愛花之心,卻用“盡日”二字,拉長了對花朵凝望的時間。

仿佛能讓人看到,他呆呆地舉着酒杯,從花開看到花落,從日出看到黃昏,任無數思緒湧上心頭。

微醺之際,看着花瓣飄零,想到春光流逝,他喃喃輕問:“花兒啊,你是為誰盛開,又為誰零落呢?”

他一生隻寫了一首詩,卻成千古絕唱,引得王安石、歐陽修紛紛抄襲

一句“盡日問花花不語”,被歐陽修化用到詞中,留下了“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的千古佳句。

而一句“為誰零落為誰開”,更是問盡了詩人的惆怅,也勾動了無數讀者的愁腸。

楊萬裡的寫梅詩中直接引用道,“山路婷婷小樹梅,為誰零落為誰開。多情也恨無人賞,故遣低枝拂面來。”

王安石甚至在一詩一詞中,兩次直接引用過這句詩:

一是在集句體詩《梅花》中,組詩為“白玉堂前一樹梅,為誰零落為誰開。唯有春風最相惜,一年一度一歸來。”

二是歸隐鐘山後,在描寫半山園的《浣溪沙》小詞中寫道,“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兩三栽。為誰零落為誰開。”

和他們相比,嚴恽的原詩沒有直接表達任何情緒與情感,卻含蓄蘊藉,充滿了無限的想象力,讀起來更有深幽之韻味。

他一生隻寫了一首詩,卻成千古絕唱,引得王安石、歐陽修紛紛抄襲

嚴恽的《落花》詩,字裡行間似乎隻是淡淡的惆怅,但細讀之下,卻字字都寫着孤獨。

出于對詩的欣賞,和對嚴恽的憐惜,杜牧寫過一首和詩《和嚴恽秀才落花》勸慰:

共惜流年留不得,且環流水醉流杯。

無情紅豔年年盛,不恨凋零卻恨開。

據《杜牧年譜》中記載,和詩作于大中五年(851年),當時杜牧正擔任湖州刺史。

杜牧表示:

那嬌媚明豔的花朵本是無情之物,年年歲歲重複地綻放着,你又何必為落花感到凄涼呢?

與其遺憾落花的逝去,倒不如多憐惜幾分枝頭新開的花朵,因為它已經注定了凋零的命運。

正如落花無情,光陰亦如流水般逝去,再怎麼惋惜也無法将它留下,

不如暫且學一學古人曲水流觞的雅趣,恣意暢快大醉一場吧!

他一生隻寫了一首詩,卻成千古絕唱,引得王安石、歐陽修紛紛抄襲

“為誰零落為誰開”,是極為私人的情緒。

其中的惆怅,并非針對某人或某事抒發,而是表達了面對時光流逝,文人心中常存的孤寂與惆怅。

這種情感是幽微的、朦胧的、不确定的,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具有長久的、深沉的藝術張力。

“不恨凋零卻恨開”,則是帶着溫柔的憐惜與安慰,帶着杜牧獨特的哲思。

你更喜歡哪一句呢?

#頭條創作挑戰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