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農民工翻譯海德格爾,有何不可?| 沸騰

作者:Beiqing.com
農民工翻譯海德格爾,有何不可?| 沸騰

陳直翻譯的海德格爾著作。圖/社交媒體截圖

一個農民工因為翻譯海德格爾,引發廣泛關注。

海德格爾或許大家不熟悉,他和維特斯斯坦并稱20世紀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著作以艱深著稱。

翻譯“海德格爾哲學”學術著作的農民工,名叫陳直,今年31歲。二本辍學後,在各地打工,長達十餘年的時間裡,他堅持自學哲學,直至成為同學眼中的“失敗者”。

“農民工+海德格爾”的标簽,成功讓陳直成為聚焦點,關于他身上的“謎團”,他内心的“撕裂”,都頗值得解讀與玩味。

造成陳直今日的境遇,有諸多因素

如果深入了解陳直的經曆,就會了解陳直“成為”農民工以及一直堅持讀海德格爾,都有其原因。

陳直本來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跨出農門”,但因為過度沉迷哲學而放棄了數學專業的學習,導緻辍學。此後,陳直便開啟了作為“農民工”的打工生涯。辍學之後的陳直,一直無法改變他的生存境遇。

一方面,他無法放下哲學,而打工的特殊環境某種程度上避免了社交和其他諸多因素的幹擾,能讓他在閑暇時專心攻讀。

另一方面,他的學曆、背景、成長環境和性格等諸多因素,也讓他面臨改變生存境遇的困境——從他的叙述中能夠看到,陳直因為從小遭受父親的暴力和冷暴力,導緻他内向、孤僻,極少與外界交流。這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他的發展,造成了他一直囿于讀書、思考而畏于社交、外拓。

對陳直而言,他的内心是糾結、複雜甚至是撕裂的。在現實中,他難以在周而複始的打工、勞作中找到價值歸屬,獲得外界認可,實作價值認同。

在哲學中,他依然是碰壁的。哲學學科發展到今天,早已經發展成為高度學術化、專業化的學科,能在哲學圈層裡有新的創見和概念的延伸必須要有深厚的學識積累、受過專業化的學術訓練。

更何況,就哲學本身而言,基本的哲學命題已經被充分延展讨論,很難再去原創,就像陳直所說,他曾經枯坐很久,也最長隻寫出了500字的文章,是以,他才選擇了去做翻譯。但是,專業的學術化翻譯,對學界外的人而言,門檻依然高不可及,陳直千辛萬苦翻出的譯稿,很可能也會面臨無法出版的境況。

陳直或許一直都未充分認識到,作為人類智慧結晶的哲學,向每一個愛智慧的人敞開懷抱,但專業化哲學學術的壁壘卻早已高高築起。

農民工翻譯海德格爾,有何不可?| 沸騰

陳直在列印出來的《海德格爾指南》上做标記。圖/陳直個人社交媒體平台

農民工就不能讀海德格爾?

圍繞陳直翻譯海德格爾這事,外界有很深的偏見。這主要還是“海德格爾”與“農民工”兩個标簽,在世俗眼光中有着天然的沖突。

當外界用農民工的視角去衡量陳直,自然會得出他不務正業、無責任感、無上進心等結論。他與外界對農民工固有的“成見”格格不入。

在有些人眼中,海德格爾與哲學高冷且“無用”,是專業人員、“有閑人群”才可觸及之物,而且更苛刻些說,是高學曆和高層次的人才可研讀的東西。一位農民工去研讀哲學,與其“本職”工作毫無關聯,更對其職業發展無用,而且也與其本身所處的階層并不相匹。

這無疑是偏見。任何一個人都有權利進行精神探索,追求自己所熱愛的東西。更何況,這種探索和研讀,還會帶來智識的進步和内心的豐富。

退一步來講,陳直的“癖好”于人無害、于公無損,總比許多人沉迷于不良嗜好要好得多。很多人對陳直的非議,更多來自于對農民工群體的“傲慢”與“偏見”。

陳直的經曆,其實并非孤例。在此之前,一度被捧為“數學天才”的農民工餘建春,也曾引發廣泛關注。

餘建春長年沉迷卡邁爾數的研究,曾被浙大教授請至大學講台當衆宣講他的研究成果,引發強烈反響。在媒體報道後,有企業也給過他機會,但遺憾的是,餘建春最終沒有因數學研究改變其命運軌迹。

也許在外人看來,陳直是一個因沉迷哲學而進入命運的“窄門”,走向人生岔路的人。但于陳直而言,他卻在一直堅守他所追尋的路,一條在追求真理與智慧的路。

這條精神之路的探索或許對他而言,遠比現實世界的“幸福安穩”與“發家緻富”更為重要。是以,對于他的選擇,我們不妨多些寬容與尊重。

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以極具原創性的概念,論述了人作為“存在”的本質與意義,給出了“向死而生”的終極命題。對生命的終極困惑或許一直困擾着“有問題意識”的陳直,成為他一直堅持閱讀海德格爾的原因。

生活不易,世多磨難。沉迷哲學十餘年、已身為人父的陳直,相比過去已經多了許多煙火氣,年輕時“任性選擇”也有不少反思。

對陳直而言,生活的希望也從未完全對他遮蔽。即使他的發展是“所有同學中‘最慘’的”,但他也結了婚,有了孩子,慢慢走向正軌。

生活還在繼續,相信陳直最終能找到哲學與生活交叉的平衡點,走好接下的人生路。

特約評論員 | 和生(媒體人)

編輯 | 丁慧

實習生 | 黎志棟

校對 | 李立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