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农民工翻译海德格尔,有何不可?| 沸腾

作者:Beiqing.com
农民工翻译海德格尔,有何不可?| 沸腾

陈直翻译的海德格尔著作。图/社交媒体截图

一个农民工因为翻译海德格尔,引发广泛关注。

海德格尔或许大家不熟悉,他和维特斯斯坦并称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著作以艰深著称。

翻译“海德格尔哲学”学术著作的农民工,名叫陈直,今年31岁。二本辍学后,在各地打工,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他坚持自学哲学,直至成为同学眼中的“失败者”。

“农民工+海德格尔”的标签,成功让陈直成为聚焦点,关于他身上的“谜团”,他内心的“撕裂”,都颇值得解读与玩味。

造成陈直今日的境遇,有诸多因素

如果深入了解陈直的经历,就会了解陈直“成为”农民工以及一直坚持读海德格尔,都有其原因。

陈直本来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跨出农门”,但因为过度沉迷哲学而放弃了数学专业的学习,导致辍学。此后,陈直便开启了作为“农民工”的打工生涯。辍学之后的陈直,一直无法改变他的生存境遇。

一方面,他无法放下哲学,而打工的特殊环境某种程度上避免了社交和其他诸多因素的干扰,能让他在闲暇时专心攻读。

另一方面,他的学历、背景、成长环境和性格等诸多因素,也让他面临改变生存境遇的困境——从他的叙述中能够看到,陈直因为从小遭受父亲的暴力和冷暴力,导致他内向、孤僻,极少与外界交流。这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的发展,造成了他一直囿于读书、思考而畏于社交、外拓。

对陈直而言,他的内心是纠结、复杂甚至是撕裂的。在现实中,他难以在周而复始的打工、劳作中找到价值归属,获得外界认可,实现价值认同。

在哲学中,他依然是碰壁的。哲学学科发展到今天,早已经发展成为高度学术化、专业化的学科,能在哲学圈层里有新的创见和概念的延伸必须要有深厚的学识积累、受过专业化的学术训练。

更何况,就哲学本身而言,基本的哲学命题已经被充分延展讨论,很难再去原创,就像陈直所说,他曾经枯坐很久,也最长只写出了500字的文章,因此,他才选择了去做翻译。但是,专业的学术化翻译,对学界外的人而言,门槛依然高不可及,陈直千辛万苦翻出的译稿,很可能也会面临无法出版的境况。

陈直或许一直都未充分认识到,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哲学,向每一个爱智慧的人敞开怀抱,但专业化哲学学术的壁垒却早已高高筑起。

农民工翻译海德格尔,有何不可?| 沸腾

陈直在打印出来的《海德格尔指南》上做标记。图/陈直个人社交媒体平台

农民工就不能读海德格尔?

围绕陈直翻译海德格尔这事,外界有很深的偏见。这主要还是“海德格尔”与“农民工”两个标签,在世俗眼光中有着天然的矛盾。

当外界用农民工的视角去衡量陈直,自然会得出他不务正业、无责任感、无上进心等结论。他与外界对农民工固有的“成见”格格不入。

在有些人眼中,海德格尔与哲学高冷且“无用”,是专业人员、“有闲人群”才可触及之物,而且更苛刻些说,是高学历和高层次的人才可研读的东西。一位农民工去研读哲学,与其“本职”工作毫无关联,更对其职业发展无用,而且也与其本身所处的阶层并不相匹。

这无疑是偏见。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利进行精神探索,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东西。更何况,这种探索和研读,还会带来智识的进步和内心的丰富。

退一步来讲,陈直的“癖好”于人无害、于公无损,总比许多人沉迷于不良嗜好要好得多。很多人对陈直的非议,更多来自于对农民工群体的“傲慢”与“偏见”。

陈直的经历,其实并非孤例。在此之前,一度被捧为“数学天才”的农民工余建春,也曾引发广泛关注。

余建春长年沉迷卡迈尔数的研究,曾被浙大教授请至大学讲台当众宣讲他的研究成果,引发强烈反响。在媒体报道后,有企业也给过他机会,但遗憾的是,余建春最终没有因数学研究改变其命运轨迹。

也许在外人看来,陈直是一个因沉迷哲学而进入命运的“窄门”,走向人生岔路的人。但于陈直而言,他却在一直坚守他所追寻的路,一条在追求真理与智慧的路。

这条精神之路的探索或许对他而言,远比现实世界的“幸福安稳”与“发家致富”更为重要。因此,对于他的选择,我们不妨多些宽容与尊重。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以极具原创性的概念,论述了人作为“存在”的本质与意义,给出了“向死而生”的终极命题。对生命的终极困惑或许一直困扰着“有问题意识”的陈直,成为他一直坚持阅读海德格尔的原因。

生活不易,世多磨难。沉迷哲学十余年、已身为人父的陈直,相比过去已经多了许多烟火气,年轻时“任性选择”也有不少反思。

对陈直而言,生活的希望也从未完全对他遮蔽。即使他的发展是“所有同学中‘最惨’的”,但他也结了婚,有了孩子,慢慢走向正轨。

生活还在继续,相信陈直最终能找到哲学与生活交叉的平衡点,走好接下的人生路。

特约评论员 | 和生(媒体人)

编辑 | 丁慧

实习生 | 黎志栋

校对 | 李立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