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論語史鑒:史上三大陰險小人

作者:冬晖學堂

第五篇第25章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足恭:亦作“足共 ”。過度謙敬,以取媚于人。如《漢書·趙敬肅王劉彭祖傳》:“彭祖 為人巧佞,卑諂足共。”

又如清代孫枝蔚的《譏老翁》詩:“南隣一老翁,足恭爾何求?朝扣富人門,夜飲富人樓。”

左丘:中華複姓,源流單一,出自春秋晚期魯國史官左丘明之後,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齊國臨淄縣有左丘。”史籍《氏族博考》中也記載:“左丘明居左丘,為左丘氏。”左丘,在西周時期是齊國的一個地名,故址在今山東省臨淄地區。

論語史鑒:史上三大陰險小人

春秋晚期,有一魯國大夫名叫“明”,居于左丘,就以此地名為其姓氏,稱左丘氏,史稱其為左丘明。

左丘明是左丘姓的始祖,曆史已有2400年左右。望族居齊郡。西漢初年将臨淄郡改為齊郡。相當于山東省臨淄市一帶地區。

很多左丘氏後人更改為左姓或者丘姓。是以左丘姓已成稀有姓氏。

據傳,在美國三藩市、西雅圖地區,加拿大的溫哥華還有左丘氏複姓華人,祖籍皆為山東淄川,是清朝後期随華人勞工軍團泊去北美洲的,曆傳數代,仍能說一些簡單的漢語,不過已經不識多少漢字了。

另外,左丘氏複姓族人在墨西哥、日本、南韓也存在。

論語史鑒:史上三大陰險小人

左丘明,東周春秋末期魯國之附庸小邾國(由邾國分出,又叫倪國)人。春秋末期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散文家。曾任魯國史官,為解析《春秋》而作《左傳》(又稱《左氏春秋》),又作《國語》,作《國語》時已雙目失明,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儲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别史,與《左傳》一起成為珠聯璧合的曆史文化巨著。

由于史料詳實,文筆生動,引起了古今中外學者的愛好和研讨。被譽為“文宗史聖”、“經臣史祖”,孔子、司馬遷均尊左丘明為“君子”。山東肥城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史學界推左丘明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

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當時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左丘明與孔子同為春秋末期人,二人關系密切。他曾與孔子一同前往周室,在周太史那裡查閱檔案,回魯後孔子便寫了文字簡明的《春秋》。

左丘明鼎力支援孔子從政,受到孔子的好評。加上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懷坦蕩,深得魯侯器重。

論語史鑒:史上三大陰險小人

匿:藏也,從匚(fāng)從若,會意兼形聲字,匚是一種儲存物體的器物,“若”像跪坐之人雙手梳理頭發之形,也就是“披頭散發”之人,匚若結合,指把披頭散發的人隐藏起來,不讓别人看到。

如《書·盤庚上》:“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 意為:王釋出政令,舊臣不隐藏王的旨意。又如《史記·留侯世家》:“良更名姓,亡匿下邳。”

匿也延伸指隐瞞,如“匿名”、“銷聲匿迹”等。

論語史鑒:史上三大陰險小人

全文了解為:

孔子說:“花言巧語,面貌僞善,過分恭敬之人,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把怨恨暗藏于心,表面上卻跟人很友好的樣子,這種人,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論語》中記載了兩次“巧言令色,鮮矣仁!”本文又出現了“巧言令色”,可見孔子對“巧言令色”有多反感!

“匿怨而友”的人更可怕,匿怨而友其實就是匿怨而謀,表面一套,暗地裡一套,很容易被迷惑,随時可能遭他報複。

左丘明為魯國太史,以秉筆直書、褒貶善惡著稱。孔子把他引為自己的同道中人,對巧言令色、過分恭順的行為,以及内心對别人有怨恨,表面卻顯得友好的行為深感憎惡,認為這些行為是可恥的。

孔子說:在這個世界上,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

朋友為人要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

論語史鑒:史上三大陰險小人

史上三大陰險小人

一,南北朝時期,梁武帝的兒子蕭統很有才華,後被立為昭明太子,他編著的《昭明文選》在曆史上地位極高,現在的浙江烏鎮有昭明太子讀書處,即昭明書院。福建福鼎市有昭明寺。

可是,這個太子卻死于表面對他十分友好的太監鮑邈之手裡。

鮑邈之原來是蕭統身邊的一個太監,頗受信任。太子母親病故不久要做“生忌”,要一太監值宿一夜,太子便讓這個小太監去。不料他竟擅離職守,跑去和宮女鬼混,正巧被太子巡視時撞見。

要是别人不殺也得嚴懲,太子寬厚,沒有治他罪,隻是不如從前親近了。哪知這小太監不識好歹,不思圖報,反而懷恨在心,但表面上非常謙恭有禮。

論語史鑒:史上三大陰險小人

有一次,他探聽得皇上身體不适,便跑去密告太子請道士作法,埋蠟鵝咒皇上早死,密謀奪權篡位。

太子受此不白之冤,又無法辯解,氣急交加,一病不起,不久竟駕鶴西去,時年31歲。

二,江充(?-公元前91年),本名齊,字次倩,西漢趙國邯鄲(今河北邯鄲)人。

江充本名江齊,通曉醫術,其妹善歌舞鼓琴,嫁與趙國太子劉丹。江齊于是成為趙敬肅王,劉彭祖的上賓。

論語史鑒:史上三大陰險小人

後來劉丹懷疑他将自己的隐私告訴了趙王,二人交情遂惡。因為江齊知道的事太多,劉丹準備收捕他,竟然讓他逃脫。劉丹便将其父兄抓來殺害了。

江齊逃入長安,更名江充,漢武帝在上林苑犬台宮召見江充。他向漢武帝告發劉丹與同胞姐姐及父王嫔妃有奸亂,并交通郡國豪猾,狼狽為奸,恣意為害之事。

漢武帝劉徹覽奏大怒,下令包圍了趙王宮,收捕趙太子丹,并判其死罪。

武帝晚年患病,江充指使胡巫檀何欺騙武帝說:“皇宮中大有蠱氣,不除之,上疾終不差(病不愈)。”武帝信以為真,派江充成立專案小組,嚴加查察。一時江充權傾朝野。

論語史鑒:史上三大陰險小人

江充與太子劉據有仇隙,遂陷害太子,江充在太子宮掘蠱,掘出桐木做的人偶。劉據恐懼,發兵誅殺江充。江充的黨羽逃往甘泉宮報告皇帝,太子已起兵造反。

漢武帝命丞相劉屈氂調兵平亂,兩軍在長安混戰五日,死者以數萬人。最後太子兵敗逃亡,在長安東邊的湖縣(今河南靈寶市西北阌鄉縣西南)泉鸠裡懸梁自盡。皇後衛子夫亦自殺。

司馬遷的好友任安,時掌北軍,他接到太子的指令後,閉營未肯出兵,視作判斷敵情不明,存心觀望,也被判了死罪。史稱“巫蠱之禍”。

後來漢武帝知道太子劉據本無反心,滅江充三族,在湖縣建“思子宮”。江充害死了兩位太子,兩次被滅門,實屬史上第一小人。

論語史鑒:史上三大陰險小人

三,蔡倫,東漢湖南耒陽縣人。字敬仲,明帝末年入宮充宦官,中曆小黃門。和帝時,為中常待,開始參預朝政。曾任主管宮廷禦用器物制造的尚方令。

很多人都誤解紙的發明人是蔡倫,其實他隻是改進了造紙技術,降低了紙的制作成本,進而促進了紙的使用頻率,加大了文化傳播力度。而且他改良造紙術的目的,卻是别有用心的。

以前,人們用缣(jiān)帛或竹、木簡寫字。“缣貴而簡重,不便于人”。至西漢時,出現一種原始紙。人們在漂洗絲絮時,經常在篾席上揭出一層薄絮,可以書寫,人稱絮紙;漂麻時,也有類似發現,稱為麻紙。

這種原始紙張,既不常用,數量也少,而且塊片小,不方正,使用也不便。

論語史鑒:史上三大陰險小人

蔡倫生在普通的鐵匠家庭,那時在位的是漢章帝。漢章帝有一個特殊的喜好,就是從全國各地選拔優秀的少年入宮來侍奉自己。而蔡倫便不幸被選中,進宮做了太監。

入宮後的蔡倫十分努力,僅用了一年時間便被任命為小黃門,不久後又再次提拔為黃門侍郎,負責傳達公文。也正是這次機會改變了蔡倫一生的命運。

他加入後宮的鬥争,成為窦皇後的身邊人。窦皇後生得十分漂亮,又深得漢章帝寵幸,可唯一的問題便是總生不出皇子。

而漢章帝的另一名妃子宋貴人卻誕下太子劉慶,擔心自己的地位,窦皇後便同蔡倫商議,誣告宋貴人施行巫蠱之術,導緻宋貴人含冤而死。而另一個貴人的兒子劉肇也被窦皇後搶走,扶持成了太子。

公元88年,漢章帝駕崩,太子劉肇即位。由于皇帝年幼,窦太後便把持了朝政大權,并任命蔡倫為中常侍,參與國家政事。是以蔡倫也可是說是後漢時期宦官幹政第一人。

論語史鑒:史上三大陰險小人

窦皇後去世後,蔡倫又積極攀附上了鄧貴人,并且幫助鄧貴人做了皇後。鄧皇後喜歡畫畫,可當時人們都在帛上作畫,帛十分昂貴,鄧皇後又是十分節儉的性格,一直舍不得浪費。

蔡倫看到後便積極組織人馬,改良紙張,若真能取得成功,自己不但可以名留青史,還能夠得到鄧皇後的賞識,真是兩全其美。

他汲取前人經驗,在原料上,從麻木推想到麻頭、破布、舊魚網和樹皮等;在制作方法上,将原料搗碎,再經懸浮、抄造。開始采用單一原料,後又将幾種原料混合在一起,成為多種原料,實行新法造紙。

就這樣,蔡倫成功了,他改良的造紙術也被極力推崇,成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漢安帝劉祜(劉慶之子)繼位後,蔡倫怕遭清算,自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