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論語史鑒:有才無貌的澹台滅明

作者:冬晖學堂

第六篇第14章

子遊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台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

子遊:孔子唯一南方弟子,姓言名偃,字子遊,人稱言子,“孔門十哲”之一,“孔門四科”中文學科的代表。

子遊是春秋末期吳國人,故居在今江蘇常熟市人,被稱為“南方夫子”。孔子曾評價他說:“吾門有偃,吾道其南。”意為:有了言偃,我的學說可以在南方發揚光大了。

言偃學成之後,回到了南方辦學,今天上海的奉賢區,地名來曆就因為言偃曾在該地辦學。如今“敬賢、學賢、齊賢”已然成為奉賢市民的行為準則。

論語史鑒:有才無貌的澹台滅明

武城:魯國的小城邑,在今山東臨沂市費縣境内。一說在今山東臨沂市平邑縣,又說在今山東濟甯市嘉祥縣。今天山東德州有武城縣,不是本文說的武城邑。

武城也是曾參的家鄉,子遊曾在這裡做官,他遵照師訓,以禮樂教化人民,做出了很大的成績。

一次,孔子聽說子遊把武城治理得很好,于是帶上幾個弟子來觀摩學習,剛到,就聽到了處處有弦歌之聲,于是微笑着對迎接他的言偃說:“割雞焉用牛刀?”意為治理這個地方還用得着小題大做,以禮樂來教育嗎。

言偃恭敬地回答說:“以前老師曾教導我,做官的學習了禮樂就會有仁愛之心,老百姓學習了禮樂就會有服從精神,教育總是有用的啊!”

學生的回答使老師十分滿意。孔子對随同他一起來的學生說,言偃的話是正确的,我剛才那話不過是與他開個玩笑罷了。

這說明言偃對孔子的思想,不僅能深刻了解,而且做到了身體力行。

論語史鑒:有才無貌的澹台滅明

女:汝的通假字,第二人稱“你”的意思。

焉爾乎:此三個字都是語助詞。

澹台滅明:姓澹台名滅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弟子。

據《姓氏考略》記載,澹台一姓,是以居者地名為姓,澹台在山東嘉祥縣南的澹台山旁。

現澹台已成稀有姓氏,澹台姓後人大多改姓為澹或者台姓。澹台滅明被尊為澹台姓始祖。

據說,澹台滅明曾南下遊曆各地,曾長期居住在今蘇州一湖邊,後人把該湖稱為澹台湖,今湖側仍有其墳可見。

梁羽生的武俠小說《萍蹤俠影》裡,曾塑造了一個忠肝義膽,高傲不群,不畏人言我行我素的俠客也叫澹台滅明。

論語史鑒:有才無貌的澹台滅明

徑:步道也,從彳、巠聲。彳指小步行走,巠從巛(川)從一,指水脈在地上巛行,彳巠結合,指可以小步行走的通道。

徑的原義就是狹小的道路、小路,如《禮記·曲禮》:“送喪不由徑。”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徑也比喻解決問題的門路、辦法,如途徑、終南捷徑。

徑也指直徑,如魏學洢的《核舟記》:“徑寸之木”,意為直徑隻有一寸的木頭。

徑也指直接,如《聊齋志異》:“徑造廬訪成”。也指經過,如《漢書·高帝紀》:“夜徑澤中。”

論語史鑒:有才無貌的澹台滅明

偃:僵也,形聲字,從人,從匽(yǎn),匽亦聲。匽從匚從晏,匚指藏匿,晏指黃昏時分,帝王和女眷們團聚,匚晏結合表示“帝王長期隐居後宮”。

匽的原義就是退休、隐退,人匽結合,指退休的人,也指隐居。

偃也指倒下,伏而覆曰仆,仰面倒曰偃。如《詩·小雅·北山》:“或息偃在床。”又如:“偃旗息鼓”。

偃也指停止,如《書·武成》:“偃武修文。”又如《荀子》:“反而定三革,偃五兵,合天下,立聲樂。”

偃也指一中華姓氏,本文的偃指言偃。

論語史鑒:有才無貌的澹台滅明

全文了解為:

  子遊做了武城的長官。孔子說:“你在那裡發現到了人才沒有?”子遊回答說:“有一個叫澹台滅明的人,做事光明正大,從來不走邪路,沒有公事從不到我屋子裡來。”

本文記述的是孔子去武城看望子遊時發生的一件事,孔子極為重視發現人才、使用人才。他問子遊的這段話,反映出他對舉賢才的重視。

當時社會處于大動蕩、大變革時期,各諸侯國都重視接納人才,尤其是能夠幫助他們治國安邦的有用之才,這是出于政治和國務活動的需要。

子遊對澹台滅明的評價:“行不由徑”成為一個成語,比喻做事光明磊落,坦坦蕩蕩。

澹台滅明後來在子遊的引薦下,拜在了孔門之下,成為孔子的弟子。

本文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要善于發現人才,敢于舉薦人才,舉薦人才不能以貌取人。

論語史鑒:有才無貌的澹台滅明

有才無貌的澹台滅明

澹台滅明,字子羽,魯國武城(今山東平邑縣)人,比孔子小三十九歲,長相醜陋。

《論語》記載,孔子弟子子遊做武城宰時,孔子問:“你在工作中得到什麼人才了嗎?”子遊說:“有位叫澹台滅明的,做事從不走小路,操捷徑投機取巧,如果沒有公事,他從不到我屋裡來。”

後來,澹台滅明投入了孔門,發奮用功學習,并努力加強自身修養,終于學有所成,成為當時有名的學者。

《大戴禮記·五帝禮》有載。澹台滅明投師孔子門下,孔子見他相貌醜陋而不願收其為徒。因有礙于自己“有教無類”的主張,勉強收為弟子。

論語史鑒:有才無貌的澹台滅明

學成之後,澹台滅明往南遊學到吳地(原先屬吳國,後屬楚國)。跟從他學習的有三百多人,他有一套教學管理制度,影響甚大,是當時儒家在南方的一個有影響的學派。

其才幹和品德傳遍了各諸侯國。孔子聽到這些消息感慨地說:“我憑語言判斷的,看錯了宰予;憑長相判斷人,看錯了子羽”。

澹台滅明曾到今天的江西境内講學,戰國時,江西全境屬楚,那個時期中原諸國把不尊禮儀、不從仁德的地方稱為“蠻夷”。

楚國為了與中原諸國融為一體,得到他們的承認,在治國、外交各方面以禮儀制度和儒家思想作為行為準則。澹台滅明進入楚國後,非常受歡迎,他曾在今天的南昌講學,南昌的儒學風氣在他的帶動下,濃厚了起來。

論語史鑒:有才無貌的澹台滅明

也正因為這樣,那時候的南昌雖然遠離中原,但是從來沒有被稱為“蠻夷”。澹台滅明死後,南昌人民為他立祠立墓祭祀,并設立澹台門以表紀念,進賢縣也因他南遊至此而名。

澹台滅明非常地重義輕财,據《括地志》記載:有一次,澹台滅明身帶一塊價值連城的寶珠渡河,舟至河心,忽有二蛟從波濤中躍出,對渡船成夾擊之勢,欲奪寶珠。

澹台滅明氣憤地說:“吾可以義求,不可以力劫。”遂揮劍斬二蛟于河内,并将寶珠投入水中,以示自己毫無吝啬之意。

他的這種高尚品德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魯國人。數千年盛行于齊魯大地“甯讓錢,不讓言”的魯國遺風,可以從澹台滅明身上找到影子。

論語史鑒:有才無貌的澹台滅明

孔子的弟子子夏曾說:“賢賢易色”,意為要重視人的賢德,不能以貌取人,真正的強者始終是用實力說話,就像澹台滅明,他雖然貌醜,但他不止讓孔子佩服,還讓幾千年來的人們心服口服。

澹台滅明去世後,其弟子将他安葬于武城故裡(今平邑縣魏莊鄉土橋村西300米處)。儒家傳人将他列于曲阜孔廟大成殿前西庑内從祀孔子。

明天啟四年(1624年),在費縣關陽司建二賢祠,主祀曾參、子遊。清乾隆三年(1766年),關陽司巡檢胡世祚将澹台滅明由從祀改為主祀,并将二賢祠更名為三賢祠。

明末,魏忠賢權傾朝野,監生陸萬齡認為,孔子寫了《春秋》,魏忠賢寫了《要典》。孔子殺了少正卯,魏忠賢消滅了東林黨。建議魏忠賢與先聖孔子并尊。

論語史鑒:有才無貌的澹台滅明

這個提議被很多官員追捧。大明帝國掀起了為魏忠賢建造生祠的狂潮。

這事殃及池魚,澹台滅明的祠堂莫名其妙地受到牽連,巡撫揚邦憲把澹台滅明塑像砸了,就地建起了魏忠賢祠。

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糧道孫星衍将錢泳手書墓碑一座立于澹台滅明墓前。

今蘇州城南有澹台湖,傳為其宅陷而成湖,湖口有寶帶橋,民國十八年(1928年)拟建公園,惜未成;又有澹台湖大橋,飛架運河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