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論語史鑒:騎兵鼻祖——趙武靈王

作者:冬晖學堂

第十篇第27章

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翔:回飛也,從羽羊聲,翔的原義為鳥展翅回旋而飛,其初文是羊,後乃為造專字。如《劄迻·琴操·文王受命》“望來羊兮”,孫诒讓按:“羊當作翔”。

《詩·鄭風·有女同車》中的“将翺将翔”、《詩·齊風·載驅》中的“齊子翺翔”、阜陽漢簡《詩》并作“羊”,是古羊今翔之明證。

翔由回旋而飛引申指翔遊。如西漢漢劉向的《九歎·憂苦》:“獨憤積而哀娛兮,翔江洲而安歌。”

論語史鑒:騎兵鼻祖——趙武靈王

翔也指回顧、觀望,如《太平廣記-柳毅傳》:“蛾臉不舒,巾袖無光,凝聽翔立,若有所伺。”

又引申指行走時伸出兩臂,像鳥飛一樣如《禮記·曲禮上》:“堂上接武,堂下步武,室中不翔,并坐不橫肱。”

翔也延伸指悠閑地走,如曹植《梁甫行》:“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意為:柴門如此蕭條,狐狸和野兔在我家門口悠閑地走。

翔也指上漲,如顧炎武的《日知錄》:“谷價翔貴”。意為谷物價格上漲昂貴。

翔還可通“詳”“恙”等。本文的翔即指回旋而飛。

論語史鑒:騎兵鼻祖——趙武靈王

集:聚也,會意字,從隹從木。隹指鳥,隹木結合會許多鳥停留在枝頭,《說文解字》把集作雧,從三隹,後三隹省為一隹。

集的本義指樹上聚集了許多鳥,《字林》雲:“群鳥駐木上。”如《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集于灌木”。

引申泛指會聚、彙合。也指人群集中定期交易的市場,如集市、集鎮。

集也指成、就,如《書·武成》:“大統未集。”意即大業未就。又如《詩·小雅》:“我行旣集。”

集也指雜,如《孟子》:“是集義所生者。”多種單篇作品彙合在一起的書冊也稱為“集”。

論語史鑒:騎兵鼻祖——趙武靈王

雌:鳥母也,從此從隹,此字,一說從止從人,會腳踩人之意,乃“跐”之初字。

《說文》中卻認為,“此,止也。從止,從匕。匕,相比次也”。匕就是比較、比次,止匕就是停止比較,确定這個了。

此在雌中隻表聲,隹指鳥,“雌”字本義指母鳥。如《詩·小雅》:誰知烏之雌雄。引申指母性動物。

雌也引申指柔弱。如《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近代漢語多用于通假。通“龇”,張嘴露牙。

雌用作“雌黃”時,指一種礦物質,可用來塗改文字,進而延伸指更改文字,如“信口雌黃”,引喻不顧事實,随口亂說。

論語史鑒:騎兵鼻祖——趙武靈王

時:形聲字,從日寺聲,時的古字寫作“旹”,從日從之,“日”為太陽,而“之”有行走之義,兼有表音作用。

“日”與“之”結合起來的含義是“太陽運作”。古人計算時間,總是根據太陽在空中運作的位置,或它在地上的投影運作的情況來決定的。古文“旹”可以說是古人測日以記時的見證。

時字後演變為從日從之從又,較甲骨文、金文增一“又”形。最後演變為從日從土從寸,這大概是所謂的“以手持杆立于土上之形”之寫照。

由觀測太陽運作而測得“四季”,所謂“定四時成歲”,時本義指春、夏、秋、冬四季,也指時令季節。是以“時”字引申而有“四時”之義。如《禮·孔子閑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

論語史鑒:騎兵鼻祖——趙武靈王

古文獻中,“時”字的“季節”之義為常見之義。“時”字由“四時”、“季節”之義引申又有“時辰”之義。中國古代以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每一時辰又分為初、正,合為二十四小時。

個人、集體、國家必須抓住當時出現的機遇,才有利于取得成功,故時引申為時機。看準了時機就行動。如王粲《七釋》:“不以仕易道,不以身後時。進德修業,與世同理。”

重要活動有時間性,或者必須選擇适當的時候,故時用來表示适時,合時宜。如《書·堯典》:“敬授人時。”

時也泛指時間,可以是目前或者過去,還引申指往往、經常,也引申指規定的時間。後引申用作計時機關,古代指時辰,現代指小時。如黃庭堅的《思親汝州作》:“一日思親十二時”。

時也指時尚、入時,如“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時也指時常、經常,如:“學而時習之。”

時也有伺的意思,如《論語》:“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

論語史鑒:騎兵鼻祖——趙武靈王

嗅:通狊jú,原指犬受到驚吓後,擡頭張望的樣子,這裡指鳥受到驚吓後張開翅膀的樣子。

全文了解為:

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見幾隻野雞。孔子神色一動,野雞飛着盤旋了一陣後,又落在了一處。孔子說:“這些山梁上的母野雞,得其時啊!得其時啊!”子路向孔子拱手緻意,野雞振了幾下翅膀後飛走了。

關于本文的解讀,曆來各家有各言,主要争議在“時哉,時哉”。有的人認為這句話指孔子借鳥的自由自在來感慨自己的生不逢時。子路共之的“之”指鳥。

論語史鑒:騎兵鼻祖——趙武靈王

如唐代陳子昂在他的《昭夷子趙氏碣頌》中引用了該句:“然則大運之所來,時哉時哉!”

也有人認為,孔子在這裡是贊美這些鳥能順應時變,子路聽後有所啟發,是以他共之的“之”指孔子。

從情理上來分析,子路“共”的應該是孔子,孔子通過鳥的行為來教育子路要懂時、知時,子路為了表示認同,是以“共之”。

《易經》中多次出現“時之用,大矣哉。”或者“時之義,大矣哉”。意為要因時而變,因時而動,要順應潮流,要與時俱進,要有時代精神。

孔子就是一個“時者”,孟子曾贊譽:“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魯迅說孔子是一個時髦聖人。

論語史鑒:騎兵鼻祖——趙武靈王

騎兵鼻祖趙武靈王

梁啟超曾評價趙武靈王是“黃帝之後的第一偉人”。趙武靈王能得到這麼高的評價,和他的“胡服騎射”密切相關。

清末朝廷無能又自負,不肯向西方國家學習先進的文化和科技,而兩千多年前的趙武靈王卻有向野蠻民族胡人學習的精神,不能不讓人敬佩。

公元前326年,趙肅侯去世,趙武靈王繼位,然而他剛繼位便面臨着一場重大危機。

自古以來,王位更替都會導緻政局不穩,正是趁火打劫的好時機。于是魏、楚、秦、燕、齊五國打着參加趙肅侯葬禮的旗号,各派出一萬大軍護送使者前往趙國,史稱“五國會葬”。

論語史鑒:騎兵鼻祖——趙武靈王

年僅15歲的趙武靈王第一次意識到,強大的國力是多麼重要,幸好,各國并不齊心,這才給了趙武靈王可乘之機。

首先,他下令全國戒嚴,同時趙國開啟軍隊總動員,做出随時準備開戰的樣子。然後,他當機立斷與南韓、宋國結盟。三國形成了一張并不嚴密的包圍網,一旦開戰,秦、魏、楚、齊四國便要面對兩面、甚至三面受敵的情況。

接着,趙武靈王花費重金,換來越國出兵攻打楚國。楚國和越國本身就有舊仇,是以雙方一打起來就什麼都顧不上了。

趙武靈王又故技重施,請動了樓煩王出兵攻打燕國和中山國。燕國實力較弱,面對樓煩王的攻勢,隻能全力以對。

最後,五國隻得按照趙國的要求,讓護衛的軍隊都停留在趙國邊界,隻派使者進入趙國參加趙肅侯的葬禮,一點好處都沒占到。

論語史鑒:騎兵鼻祖——趙武靈王

而此事之後,趙武靈王發誓要讓趙國強大,首先要增強武力,具體做法則是實行胡服騎射。讓趙國人從習俗到生活方式,乃至作戰方式全面效仿胡人。

一個先進民族向野蠻民族學習,需要很大的勇氣,趙武靈王怕人笑話,後來在大臣肥義的鼓勵下,終于下定決心。

公元前302年,趙武靈王決定在邯鄲城提出“着胡服”、“習騎射”的主張,下令全國人民抛棄長袍寬袖,改着胡服;淘汰戰車,改習騎馬射箭,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

通過“胡服騎射”改革,趙國建立起以騎兵為主體的強大軍隊,此後國勢大盛,成為戰國後期唯一可與秦抗衡的強國。

論語史鑒:騎兵鼻祖——趙武靈王

“胡服騎射”順應了戰争方式由“步戰”向“騎戰”發展的趨勢,标志着漢族曆史上第一支獨立的、龐大的騎兵部隊的誕生。這是繼步卒勃興取代車兵甲士的傳統地位後,春秋戰國軍事史上第二件具有劃時代影響的事件。

由于輕裝騎兵速度迅捷、運動靈活、攻擊性強,特别适宜于在内地平原和北方草原地區作戰。延至後世,騎兵更成為封建國家的重要兵種之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