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人為什麼穿開裆褲?到底是生理需要,還是縫紉技術不過關?

假如讓你從生下來開始,一直到成年以後都穿着開裆褲,你願意嗎?

古人為什麼穿開裆褲?到底是生理需要,還是縫紉技術不過關?

事實上,不管願不願意,戰國時期後的人民從小到大都穿着開裆褲,那麼古人是由于什麼原因才會穿開裆褲呢?

古代的褲子和我們現在認知的褲子有差別,我們現在的褲子是有褲裆,但是古代很多褲子是開檔的,一般都會做得較為寬大,可以通過穿着的方式形成合檔的效果,甚至有一些隻有褲腿。

古人為什麼穿開裆褲?到底是生理需要,還是縫紉技術不過關?

據《鑒略·三皇紀》記載,在原始社會就已經有“襲葉為衣裳”的習慣,另據《物原·衣原第十一》記載“有巢氏始衣皮”,也就是用樹葉 動物皮毛做成衣服,這應該是中國曆史上,最早關于服飾的記載了。

而古人開始見識到内褲,應該是漢朝時期了。在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之前,古人并沒有褲子的概念,屬于單下裳時期,也就是裙子的意思。

古人為什麼穿開裆褲?到底是生理需要,還是縫紉技術不過關?

為了國家的強大,趙武靈王在實施“胡服騎射”時,為順應戰争方式由“步戰”向“騎戰”發展的趨勢,仿照胡人的穿着打扮,将單下裳改為雙下裳,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開裆褲。

是以,中國人在戰國之前是穿裙子的,戰國之後到漢朝普及内褲之前,是穿開裆褲的。中國的褲子起源于西北,考古材料表明,早在3000多年前,新疆地區就出現了與今天幾乎沒有差别的合裆褲,不穿褲子的習慣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

那時的典型衣着,大概就是用一整幅織物包裹住身體,不加裁剪,連袖子也是沒有的,更别提褲子了。神奇的是,這種簡陋通風的“真空裝”,竟然傳承了數千年之久,直到《詩經》琅琅的時代,通常是“上衣下裳”。

上身穿交領窄袖短衣,下身穿飄逸的裙裳,讓我們把時間回退到夏朝、商朝,由于農耕技術不斷更新發展,皮、革、絲、麻等紡織技術得到很大發展,甚至絲麻織物都已經成為主流。

而商朝時,靠着強大的編織技術,開始出現比較精細的綢子。

古人為什麼穿開裆褲?到底是生理需要,還是縫紉技術不過關?

再加上大量市場需求,讓棉花、麻、桑等作物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不過很可惜的是,那個時候的布料品質并不好,比較厚重且粗糙。同時,織布全靠人工手工編制,制作時間很長,做出來的衣物也比較單一。

是以,在商朝以前,大部分人的服裝還停留在“裳”時期,類似于現在的“斜肩裙”,胳膊裸露着,不過為了友善禦寒,那時下裳都已經穿到了齊胸的位置。

到了周朝,“司服” “内司服”等官職開始出現,負責掌管王室服飾,并将穿衣打扮列入禮制的範圍。從周朝出土的文物,已經差別了上衣與下裳,上衣是指穿在上身的衣服,下裳是指穿在下身的裙子。

裳,也就是褲子進化前的稱呼

古人為什麼穿開裆褲?到底是生理需要,還是縫紉技術不過關?

到了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見識過胡人的作戰技能後,意識到“騎戰”的重要性,單人騎馬射箭,比起“戰車”與步兵協同作戰,不光戰鬥力更勝一籌,靈活性也要好上不少。

于是下令在趙國實施“胡服騎射”,讓士兵的兩個大腿分别套了下裳,是最重要的轉變之一,這是劃時代的改革。

那個年代的趙武靈王怎麼也想不到,自己身為堂堂一代君王,居然會成為服裝改革的推動者。由于士兵雙腿分别套了一個縮小的下裳,是以作戰行動時非常友善,還兼具了更出色的保暖功能,最主要還是在于節省了相當一部分布料。

是以,這項改革很快便在群眾中推廣開來,憑借那個時候的生産力,誰不想一邊節省布料的同時,一邊提高保暖性呢?

古人為什麼穿開裆褲?到底是生理需要,還是縫紉技術不過關?

于是,雙筒下裳漸漸演變成了胫衣,胫衣也叫作“绔”,就是咱們所說的開裆褲。

戰國時期,由于生産力較弱,高端綢子隻有極少數人可以使用,大多數普通布料還是比較粗糙,如果不穿開裆褲,裆部縫合一塊粗布,既會讓人行動不便,也很容易在活動時,由于經常摩擦而傷害到重要部位。

是以,開裆褲擁有了推廣的契機,當然,貴族們因為平時養尊處優,根本不需要從事體力勞動,也不怎麼會奔跑跳躍,是以對他們來說,穿開裆褲的壞處僅僅隻有除了冬天有點冷罷了。

但是穿開裆褲有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容易走光,很不雅觀,可即便容易走光,開裆褲的種種優勢還是讓貴族們無法割舍,為了“合情合理”地穿開裆褲,貴族們還制定了一整套的行坐之禮,來限制人們的行為規範。

是以古人對坐姿的要求極其講究

古人會發明跪坐,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防止洩露春光,有一種被稱作“跽”的跪坐坐姿,是古人認為最合乎禮法的坐法。

古人為什麼穿開裆褲?到底是生理需要,還是縫紉技術不過關?

即長跪:兩膝着地、小腿貼地,臀部坐在小腿及腳跟上,上身挺直,看上去會顯得非常穩重、端莊

但實際上,這種坐姿會讓人感到非常難受,尤其是長時間保持,甚至會讓人腿部或腳部抽筋,久坐無疑是一場殘酷的毅力考驗。日本人曾經學習了大量中國文化,跪坐也是在此時期傳到了日本。

從古代開始,跪坐都被日本人認為是“正禮”,并且時至今日,在一些重要場合,日本人都會堅持跪坐這個傳統坐姿。現代人伸開雙腿坐在地上的坐姿,在古代被稱作“箕踞”,這是一種被認為“有傷風化”的坐姿。

原因自然是因為裡面穿的是開裆褲,箕踞時很容易春光乍洩,想當初荊轲刺秦王失敗,深知自己死期已到,荊轲直接箕踞在地上,用敞開褲裆的方式,向秦王表達了最後的蔑視,同時,為了防止“春光乍洩”,人們會把穿在外面的下裳做得非常長,特别是進入後宮的女人,幾乎全是霓裳拖地,那些普通老百姓肯定沒有那麼好的條件,畢竟下裳越長,需要的布料也就越多。

古人為什麼穿開裆褲?到底是生理需要,還是縫紉技術不過關?

但老百姓也不是沒有辦法,在胫衣外,再套一件下裳便是了,古人還用“犢鼻裈”(dú bí kūn)來應對走光,這是一種有裆的短褲,兩個圓圓的褲腿與牛鼻子相似,這和現代男人常穿的“汗衫”類似,是男人穿衣服的最少極限。

一個人若是穿着犢鼻裈招搖過市,不是窮得一貧如洗,就是不拘一格的“精神小夥”,胫衣從實際作用來看,其實就是内褲的前身。

在戰國末期與秦朝時期,胫衣已經得到廣泛普及,也就是說在秦朝以前,古人一直維持着穿開裆褲的習慣,而這個開裆褲就是他們的“内褲”。

古人為什麼穿開裆褲?到底是生理需要,還是縫紉技術不過關?

漢朝時期,中國絲綢技術有了質的飛躍,各種絲綢制品、絲綢材料通過絲綢之路,遠銷波斯與羅馬,由于絲綢質地薄軟、光滑透氣,在當時是最适合制作内褲的材料,而且制作内褲的技術并沒有多麼高深。

是以,内褲這個時候才終于開始大面積内普及,不過現在還有一種說法,有人認為内褲是在唐朝 宋朝才開始流行,理由是因為這段時期,男人基本上已經取消了下裳(裙子),開始流行“短打”的貼身服飾,沒有了下裳掩飾,要是繼續穿開裆褲那還得了,總不能滿大街都是暴露狂吧!

這種說法也有一定的合理性,獲得了部分人的支援。

當然,内褲真正興起時期,并沒有确定的資料出處,我們自然是無法考證。但在秦朝以前,内褲是還沒有普及的,那時的布料厚重、粗糙,緊貼隐私位肯定是不舒服的。

但漢朝的紡織已經處于世界領先水準了,縫制簡單的内褲本身沒技術上的障礙,布料使用也不多,是以,内褲在漢朝得到普及是目前最合理的說法,至于生理需要這個方面,我也去翻閱了部分資料。

古人為什麼穿開裆褲?到底是生理需要,還是縫紉技術不過關?

實際上,生理需要并不是古人穿開裆褲的主要原因,至少絕大部分老百姓不是,雖然開裆褲的确會友善古人如廁,可是因為外面會套上一件下裳,如廁依舊不友善,更何況還要考慮到美觀問題。

而且在曆史長河中,有些帝皇精力旺盛,會特意要求後宮妃子,以及普通宮女都穿上開裆褲,而一些青樓女子,為了提高業績,也會穿上開裆褲吸引客人。

古人為什麼穿開裆褲?到底是生理需要,還是縫紉技術不過關?

随着傳統禮儀的不斷發展,加之生産力不斷上升,開裆褲已經被曆史車輪碾過,掃進了塵埃之中。現在我們隻能在小孩子身上看見開裆褲的存在,其實不是古人想穿開裆褲,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畢竟,各位觀衆肯定和我一樣,忍受不了粗布那粗糙的質感吧!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