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錢怎麼像個小鏟子,是為了挖礦嗎?

今天來講講一種古代貨币——布币。說是布币,其實看起來就是個小鏟子!

這錢怎麼像個小鏟子,是為了挖礦嗎?

這是為了友善挖礦嗎?

圖檔來源:選自《貨币裡的中國史》

1

此布非彼布

貝币看名字就知道,它是由海貝做的,是以布币是用布做的嗎?

并不,布币是青銅鑄就的。

這錢怎麼像個小鏟子,是為了挖礦嗎?

那它為啥叫布币呢?

學者推測,它最早由鏟狀的青銅農具“镈”(bó)演變而來。古時“布”與“镈”同聲,可互相借用,逐漸人們更喜歡用書寫簡單的“布”字來指稱這種貨币。這倒确實省了不少筆畫……

這錢怎麼像個小鏟子,是為了挖礦嗎?

從春秋早期開始,東周王畿(jī)(周王直轄區域,今洛陽地區)和中原的衆多諸侯國都采用布币,包括鄭、衛、宋、陳、蔡等,連同北方的晉國,但各國布币并無統一形制。此後五百年間,布币演化出衆多種類,大小形制差異巨大。

這錢怎麼像個小鏟子,是為了挖礦嗎?

貨币流通區域示意圖

2

從“空首”到“平首”

早期的布币,跟實用農具非常近似,甚至難以區分:“鏟子”大小接近巴掌,底端扁平分為兩叉(稱為“足”),頂端卻變厚、隆起為一個安裝木柄的空心套筒(通常為方形),稱作“銎”(qióng)。這種頂端為銎的早期布币叫“空首布”。

這錢怎麼像個小鏟子,是為了挖礦嗎?

然而作為錢币,空首布并不好用:首先是笨重不友善攜帶(重15~40克);其次是又大又薄,容易折損。

這個重量是什麼概念呢,也就比一個雞蛋稍微輕點。可這隻是一個空首布的重量喂!萬一想出門炫個富什麼的,得需要點體力才行。

這錢怎麼像個小鏟子,是為了挖礦嗎?

是以春秋後期開始,空首布變得越來越輕、越來越小。随着商業發展令貨币需求量大增,加上戰争也愈發頻繁,大而無當的空首布顯然十分浪費金屬。進入戰國,尤其是趙魏韓三家分晉之後,空首布最終改良成為“平首布”——頂端的銎消失,也變得扁平,整枚錢币都在一個平面上,像……

一條壓扁了的褲子。

這錢怎麼像個小鏟子,是為了挖礦嗎?
這錢怎麼像個小鏟子,是為了挖礦嗎?

3

每個都與衆不同

盡管布币最早出現于中原的東周京畿周邊諸國,但其流通範圍卻遠遠不止于此。古往今來,東周列國故地、乃至内蒙古、吉林等邊遠塞外,都有布币出土。

這錢怎麼像個小鏟子,是為了挖礦嗎?

2021年夏天,鄭州大學考古隊發表了在河南荥陽的官莊遺址的發掘成果——世界已知最古老的鑄币作坊。其間發現的SP-1号空首布,複原長度為14.3厘米,寬6.35厘米,形制為聳肩、尖足。

考古研究表明,東周列國中許多使用其他貨币的國家,也會同時鑄行布币。比如使用蟻鼻錢的楚國,就并行大小兩種布币,用于大宗買賣和國際貿易。

而專用布币的國家,更是會發行形制、面值不同的布币,友善流通兌換。例如趙國就同時發行過“一釿(jīn)”、“半釿”兩種布币(釿為金屬重量機關,理論上1釿約等于15克),前者一枚兌換後者兩枚。而魏國布币則有“二釿”“一釿”“半釿”三種币值,當然,其形制大小與面值成正比。

布币流通廣泛,發行量巨大。然而其鑄造效率并不高:與蟻鼻錢一範多錢的鑄造方式不同,布币一範一錢,一次隻能鑄一枚。故而總體數量上,布币出土不如蟻鼻錢多。但蟻鼻錢重量和币值太小,就金屬用量和購買力而言,布币無不以一當十、以一當百。而且正因一範一錢,也造成布币形制衆多,品類最為繁雜。其上的銘文内容也極為豐富,多為地名、數目重量,以及君主名号、幹支(年時)、吉語等。

随着秦滅六國、統一貨币,布币退出曆史舞台。然而由于與中華農耕文明的聯系最為緊密,布币至今依然常成為“中國貨币”的形象代言。比如中國人民銀行的标志,就是由三枚布币構成的一個“人”字形。

這錢怎麼像個小鏟子,是為了挖礦嗎?

中國人民銀行是大陸的央行,其标志就是由三枚布币構成的一個“人”字形。

4

各種各樣的布币

很多人可能從來沒見過布币,就算見到了也不認得。趁着今天這個好機會,我帶大家見識見識各種各樣的布币。

布币首部可分為空首、平首;肩部可分為平肩、斜肩、聳肩、圓肩;裆部可分為平裆、尖裆、方裆、圓裆;足部則可分為尖足、方足、圓足、弧足和橋足(方足圓裆如橋)。(下圖前三種為空首布,後六種為平首布)

01

平肩弧足空首布

這錢怎麼像個小鏟子,是為了挖礦嗎?

周王畿出土,銘文為“東周”。此類空首布可按大小分為5種類型,面文有200種以上,其中大中型多出土于洛陽一帶。

02

斜肩弧足空首布

這錢怎麼像個小鏟子,是為了挖礦嗎?

戰國時期南韓的鑄币。銘文“盧氏”,即今河南盧氏縣,春秋時該地歸晉國韓氏所有,戰國時屬南韓。

03

聳肩尖足空首布

這錢怎麼像個小鏟子,是為了挖礦嗎?

方裆或圓裆,分大、中、小型,多出土于山西、河南兩省,主要為晉國和衛國所鑄。此布無文字。

04

尖足布

這錢怎麼像個小鏟子,是為了挖礦嗎?

戰國早、中期的趙國貨币,由聳肩尖足空首布演變而來。分大小兩種,大者為“一釿布”,小者是“半釿布”。面文均為地名,約有50餘種,圖中為“平周”。

05

方足布

這錢怎麼像個小鏟子,是為了挖礦嗎?

所有布币中,方足布的品類數量最多。肩平或略聳,方裆、方足。币文有百餘種,多為三晉地名。此布銘文“宅陽”,戰國時屬南韓地名。

06

橋足布

這錢怎麼像個小鏟子,是為了挖礦嗎?

戰國中晚期的魏國貨币。方足和圓裆構成橋洞形狀,故稱“橋足”。分圓肩、平肩兩種形制。此類布币銘文中多有“二釿”“一釿”“半釿”三種币值标度。圖中面文為“安邑二釿”。

07

銳足布

這錢怎麼像個小鏟子,是為了挖礦嗎?

布首兩端各有一凸出尖角,平首,平肩,方足。近50年來在河南輝縣、陝縣、新鄭等地出土。分平裆、尖裆兩類,此布屬于平檔,應為戰國時南韓貨币,銘文為“盧氏百涅”。

08

圓足布

這錢怎麼像個小鏟子,是為了挖礦嗎?

圓首、圓肩、圓足。戰國時趙國貨币,鑄造量較少,存世不多。布面銘文為趙國地名“離石”。

09

三孔布

這錢怎麼像個小鏟子,是為了挖礦嗎?

三孔布是戰國布币中最稀有的一種。其形制與圓足布相似,但在首和兩足上多了三個圓孔。有人認為這是為了增加鑄币難度,防止民間僞造。三孔布集中出土于山西、河北兩地,被認為是中山國或趙國晚期貨币(中山于前296年被趙攻滅)。三孔布的背面有“兩”“十二朱(铢)”字樣,“兩”和“铢”都是先秦時期金屬稱量貨币的機關。

講完這麼多,下回看到布币就能認出來了吧?别再直接略過了,畢竟是錢,多看兩眼!!

這錢怎麼像個小鏟子,是為了挖礦嗎?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