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國曆史上,趙國如何滅掉了“心腹大患”中山國?

戰國時期,位列“千乘之國五”的中山國,由北方遊牧民族白狄鮮虞氏建立,其堅韌程度比之“卧薪嘗膽”的勾踐更甚,在中原諸侯環伺之下,兩度複國,存世長達200餘年,趙國要對付這樣一個國家,着實不易。

為何趙國一定要滅掉中山國呢?東夷、南蠻、西戎、北狄,是以中原視角稱呼西方的少數民族,白狄是北狄中的一支,為争奪生存空間與資源,被毗鄰的晉國逐一擊破,僅剩下白狄鮮虞氏輾轉遷徙至燕趙大地,苟延殘喘。

戰國曆史上,趙國如何滅掉了“心腹大患”中山國?

中山國青銅器(錯銀銅雙翼神獸)

戰國曆史上,趙國如何滅掉了“心腹大患”中山國?

中山國黑陶鴨形尊

趙國與中山國的恩怨

三家分晉是進入戰國的标志,原本系出同源的韓、趙、魏三家,友誼的小船卻也說翻就翻,率先崛起的魏國着眼于西擴,把秦國摁在地上摩擦;小弟韓、趙兩國需要看大哥的眼色,不敢輕舉亂動,都想着借魏國削弱對方,而東北邊的燕國存在感着實不強。

諸侯均無暇他顧之下,鮮虞人悄悄在太行山建立起了中山國,橫亘在趙國腹地,将趙國一分為二,南北不能相連,加之此後中山國曾一度被滅,成為魏國的屬國,像一把匕首插入了趙國,而稱“戰國第八雄”的中山國也不是蓋的,公元前381年左右,趁着趙、楚聯軍打敗魏國之際複國,進而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至中山王厝執政期間,中山國力進入了鼎盛時期,一面在中山境内築起了長城,紮緊籬笆,一面越來越多在國際間“露臉”,加入了“五國相王”的行列,又在鄗邑打敗了趙國,史稱“引水圍鄗”,被趙國視為奇恥大辱,如此中山國成了腹心之患,趙國欲除之而後快的根本原因。

戰國曆史上,趙國如何滅掉了“心腹大患”中山國?

中山國外交政策失當

公元前381年至齊魏馬陵之戰的四十年間,趙國與中山國“動作尺度”不大,隻是小打小鬧,非趙國不為也,是不能也,一方面是中山國嚴守中立,不介入諸侯間的事務,更重要的是與諸侯間的政治格局有關。

時值“魏國時間”,魏國因過多幹涉趙國的内政,導緻了三晉聯盟的瓦解,趙、齊兩國結盟。如果趙國攻打中山國,勢必引起魏國的出兵,趙國不是沒挨過魏武卒的“胖揍”,在浍水之戰、邯鄲之戰中,趙國均被擊敗,中山國的戰鬥力也頗為強悍,當年全盛的魏國愣是花了三年才打下,一下子面對兩個強敵,趙國不得不三思而行。

此外齊、趙未結盟之前,齊國大力扶植複立的中山國,派出大量工匠營建中山國新都城靈壽,以達到牽制趙國的目的,退一步說,即便結盟,齊國也不願意看到一個過于強大的鄰居,趙國唯有在忍耐中等待機會。

轉折點是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此役終結魏國的霸權,此為其一;其二前有上述提及中山國加入“五國相王”的行列,後有中山國不顧吃相,又趁着“子之之亂”,侵占燕國大量土地,得罪了齊國不說,還使得中山國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形勢。

戰國曆史上,趙國如何滅掉了“心腹大患”中山國?

馬陵之戰

中山國發展滞後

趁着諸侯互相征伐的間隙完成了複國而帶來的喜悅,一度讓中山人失去了憂患意識,聲色犬馬,日夜享樂,導緻了被魏國所滅,為了更好地控制這塊“飛地”,魏文侯委派了李悝前往治理,希望将變法的經驗移植到中山國。

李悝的另外一個身份是孔子高足子夏的學生,由此儒家學說開始在中山國落地,至于能不能生根需要看中山國接不接受,趙武靈王派出前往中山國調研的李疵給出了答案。

根據《韓非子》記載,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儒家學說不僅落地而且生根,中山國君屈尊禮賢下士的事例比比皆是,這顯然是不合時宜的,戰國是劇烈變動的時代,各諸侯國為了向外擴張,均在謀求變法,增強實力。

而中山國君卻在提倡儒學學說與尊崇儒生,反映出了似乎魏國那一套變法改革經驗,并沒有移植成功,在中山國内,奴隸主勢力仍占據主導地位,由此造成了“兵弱于敵,國貧于内”,農業生産消極,戰士作戰懈怠。此外《韓非子》中還提及中山國晚期政治腐敗,社會沖突尖銳,相邦司馬赒為鞏固地位,不擇手段鏟除政敵。

戰國曆史上,趙國如何滅掉了“心腹大患”中山國?

趙國的“組合拳”

基于上述形勢,趙國将消滅中山國提上日程。除了派出李疵前往調研,充分了解中山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之外,趙武靈王還專門到了趙國與中山國的邊境重鎮九門視察防務和檢查軍隊的戰備情況,此為其一;

其二,正當趙國厲兵秣馬之時,好出風頭的秦武王因舉鼎失手,被砸斷胫骨而亡,趙武靈王趁機扶植嬴稷繼位,是為秦昭襄王,從此秦趙結盟。趙國不幹涉秦國東進,對秦進攻韓、魏,保持中立;作為回報,秦國支援趙國出兵中山;

其三,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即便再怎麼不堪,尚武的中山人仍保持了旺盛的戰鬥力,公元前307年在房子擊敗了趙國軍隊,趙武靈王打錯了“如意算盤”。如此,趙武靈王不顧國内的重重阻力,在這一年堅決推行“胡服騎射”。

兩年後的趙國軍隊實力大增,趙武靈王分三路進攻中山國:趙武靈王作為統帥正面攻擊;一路以騎兵、戰車為主,另一路則以胡、趙騎兵組成的聯軍,進攻中山國腹地。中山國顧此失彼,被趙國擊敗,隻得割讓四座城池,超過三分之一的土地換取和平。

但和平隻是暫時的,此後趙國又步步蠶食,與此同時,中山國的另一宿敵燕國也“痛打落水狗”,一雪前恥,從東面進攻,奪回曾經的故土。如此公元前296年,趙國攻破中山國都城靈壽,中山王妾雌出逃齊國,中山國滅亡,按照“興滅國,繼絕祀”的慣例,趙國立了尚,将其遷往膚施。

戰國曆史上,趙國如何滅掉了“心腹大患”中山國?

綜上所述,諸侯環伺之下,能夠二度複國,無疑白狄鮮虞是值得尊重的,其所創造出的,極具草原遊牧民族特色的區域性文化為華夏文明錦上添花。但架不住“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發展規律,後世君主安于現狀而枉顧發展的潮流,實行不合時宜的政策,此消彼長之下終緻了滅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