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战国历史上,赵国如何灭掉了“心腹大患”中山国?

战国时期,位列“千乘之国五”的中山国,由北方游牧民族白狄鲜虞氏建立,其坚韧程度比之“卧薪尝胆”的勾践更甚,在中原诸侯环伺之下,两度复国,存世长达200余年,赵国要对付这样一个国家,着实不易。

为何赵国一定要灭掉中山国呢?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是以中原视角称呼西方的少数民族,白狄是北狄中的一支,为争夺生存空间与资源,被毗邻的晋国逐一击破,仅剩下白狄鲜虞氏辗转迁徙至燕赵大地,苟延残喘。

战国历史上,赵国如何灭掉了“心腹大患”中山国?

中山国青铜器(错银铜双翼神兽)

战国历史上,赵国如何灭掉了“心腹大患”中山国?

中山国黑陶鸭形尊

赵国与中山国的恩怨

三家分晋是进入战国的标志,原本系出同源的韩、赵、魏三家,友谊的小船却也说翻就翻,率先崛起的魏国着眼于西扩,把秦国摁在地上摩擦;小弟韩、赵两国需要看大哥的眼色,不敢轻举乱动,都想着借魏国削弱对方,而东北边的燕国存在感着实不强。

诸侯均无暇他顾之下,鲜虞人悄悄在太行山建立起了中山国,横亘在赵国腹地,将赵国一分为二,南北不能相连,加之此后中山国曾一度被灭,成为魏国的属国,像一把匕首插入了赵国,而称“战国第八雄”的中山国也不是盖的,公元前381年左右,趁着赵、楚联军打败魏国之际复国,从而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至中山王厝执政期间,中山国力进入了鼎盛时期,一面在中山境内筑起了长城,扎紧篱笆,一面越来越多在国际间“露脸”,加入了“五国相王”的行列,又在鄗邑打败了赵国,史称“引水围鄗”,被赵国视为奇耻大辱,如此中山国成了腹心之患,赵国欲除之而后快的根本原因。

战国历史上,赵国如何灭掉了“心腹大患”中山国?

中山国外交政策失当

公元前381年至齐魏马陵之战的四十年间,赵国与中山国“动作尺度”不大,只是小打小闹,非赵国不为也,是不能也,一方面是中山国严守中立,不介入诸侯间的事务,更重要的是与诸侯间的政治格局有关。

时值“魏国时间”,魏国因过多干涉赵国的内政,导致了三晋联盟的瓦解,赵、齐两国结盟。如果赵国攻打中山国,势必引起魏国的出兵,赵国不是没挨过魏武卒的“胖揍”,在浍水之战、邯郸之战中,赵国均被击败,中山国的战斗力也颇为强悍,当年全盛的魏国愣是花了三年才打下,一下子面对两个强敌,赵国不得不三思而行。

此外齐、赵未结盟之前,齐国大力扶植复立的中山国,派出大量工匠营建中山国新都城灵寿,以达到牵制赵国的目的,退一步说,即便结盟,齐国也不愿意看到一个过于强大的邻居,赵国唯有在忍耐中等待机会。

转折点是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此役终结魏国的霸权,此为其一;其二前有上述提及中山国加入“五国相王”的行列,后有中山国不顾吃相,又趁着“子之之乱”,侵占燕国大量土地,得罪了齐国不说,还使得中山国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形势。

战国历史上,赵国如何灭掉了“心腹大患”中山国?

马陵之战

中山国发展滞后

趁着诸侯相互征伐的间隙完成了复国而带来的喜悦,一度让中山人失去了忧患意识,声色犬马,日夜享乐,导致了被魏国所灭,为了更好地控制这块“飞地”,魏文侯委派了李悝前往治理,希望将变法的经验移植到中山国。

李悝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孔子高足子夏的学生,由此儒家学说开始在中山国落地,至于能不能生根需要看中山国接不接受,赵武灵王派出前往中山国调研的李疵给出了答案。

根据《韩非子》记载,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儒家学说不仅落地而且生根,中山国君屈尊礼贤下士的事例比比皆是,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战国是剧烈变动的时代,各诸侯国为了向外扩张,均在谋求变法,增强实力。

而中山国君却在提倡儒学学说与尊崇儒生,反映出了似乎魏国那一套变法改革经验,并没有移植成功,在中山国内,奴隶主势力仍占据主导地位,由此造成了“兵弱于敌,国贫于内”,农业生产消极,战士作战懈怠。此外《韩非子》中还提及中山国晚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相邦司马赒为巩固地位,不择手段铲除政敌。

战国历史上,赵国如何灭掉了“心腹大患”中山国?

赵国的“组合拳”

基于上述形势,赵国将消灭中山国提上日程。除了派出李疵前往调研,充分了解中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之外,赵武灵王还专门到了赵国与中山国的边境重镇九门视察防务和检查军队的战备情况,此为其一;

其二,正当赵国厉兵秣马之时,好出风头的秦武王因举鼎失手,被砸断胫骨而亡,赵武灵王趁机扶植嬴稷继位,是为秦昭襄王,从此秦赵结盟。赵国不干涉秦国东进,对秦进攻韩、魏,保持中立;作为回报,秦国支持赵国出兵中山;

其三,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即便再怎么不堪,尚武的中山人仍保持了旺盛的战斗力,公元前307年在房子击败了赵国军队,赵武灵王打错了“如意算盘”。如此,赵武灵王不顾国内的重重阻力,在这一年坚决推行“胡服骑射”。

两年后的赵国军队实力大增,赵武灵王分三路进攻中山国:赵武灵王作为统帅正面攻击;一路以骑兵、战车为主,另一路则以胡、赵骑兵组成的联军,进攻中山国腹地。中山国顾此失彼,被赵国击败,只得割让四座城池,超过三分之一的土地换取和平。

但和平只是暂时的,此后赵国又步步蚕食,与此同时,中山国的另一宿敌燕国也“痛打落水狗”,一雪前耻,从东面进攻,夺回曾经的故土。如此公元前296年,赵国攻破中山国都城灵寿,中山王妾雌出逃齐国,中山国灭亡,按照“兴灭国,继绝祀”的惯例,赵国立了尚,将其迁往肤施。

战国历史上,赵国如何灭掉了“心腹大患”中山国?

综上所述,诸侯环伺之下,能够二度复国,无疑白狄鲜虞是值得尊重的,其所创造出的,极具草原游牧民族特色的区域性文化为华夏文明锦上添花。但架不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发展规律,后世君主安于现状而枉顾发展的潮流,实行不合时宜的政策,此消彼长之下终致了灭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