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論語史鑒:為天下人謀永福的林覺民

作者:冬晖學堂

第四篇第10章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适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天下:漢文化圈對宇宙的專有概念。字義上的意思為“普天之下”,沒有地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過,也有不同的用法,用來形容某一種地理概念。比如:

1、古時多指中國範圍内的全部土地;全國。如《書·大禹谟》:“奄有四海,為天下君。”又如《史記·五帝本紀》:“天下有不順者,黃帝進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甯居。”

2、全世界,如《孟子·公孫醜下》:“以天下之所順,天下順之。”又如《孟子·公孫醜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國家統治權,如《論語.泰伯》:“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4,自然間、天地間,如《呂氏春秋·察今》:“知天下之寒。”

5,人世間、社會上,如唐· 高适《别董大》:“天下誰人不識君。”又如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天下物皆然。”

論語史鑒:為天下人謀永福的林覺民

适:之也,從辶從啇(dí),“啇”義為“看準的”、“照準的”。“辵”與“啇”聯合起來表示“往目标方向走”。本義:走向目的地。段曰:“往自發動言之,适自所到言之。”

如《書·盤庚》:“民不适攸居。”又如《詩·魏風·碩鼠》:“适彼樂土。”又如“無所适從”。

适也指歸向,如《莊子·外篇·胠箧第十》跖曰:“何适而無道邪?”

适也指女子出嫁,如《孔子家語·本命》:“女年十五許,有适人之道。”

适也指符合、适合,如《詩·鄭風·野有蔓草》:“适我願兮。”又如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少無适俗韻,性本愛丘山。”

适也指舒适,滿足,如明·李漁《閑情偶寄·種植部》:“是芙蕖也者,無一時一刻不适耳目之觀。”

适也指剛剛、方才,如《徐霞客遊記·遊黃山記》:“時已過午,奴輩适至。”

适也指正趕上,如:“适當其時”、“适得其反”。

适讀kuo時,意為疾速,常用于人名,如《論語》:周有八士:伯達、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又如:李适,唐朝第十二任皇帝唐德宗,是唐代宗的長子。公元779年至805年在位。

唐代詩人高适,字達夫,從他的字,可以知道這裡的“适”有到的意思,是以應該讀成shi。

論語史鑒:為天下人謀永福的林覺民

莫:“莫”的古字形像太陽落在草木之中,是“暮”的本字,本義即指太陽落山的時候。引申之則可指晚、一年将盡、時間将盡等,讀mù。如《易·夬卦》:“莫夜有戎。”

“莫”又被借用于否定性不定代詞用,表示沒有哪樣東西、沒有誰,又借作否定副詞用,表示不、不要之義;也表示揣測或反問,讀mò。如《易·系辭》:“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莫也指謀劃,如《詩·小雅》:“秩秩大猷,聖人莫之。”

莫也指茂盛,如《詩·周南》:“維葉莫莫”。

莫也指大,如《莊子·逍遙遊》:“廣莫之野。”

莫也指強,如《論語》:“文莫吾猶人也。”

論語史鑒:為天下人謀永福的林覺民

比:密也,二人為從,反從為比,在甲骨文和鐘鼎文裡,是兩個親近的人,緊靠相依,并肩向前,這正是“比”的本義:緊靠、親近、比并。如《周禮·夏官》:“形方氏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

比延伸指比較、比例,如屈原的《涉江》:“與天地兮比壽”。又如《禮·王制》:“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

比也延伸指勾結,如《論語》:“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比還指引喻,如孔穎達的《毛詩正義》:“賦、比、興者,例如《詩》文之異辭耳”。

比又指近鄰之稱。如《周禮·地官》:“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闾,使之相受。”

論語史鑒:為天下人謀永福的林覺民

全文了解為:

孔子說:“君子應該心懷天下,不适合自己位置要讓給别人,需要自己的時候,不能推诿,始終和義相伴。”

解讀本文的重點就是适、莫兩個字,這兩字的解法很多,大部分人把适解成“敵”的通假字,把莫解為“慕”的通假字,“無适無莫”便是“情無親疏厚薄”。

比如楊伯峻的解讀:“君子對于天下事,沒有必須要做的,沒有必須不做的,唯義是親”。

錢穆解讀為:“君子對于天下事,沒有一定專主的,也沒有一定反對的,隻求合于義便從。”

孔子在這裡提到天下,立意是非常高的,是以一定要從天下的角度解讀本文,人一定要有整體觀、大局觀、天下觀!

放眼五千年曆史,有天下觀的有識之士層出不窮,他們思考問題都從天下、天道、天理出發,他們是推動曆史發展的主要力量。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天下觀,大局觀,沒有個體主義,那麼,世界将是多麼美好?

論語史鑒:為天下人謀永福的林覺民

林覺民

很多人都會認為,參加革命的人都是因為貧窮,日子過不下去,其實,不一定,很多人都是為了人民的解放,社會的進步而獻出自己生命的,比如林覺民!

林覺民在起義前,寫給他妻子的信中提出:“犧牲吾身,為天下人謀永福也。”他反複剖析小我與大我、愛情與愛國的關系,血淚俱下,大氣磅礴。

1887年,林覺民出生在福州的三坊七巷。幼年時過繼給家境殷實的叔父為子,林覺民天性聰慧,讀書過目不忘,深得嗣父的喜愛,自幼就由嗣父親自教導讀書。

後參加科舉考試,無意擷取功名,遂在考卷上題了“少年不望萬戶侯”七個大字,離開考場。

論語史鑒:為天下人謀永福的林覺民

1902年,林覺民考入全閩大學堂(今福州一中),開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學說。1905年,回鄉與陳意映結婚。

少年林覺民覺得教育腐化,力贊鄒容的“革命軍”中所提的“革命與教育并行”,與幾個進步同學在福州城北找了房子,自辦私學。

林覺民還在家中辦女學,動員妻子陳意映、堂妹林孟瑜等親友10餘人入學。他親授國文課程,抨擊封建禮教,并介紹歐美先進國家的社會制度和男女平等情況。

在他的勸導下,家中一衆女眷紛紛放棄纏腳,還有人進入福州女子師範求學,成為該校第一屆畢業生。

為了激發市民的革命思想,林覺民和同學一起成立讀報所,其中收納了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等小冊子,訂了《民報》和秋瑾的《中國女報》等進步報刊。

論語史鑒:為天下人謀永福的林覺民

林覺民尤善講演,常常宣傳革命道理。有一天晚上,他在城内錦巷七星君廟參加愛國社活動,發表了一篇題為《挽救垂危之中國》的演說,拍案捶胸,聲淚俱下。全閩大學堂的一個學監恰好在場。事後他對人說:“亡大清者,必此輩也!”

1907年,林覺民告别陳意映,東渡日本自費留學,專攻日語。1908年,轉入慶應大學學習文科,專攻哲學,兼習英、德兩國語言。不久,加入了中國同盟會,成為福建分會的骨幹成員。

1911年1月底,中國同盟會在香港成立了統籌部,策動廣州起義。趙聲、黃興分别任統籌部的正、副部長。林覺民得知後,從日本回國參加廣州起義,遂赴香港,後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

1911年4月9日,林覺民告别了陳意映,帶着20餘人從福州馬尾登船馳往香港。

1911年4月11日,林覺民到達香港。此時,參加起義的人員陸續從各地趕來。林覺民一趟趟地在香港與廣州之間來來往往,負責把這批人護送進廣州。

論語史鑒:為天下人謀永福的林覺民

1911年4月23日,黃興從香港潛入廣州主持起義工作,因為出了内奸。

1911年4月24日夜,林覺民深夜裡在手帕上寫下了給父親的《禀父書》及給妻子的《與妻書》。

1911年4月25日,清政府增兵廣州,加緊搜捕,部分秘密機關也遭破壞。黃興隻得臨時決定于27日發動起義,進攻計劃由原定的十路改為四路。

1911年4月27日,陳更新等率福建志士進入廣州,參加黃興上司的廣州起義。下午5時30分,林覺民随黃興勇猛地攻入總督衙門,縱火焚燒督署。沖出督署後,轉攻督練所,途中與清巡防營大隊人馬相遇,展開激烈巷戰,受傷力盡被俘。

面對清廷廣州将軍張鳴歧與水師提督李準會審,根據相關記載,林覺民“侃侃而談,暢論世界大勢,以筆立言,立盡兩紙,書至激烈處,解衣磅礴,以手捶胸”。他告訴兩人:“隻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國家安強,則死也瞑目”。

論語史鑒:為天下人謀永福的林覺民

李準甚至動了恻隐之心,覺得可以留下林覺民為清廷所用。張鳴歧則認為,這個“面貌如玉、心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稱得上奇男子”的林覺民,如果留給了革命黨,實為後患。

1911年5月3日,林覺民在廣州天字碼頭被槍殺,年僅24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