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林家滿門忠烈,民國才女林徽因卻八卦纏身,為何死後能葬八寶山?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這是金嶽霖形容林徽因的一句話,被廣泛流傳,除開他,天才詩人徐志摩也被林深深迷倒,但林最終卻嫁給了梁思誠。

林徽因的情感秩事絕對夠得上一部經典言情劇,而她于民國,就像現在的當紅女星的身段,完完全全地可以成為一個炒作對象。

但實際上我們卻鮮少能看到黑林徽因的文章。除開林徽因自身品行端正以外,和林家滿門忠烈也有着絕對的關系。林徽因家中男丁基本死于戰場,其氣節豈是言語能講述的。這些志士也有必要被世人銘記,而非诋誨。

林家滿門忠烈,民國才女林徽因卻八卦纏身,為何死後能葬八寶山?

林徽因出生于福建,祖父林孝恂。在林孝恂少年時,家境并不好,常年為衣食而愁,直到林孝恂考中進士,于朝為官,才漸漸改善。

高中後命運前後的變更,使得林孝恂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是以他對家中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視。

林孝恂在思想偏于傳統,卻并不刻闆迂腐,他不僅請名師為子女們講客,使他們熟讀詩書經略,還鼓勵子女們多接觸西學,并認為西學可以拯救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家,他很支援子女出國留學。

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師從著名的國學大家,後又留學日本主修政治經濟學。

受到外國文化的影響,林長民主政治經濟學,回國後積極參與政治運動以圖救國,個人有着很強的民族氣節。當聽說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時,林長民義憤填膺,不畏權貴,直接寫文章控訴當局。

當年軍閥張鎮芳參與複辟失敗入獄,為逃避罪責,他家人到處賄賂當時有話語權的人,林長民時任司法總長,自然也成了行賄對象。

林家滿門忠烈,民國才女林徽因卻八卦纏身,為何死後能葬八寶山?

張鎮芳家人攜十萬巨款試圖說服林長民。

林長民不為所動,斷然拒絕接受款項,終因寡不敵衆,無法與當時其他的受賄人員相抗衡并憤而辭官,挂冠揚長而去。由此可見其為官正直,是個講原則,不懼強權,也不為金錢所動的人。

林長民對當時的革命事業也很是支援,家中錢财多數用來資助革命,以至于後期他為了避禍舉家遷至天津時不得不賣字糊口。

林徽因的二位叔父林覺民和林尹民同樣也是有志氣的人,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碑上就能看見他們的令人肅然的名字。

林家滿門忠烈,民國才女林徽因卻八卦纏身,為何死後能葬八寶山?

《禀父書》和《與妻書》便是林覺民參與辛亥革命時所書,在寫給妻子的信中,他先細訴兩人的綿長情誼,随即又說明國難當頭,隻能先舍小家為大家。

當時林覺民的妻子還懷有三個月的身孕,在這樣的境況下,仍一往無前,可見其為國獻身之決心。林徽因的這兩位叔叔在起義中奮力抵抗,拒不投降,最終獻身于革命。

林徽因的弟弟林恒同樣是個很有才學的人,但他和父親叔叔們走的道路不同。林恒崇尚科學,他更認同求科技救國,于是奮發讀書,最終考上了清華大學的機械系。

但是時運不濟,很快抗日戰争爆發了。

和萬千熱血青年一樣,林恒選擇了最直接的救國方式——參軍從伍,成為一名飛行員。在那個年代,我國所能用到的戰機都非常的落後和老舊,再加上沒有完善的教育訓練流程,飛行員承受的壓力和危險難以想象。

1941年的一天,林恒所在的編隊被日軍空襲。

在炮彈紛飛中,林恒無所畏懼地升空迎戰與敵人展開懸殊的戰鬥。對抗中, 林恒成功擊落日軍一架戰機,不過很快,本就處于劣勢的他被敵機包圍擊落,于戰中犧牲。

那一年林恒不過25歲。

林家滿門忠烈,民國才女林徽因卻八卦纏身,為何死後能葬八寶山?

林徽因正值病中,梁思誠沒敢告訴她三弟隕逝的消息,而是先去收斂了林恒的屍首,爾後才告知林徽因這個悲痛的消息。

是以說林徽因所在的林家幾乎滿門忠烈之士,被人稱為革命世家。對比起其他一些民國才女和名媛,她的地位是截然不同的,在當時也倍受周邊人的敬重。

林徽因經常以民國才女的面貌出現在公衆眼前。大家提到她,無不說起她與徐志摩等人的情感糾葛,使得人們忽略她作為建築師、作家、文學家身份所作出的貢獻,更加容易忽略她的家國情懷。

除開藝術家的身份,林徽因還是清華大學的教授,是我國建築史上第一位女建築師。她自小對于古建築情有獨鐘,在其父親的引導下,多次出國遊曆,眼界得到很大的拓寬。

通過中外建築的對比,林徽因意識到我國建築在國際中鮮有提到,因而立志成為一名建築師,并使東方建築在國際上享有一席之位。

留學歸來後,林徽因與丈夫梁思誠跑遍祖國的大江南北,研究各地古建築特色,并參與和提出修建的方案,我們有很多古迹都出現過在她的著作當中。

在維護古建築的事情上,林徽因曾和市長當面理論,以其專業的态度與權勢抗衡,表現出烈女的一面。

林家滿門忠烈,民國才女林徽因卻八卦纏身,為何死後能葬八寶山?

此外,林徽因還參與了國徽、以及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還有八寶山的革命公墓也是她參與設計的。

林徽因本人就被以建築師的身份埋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中,雖然她沒有上過戰場,但她絕對也稱得上一名烈士。

在日本侵華時期,林徽因與丈夫梁思誠已然育有一兒一女,身邊的人都覺得他們去國外避難是最好的選擇。但林徽因拒絕了,頂着風險留在祖國,不畏生死,不畏家破,隻為與千萬同胞共進退。

1937年北平淪陷,林徽因當時與與梁思誠正在尋訪研寫《中國建築史》。盧溝橋事變,林徽因于沉痛中寫信給女兒時,亦不忘教育子女當明白國家境況,應時刻将家國放于首位。

而林徽因夫婦也因為戰事放棄了在北平的優渥生活,背井離鄉,流離多年。作為當時極熱一時的名媛,林徽因從五指不沾楊春水變作一個洗衣做飯的婦人。嘗盡苦難,卻始終堅守初心,于炮火中繼續《中國建築史》的寫作。長年的操勞與惡劣的環境使她身染重疾,最終倒下。享年不過51歲。

就是這樣的人擁有着濃烈的愛國情懷,兼具才華與高尚的品德,誰有資格去诋誨?更何況她的父兄都為拯救這個國家作出過難以抹滅的貢獻。

文/八道先生

參考資料:

1、《被誤讀的林徽因》,王肖潇、 田亮

2、《還原林徽因在中國建築史上的地位——試論林徽因對中國建築的貢獻》,王維超、羅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