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烽火連天裡的學術追求-紀錄片《梁思成 林徽因》

東西影音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笑響點亮了四面風 輕靈

在春的光豔中交舞着變

你是四月早天裡的雲煙

黃昏吹着風的軟

星子在無意中閃 細雨點灑在花前

那輕 那娉婷 你是

鮮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 莊嚴

你是夜夜的月圓

……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

是燕在梁間呢喃

——你是愛 是暖 是希望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人間四月天》

這首林徽因寫給兒子的詩,是她最負盛名的文字。這首詩在紀錄片《梁思成 林徽因》裡,顯得格外美好。《梁林》用了八集的片長,講述了兩人一生歲月。單集片名依次為《父親》、《天書》、《佛光》、《流亡》、《慘勝》、《榮耀》、《選擇》、《古城》,八個單集名稱,也是串起梁林二人一生的關鍵詞。

烽火連天裡的學術追求-紀錄片《梁思成 林徽因》

一部從頭到尾都充滿了林徽因獨有詩意的紀錄片,靜靜的,将兩人在大時代背景下的生活和對學術的堅持娓娓道來。因為人物都是文化造詣方面非常了得之人,是以通篇對于梁林二人及其相關親友的文字和書信鋪陳,字字矶珠。帶我們走進兩人的世界和内心,感人至深。

烽火連天裡的學術追求-紀錄片《梁思成 林徽因》

紀錄片依時間順序,向我們講述梁林二人一生所經曆的人和事,做過的選擇,取得的成就。二人都有顯赫的家世,都有頗具建樹的父親(梁啟超和林覺民),學習和熱愛共同的專業—建築學,一起海外留學,後成親回國,共同從事中國建築系的創辦和中國建築史研究,直至生命的最後,他們是家人,是戰友,也是專業夥伴。他們擁有共同的美國朋友,中國朋友,兩個人是一個整體,共同完成了不起的事業,為中國建築系統做史,成為中國建築教育體系的開創者和創始者。兩人一生的探索和成就都圍繞中國古建築展開。

烽火連天裡的學術追求-紀錄片《梁思成 林徽因》

(林徽因與父親林覺民)

“彼時中國有漫長的建築曆史,卻沒有産生自己的建築學和建築教育,中國有高度的古代文明,卻遲遲沒有産生科學的知識體系。學貫中西的一代新人踏上舞台。” 1931年,梁林二人先後傳回北平,三十歲的梁思成雄心勃勃,要撰寫一部完整的中國建築史,“這一選擇,将成就我們這個民族建築史上一段永遠的輝煌。而他自己的一生,也是以注定艱辛與坎坷。”

烽火連天裡的學術追求-紀錄片《梁思成 林徽因》

(梁思成)

1931年開始,二人在為中國建設最早的中國建築學體系的同時,走遍中國各地尋訪勘探當時散落在中國各地的古建築,将中國建築可考的曆史追溯至唐朝。今天我們所知道的應縣木塔等多處著名的中國古建築代表,都是被梁林二人發現并完成系統的梳理和書面記載。1937年夏,梁林二人在五台山佛光寺,将中國建築可考的現存證據拉向唐朝大中年間(公元857年)。

紀錄片中這樣介紹當時的場景:“梁思成用"咨嗟驚喜"形容他們進入佛光寺大殿時的心情。殿僅一層,鬥拱巨大、有力、簡單、出檐深遠,随意一瞥,其極古立辨,但是,它會是早于迄今所知最古的建築嗎?斜坡殿頂的下面有如空閣,黑暗無光,隻靠經由檐下空隙攀爬進去。上面積存的塵土有幾寸厚,踩上去像棉花一樣。我們用手電探視,看見檩條已被蝙蝠盤踞,千百成群地聚擠在上面,無法驅除。照相的時候,蝙蝠見光驚飛,穢氣難耐,而木材中又有千千萬萬的臭蟲,大概是吃蝙蝠血的。工作至苦。我們工作了幾天,才看見殿内梁底隐約有墨迹。終于發現了刻在梁下的重要文字,證明佛光寺建于公元857年,唐代大中年間,這是偉大的發現。”

“這一天是兩人人生道路上最輝煌的一天,然而也正是這一天,兩人的命運發生了逆轉。”“七七事變”爆發,從此,他們和當時所有的中國人民一樣,1937年9月開始了他們的流亡之路,這一路,就是9年。他們一家輾轉昆明、龍頭村、四川李莊,經曆抗戰時期的種種艱難。也就是從流亡開始,林徽因成了病人,常年卧床,肺病沒有離開過她。在流亡期間,他們遭遇生活的困頓,遭遇戰亂中親人的離逝,但學術的火焰一直不曾熄滅,梁思成在戰亂流亡歲月裡,完成了《中國建築史》的撰寫。

1946年,抗戰結束,梁林回到北平,建立清華建築系。同年,梁思成前往美國,成為第一位在世界舞台上系統宣講中國建築的中國學者。

烽火連天裡的學術追求-紀錄片《梁思成 林徽因》

(林徽音同清華建築系第一屆學生)

“我們的古董,第一次展現在世人面前。(梁思成)他自己謙虛,說我有什麼創造性,我無非是把中國的建築進行了科學的整理。是以我們說,中國的古代建築過去是處在混沌狀态,不清楚,隻是經過老一代的學者科學的整理,以清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使我們這一東方的文化瑰寶,拂去身上的塵埃,重制光彩于世界文化之林。”----樓慶西

1948年,北平和平解放;梁思成和林徽因主持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和國徽的設計工作,投入極大熱情。1950年提出了關于北京古城建設的《梁陳方案》。林徽因于1955年4月病逝,梁思成1972年1月病逝。梁思成和林徽因兩人一生在大時代背景的起伏中,對中國建築的學術追求自始至終。

梁思成對于世界給予他的褒獎,真誠的回複:“對一個隻不過花了太多時間和精力來追尋、也許僅僅是滿足其閑情逸緻的好奇者而言,這樣的獎賞實在是過高了!”

烽火連天裡的學術追求-紀錄片《梁思成 林徽因》

(梁思成林徽因在天壇祈年殿工作時照片)

在紀錄片中,和二人學術追求一樣自始至終、貫穿始末的,還有梁林二人與美國學者費正清費慰梅夫妻的跨國友誼,生活中的互相協助,專業上的互相支援。整個紀錄片用他們兩家之間長達13年的通信,串起了梁林各階段中他們自己對生活狀态的叙述。林徽因同費慰梅的信文和她的詩,散布在紀錄片的各個時段,在最合适的時機出現,讀起來更能感受出她對生活的态度,樂觀和靈動,非常生動感人,非常美。

烽火連天裡的學術追求-紀錄片《梁思成 林徽因》

(梁林與費慰梅夫婦)

全片在費正清的回憶中結束:“我們在中國(或者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最親密的朋友是梁思成和他的妻子林徽因,兩位把東西方文化相結合的人。”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笑響點亮了四面風 輕靈

在春的光豔中交舞着變

……

什麼時候 又什麼時候

心 才真能懂得

這時間的距離

山河的年歲

……

全文完,多謝大家閱讀。如果喜歡,請點贊和“在看”吧,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文︱記著

編輯︱東西坊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

歡迎分享朋友圈,轉載請聯系以獲得許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