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小朵:質樸地做人,極緻地做藝術|專訪

陳小朵:質樸地做人,極緻地做藝術|專訪

3月28日,在第五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表彰大會上,陳小朵被授予“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号,并作為文藝工作者代表宣讀《鑄魂弘德 守正創新 為時代和人民放歌——第五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表彰大會倡議書》。中國文藝網 李想 攝

表彰大會結束後,陳小朵回歸到緊張忙碌的日常生活當中。歌唱航天精神的《藍天禮贊》正在上演,弘揚新時代人奮鬥精神的《先行者》、歌頌中國共産黨精神譜系的《唱響南泥灣》也在緊鑼密鼓地排練。

她回憶表彰大會當天宣讀倡議書的情景,仍然很有感觸。“我當時宣讀的時候有些哽咽,因為倡議書寫進了我們這些文藝工作者的心裡。在自身的藝術領域是否真的有使命感?是否能身體力行地讓藝術的發展因你而帶來一些改變?我想,如果每個領域的文藝工作者都有這樣的思考,我們各個領域的藝術成就肯定會更多更好。”從藝20多年來,陳小朵一直在這樣的定位下踐行着自己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的使命。

用“500遍×1萬個小時”守護初心

陳小朵:質樸地做人,極緻地做藝術|專訪

見到陳小朵時,她正在中國歌劇舞劇院排練廳裡熟悉台詞内容。中國文藝網 李想 攝

陳小朵從中國音樂學院一畢業就進入了中國歌劇舞劇院,她在這裡排練的時間比在家裡的時間都長。20多年來,陳小朵演出了《花木蘭》《杜十娘》《青春之歌》《紅河谷》《宋慶齡》《林徽因》等衆多精彩劇目,其中陳小朵擔當制作人兼主演的歌劇《林徽因》,首演票房破百萬,并且成功走出國門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林徽因》在年輕人中也很受歡迎,其中的詠歎調《蓮燈》在B站上被稱為“扶牆吐血詠歎調”。陳小朵的同僚初煦說,這首詠歎調不僅讓觀衆感歎,對于專業唱歌劇的我們來說,也被這個難度折服。在她的眼中,陳小朵有股靈氣。“她的音樂素養特别好,學譜子也是特别快,唱幾遍就能記住。而且應變能力特别強,導演說什麼,她馬上就能做到。我們總說這就叫祖師爺賞飯吃。”

天賦更重要,還是努力更重要?陳小朵覺得,癡迷即天賦。“如果一個人真的對一件事情興趣極濃的話,那一定就是在這件事上有某種特殊的才華。因為興趣讓人願意去攻克一切難關。”陳小朵在台詞的一字或一句上,都要摳上好幾年。一句唱重複500遍學不會,那就再重複500遍。能有這樣的毅力,是因為她覺得真的喜歡歌劇,就會忘了辛苦,隻想着還可以達到更好。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1萬小時”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是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可是陳小朵卻說:“1萬小時真的不夠,需要終身學習,終身修煉。像昨天唱完一場我還要總結我的問題是什麼,我還可以哪裡更好。”

在陳小朵的了解中,德藝雙馨就是質樸地做人,然後極緻地做藝術。不斷練習的過程更多是跟自己内心的較量,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因為不做橫向比較,她也就沒有成名或者流量的困惑。聊到文藝界如何正風正氣的話題,陳小朵說,當我們内心特别充實,有所追求的時候,心裡想的總是如何精進藝術、創造出更好的藝術作品。“我的靈魂有所追尋,有所安放,根本騰不出空間給那些低級趣味或是感官刺激的東西,因為我的生命重心在藝術上。”

變心了?她說:“道士下山要入世”

陳小朵:質樸地做人,極緻地做藝術|專訪

陳小朵《林徽因》劇照。圖檔由受訪者提供

工作後,陳小朵再次回歸校園攻讀碩士、博士。在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三年的碩士學習生涯,讓陳小朵認識到,自己關注的焦點不應在自身的成就,而應當在行業發展。2012級的碩士畢業典禮上,陳小朵作為優秀畢業生代表發言:“歌劇在當代,歌劇在中國,一個深遠的命題,可它卻應該是每一個歌劇從業人士展開思考與努力的落點。我要下山了,揣着這個照亮了我的命題。”

思想境界的改變讓她有了更多突破邊界的勇氣,《林徽因》就是在這樣的使命感的驅動下完成的。中國歌劇舞劇院副院長田彥與陳小朵是多年的搭檔、老友,同時也是《林徽因》的監制。他了解陳小朵想身體力行地做一些真正代表當代人思考和審美内容的想法。“《林徽因》前期籌備過程很辛苦。我是監制,她是制作人,她考慮的是怎麼讓舞台呈現得更好,而我不僅要考慮舞台的呈現,還要溝通和解決舞台背後的各種問題,是以我們經常會有不同意見,然後大家努力找一個平衡點繼續往前走。在前期進行藝術基金報備的時候,我倆去答辯,第一次沒過,又繼續修改、努力完善,後來才通過了。這些幕後的故事,記錄了我們一路走來的堅持。大家都是為了一個目标,能把歌劇立足中國,讓中國歌劇能夠在世界上有它的聲音。”

目前陳小朵在工作的同時攻讀中國音樂學院博士,繼續深入思考中國歌劇的當代發展。高雅藝術如何下沉市場惠及更多的普通群眾?陳小朵覺得,就像詩人于堅所說的,“一首詩就像一座塔,真正好的詩有七級浮屠”,其實歌劇也有多重境界。由表及裡,是不是每一層的藝術表達都做到了,都完善了?“我曾與作曲家金培達老師聊到過這個問題,他說好的作品應該關注到所有人,不應該隻關注一小撮人。”作為演員,要心懷所有的觀衆,每一個觀衆都有解讀角色的立場和自由,創作者要做的大概就是不斷拓展表達的空間次元。陳小朵最近在排練的《先行者》,就是一部思索當代人所困惑、真正關心當代人所關心的歌劇。“這部劇的表現、核心都非常當代,我覺得現實感是未來歌劇的一個風向轉變,煙火氣的質感,是一種非常有美感的東西。”

傳遞和傳承藝術,就是在指引光的方向

陳小朵:質樸地做人,極緻地做藝術|專訪

陳小朵在北京大學授課的學生寫給陳小朵的卡片,感謝她帶領大家走進歌劇的魅力世界。圖檔由受訪者提供

“變身為老師,就是這兩年的事。”曾教授陳小朵的北京大學老師找到她,想讓她給學生們上公選課《歌劇的魅力》。從演員到教師的轉變需要很多的前期準備,陳小朵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及回報,每個學期都在修改課件。結課時,讓她意想不到的是,學生們送來手寫卡片,感謝陳老師帶來的精彩歌劇,更感謝她帶來的一次次感動,學生們寫到:“我們将懷揣着對歌劇最純粹的熱愛一路前行!”

陳小朵認為,老師是點亮生命的人。“當你在黑暗中摸索,不知道該往哪去的時候,老師就是拉着你的手,告訴你那裡是光,那裡是遠方的人。這種傳承和傳遞,始終讓我心生感動,也是我對生命意義的一種感悟。”歌劇工作的意義也是點亮生命之光。多年以來,公益志願活動上總有陳小朵的身影。她回憶自己第一次參加文藝志願服務,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時候。“當時我們第一時間裡趕到了汶川,災難現場還沒清理完,甚至壓在廢墟下的屍體還都依稀可見,我流着淚站在山腳田間裡搭的台,為大家唱花木蘭中的選段《我希望》:我希望,這是昨夜的噩夢……歌聲回蕩在一邊依然美得讓人心醉的青山綠水之間,也萦繞在一旁倒塌的樓群廢墟亂石之上——真是我平生最特殊的演出……下來一位記者跟我說,你看啊,這些受災群衆們的臉,你們表演後,感覺他們眼睛裡有了‘活氣’。我聽到這席話,一下子被震動:原來我的職業、我的歌聲,還可以有這樣的價值展現,還真的能用自己的獨特方式,對他人産生關懷。”就是這次經曆,讓陳小朵意識到藝術的撫慰力量。在傳遞和傳承中陳小朵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作為一名人民的文藝工作者特有的價值感。

一個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在中國歌劇舞劇院還有很多青年歌劇演員,與歌劇一同成長。“傳幫帶是我們劇院的傳統。”歌劇團副團長劉家平說:“小朵就是在這樣的環境成長起來的,如今她作為‘年輕的老演員’也一直在幫助着年輕演員們的學習、發展。”陳小朵覺得,這種溫暖的傳遞十分重要,是以隻要是能為後生晚輩做到的,她就會盡力去做。“我們這些經典的優秀劇目是需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的,這是我們肩負的使命。”

END

中國文藝網新媒體

編輯 | 李想

點個“在看”,共同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