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陈小朵:质朴地做人,极致地做艺术|专访

陈小朵:质朴地做人,极致地做艺术|专访

3月28日,在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上,陈小朵被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并作为文艺工作者代表宣读《铸魂弘德 守正创新 为时代和人民放歌——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倡议书》。中国文艺网 李想 摄

表彰大会结束后,陈小朵回归到紧张忙碌的日常生活当中。歌唱航天精神的《蓝天礼赞》正在上演,弘扬新时代人奋斗精神的《先行者》、歌颂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唱响南泥湾》也在紧锣密鼓地排练。

她回忆表彰大会当天宣读倡议书的情景,仍然很有感触。“我当时宣读的时候有些哽咽,因为倡议书写进了我们这些文艺工作者的心里。在自身的艺术领域是否真的有使命感?是否能身体力行地让艺术的发展因你而带来一些改变?我想,如果每个领域的文艺工作者都有这样的思考,我们各个领域的艺术成就肯定会更多更好。”从艺20多年来,陈小朵一直在这样的定位下践行着自己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用“500遍×1万个小时”守护初心

陈小朵:质朴地做人,极致地做艺术|专访

见到陈小朵时,她正在中国歌剧舞剧院排练厅里熟悉台词内容。中国文艺网 李想 摄

陈小朵从中国音乐学院一毕业就进入了中国歌剧舞剧院,她在这里排练的时间比在家里的时间都长。20多年来,陈小朵演出了《花木兰》《杜十娘》《青春之歌》《红河谷》《宋庆龄》《林徽因》等众多精彩剧目,其中陈小朵担当制作人兼主演的歌剧《林徽因》,首演票房破百万,并且成功走出国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林徽因》在年轻人中也很受欢迎,其中的咏叹调《莲灯》在B站上被称为“扶墙吐血咏叹调”。陈小朵的同事初煦说,这首咏叹调不仅让观众感叹,对于专业唱歌剧的我们来说,也被这个难度折服。在她的眼中,陈小朵有股灵气。“她的音乐素养特别好,学谱子也是特别快,唱几遍就能记住。而且应变能力特别强,导演说什么,她马上就能做到。我们总说这就叫祖师爷赏饭吃。”

天赋更重要,还是努力更重要?陈小朵觉得,痴迷即天赋。“如果一个人真的对一件事情兴趣极浓的话,那一定就是在这件事上有某种特殊的才华。因为兴趣让人愿意去攻克一切难关。”陈小朵在台词的一字或一句上,都要抠上好几年。一句唱重复500遍学不会,那就再重复500遍。能有这样的毅力,是因为她觉得真的喜欢歌剧,就会忘了辛苦,只想着还可以达到更好。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1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可是陈小朵却说:“1万小时真的不够,需要终身学习,终身修炼。像昨天唱完一场我还要总结我的问题是什么,我还可以哪里更好。”

在陈小朵的理解中,德艺双馨就是质朴地做人,然后极致地做艺术。不断练习的过程更多是跟自己内心的较量,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因为不做横向比较,她也就没有成名或者流量的困惑。聊到文艺界如何正风正气的话题,陈小朵说,当我们内心特别充实,有所追求的时候,心里想的总是如何精进艺术、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作品。“我的灵魂有所追寻,有所安放,根本腾不出空间给那些低级趣味或是感官刺激的东西,因为我的生命重心在艺术上。”

变心了?她说:“道士下山要入世”

陈小朵:质朴地做人,极致地做艺术|专访

陈小朵《林徽因》剧照。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工作后,陈小朵再次回归校园攻读硕士、博士。在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三年的硕士学习生涯,让陈小朵认识到,自己关注的焦点不应在自身的成就,而应当在行业发展。2012级的硕士毕业典礼上,陈小朵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歌剧在当代,歌剧在中国,一个深远的命题,可它却应该是每一个歌剧从业人士展开思考与努力的落点。我要下山了,揣着这个照亮了我的命题。”

思想境界的改变让她有了更多突破边界的勇气,《林徽因》就是在这样的使命感的驱动下完成的。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田彦与陈小朵是多年的搭档、老友,同时也是《林徽因》的监制。他理解陈小朵想身体力行地做一些真正代表当代人思考和审美内容的想法。“《林徽因》前期筹备过程很辛苦。我是监制,她是制作人,她考虑的是怎么让舞台呈现得更好,而我不仅要考虑舞台的呈现,还要沟通和解决舞台背后的各种问题,所以我们经常会有不同意见,然后大家努力找一个平衡点继续往前走。在前期进行艺术基金报备的时候,我俩去答辩,第一次没过,又继续修改、努力完善,后来才通过了。这些幕后的故事,记录了我们一路走来的坚持。大家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能把歌剧立足中国,让中国歌剧能够在世界上有它的声音。”

目前陈小朵在工作的同时攻读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继续深入思考中国歌剧的当代发展。高雅艺术如何下沉市场惠及更多的普通民众?陈小朵觉得,就像诗人于坚所说的,“一首诗就像一座塔,真正好的诗有七级浮屠”,其实歌剧也有多重境界。由表及里,是不是每一层的艺术表达都做到了,都完善了?“我曾与作曲家金培达老师聊到过这个问题,他说好的作品应该关注到所有人,不应该只关注一小撮人。”作为演员,要心怀所有的观众,每一个观众都有解读角色的立场和自由,创作者要做的大概就是不断拓展表达的空间维度。陈小朵最近在排练的《先行者》,就是一部思索当代人所困惑、真正关心当代人所关心的歌剧。“这部剧的表现、内核都非常当代,我觉得现实感是未来歌剧的一个风向转变,烟火气的质感,是一种非常有美感的东西。”

传递和传承艺术,就是在指引光的方向

陈小朵:质朴地做人,极致地做艺术|专访

陈小朵在北京大学授课的学生写给陈小朵的卡片,感谢她带领大家走进歌剧的魅力世界。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变身为老师,就是这两年的事。”曾教授陈小朵的北京大学老师找到她,想让她给学生们上公选课《歌剧的魅力》。从演员到教师的转变需要很多的前期准备,陈小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反馈,每个学期都在修改课件。结课时,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学生们送来手写卡片,感谢陈老师带来的精彩歌剧,更感谢她带来的一次次感动,学生们写到:“我们将怀揣着对歌剧最纯粹的热爱一路前行!”

陈小朵认为,老师是点亮生命的人。“当你在黑暗中摸索,不知道该往哪去的时候,老师就是拉着你的手,告诉你那里是光,那里是远方的人。这种传承和传递,始终让我心生感动,也是我对生命意义的一种感悟。”歌剧工作的意义也是点亮生命之光。多年以来,公益志愿活动上总有陈小朵的身影。她回忆自己第一次参加文艺志愿服务,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当时我们第一时间里赶到了汶川,灾难现场还没清理完,甚至压在废墟下的尸体还都依稀可见,我流着泪站在山脚田间里搭的台,为大家唱花木兰中的选段《我希望》:我希望,这是昨夜的噩梦……歌声回荡在一边依然美得让人心醉的青山绿水之间,也萦绕在一旁倒塌的楼群废墟乱石之上——真是我平生最特殊的演出……下来一位记者跟我说,你看啊,这些受灾群众们的脸,你们表演后,感觉他们眼睛里有了‘活气’。我听到这席话,一下子被震动:原来我的职业、我的歌声,还可以有这样的价值体现,还真的能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对他人产生关怀。”就是这次经历,让陈小朵意识到艺术的抚慰力量。在传递和传承中陈小朵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人民的文艺工作者特有的价值感。

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在中国歌剧舞剧院还有很多青年歌剧演员,与歌剧一同成长。“传帮带是我们剧院的传统。”歌剧团副团长刘家平说:“小朵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成长起来的,如今她作为‘年轻的老演员’也一直在帮助着年轻演员们的学习、发展。”陈小朵觉得,这种温暖的传递十分重要,所以只要是能为后生晚辈做到的,她就会尽力去做。“我们这些经典的优秀剧目是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这是我们肩负的使命。”

END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编辑 | 李想

点个“在看”,共同关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