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深读李庄(下)一代建筑宗师破译一本“天书”

李庄

作为长江上游的水路驿站

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

1940年冬天

几尊神像从李庄的寺庙抬了出去

就再也没有抬回来

却在抗战的隆隆炮火中

迎来了中国知识界的群体性入驻

文人大家如蒲公英般散进这片土地

里面就有中国营造学社的一代建筑宗师

从前绝大多数国人还不知道李庄的名字

后来全球的信件只需写上“中国李庄”

便可顺利送抵

4月26日上午

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

在李庄古镇正式开馆

以丰厚的人文养料

再现那段守望相助的文化抗战故事

跟着观观到李庄上“馆子”

截取老照片背后的宝藏史实

为你定制一份探馆“菜单”

今天的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

我们从一本“天书”的破译聊起

北宋年间的“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

清末民初,中国被殖民主义全球化所驱赶,西方建筑在中国开始盛行。那时候,西方学者认为,“世界建筑史”的主干是希腊、罗马,近现代欧洲各国建筑也是从这一主干发展而来的,而中国、日本等国的东方建筑则是一些没有细节的小枝丫。

1919年,中国北洋政府官员朱启钤出任南北和谈北方总代表,当时的和谈并不顺利,最终导致他退出政坛。但期间的一个小插曲给朱启钤的人生打开了另一扇窗,他在南京江南图书馆偶然发现了北宋李诫的著作《营造法式》。

深读李庄(下)一代建筑宗师破译一本“天书”

这是一本什么书?北宋建国后的百余年间,在大兴土木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虚报冒估、偷工减料的腐败问题。为了加强监管,宋神宗下令编了这套《营造法式》, 相当于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指南,其中还梳理了工匠们在实际操作中的经验,你大可把它看成北宋年间的“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这就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像一把打开中国传统建筑研究的钥匙,为后期中国营造学社及其团队的创立带去了灵感。

梁思成都说“看不懂”

1925年,陶本《营造法式》出版后,朱启钤送了一本给好友梁启超。凭着极高的学术敏感度,梁启超一眼看出了此书的价值,立即寄给了远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留学的儿子梁思成,嘱咐他好好研究这本古籍,接续中国传统建筑学的血脉。然而,这本书中随便举几个术语,“角柱生起”“由额”“计心造”“单斗只替”......都跟接头暗号般高深莫测。“如天书一样”,这就是梁思成初读《营造法式》的感受,像极了今天很火的表情包“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深读李庄(下)一代建筑宗师破译一本“天书”

梁思成学的是西方建筑学,成绩十分优异,但他一直有个理想——写出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营造法式》就是梁思成一定得跨过的难关。从25岁起,对于这本书的思索就伴随着梁思成的余生,他甚至给儿子取名“从诫”——意为“跟从李诫”。1928年,梁思成回国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因日寇侵略东北便搬到北京,加入了朱启钤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

一副对联鼓励“搬砖”

1930年春天,一个私人学术团体在北平宝珠子胡同7号的一间民房中悄然成立。门口没有挂牌,屋内只有三张桌子、几把椅子,起初每天上班的只有三人。这个团队就是在中国学术界影响深远的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大笔一挥来了一副开工对联“是断是度是寻是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勉励社员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为改变西方主导的建筑体系语境作出贡献。于是,中国营造学社以破译解读《营造法式》为发力点开始了“搬砖”之旅。

深读李庄(下)一代建筑宗师破译一本“天书”

新加入团队的梁思成提议,“要了解古代,应从现代和近代开始;要研究宋《营造法式》,应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开始;要读懂这些巨著应从求教于本行业的活人——老匠人开始。”说到做到,梁思成真的拜了曾经的故宫工匠杨文起、祖鹤洲、路鉴堂等人为师,以古建筑为教材和标本,通过大师的亲自指认和解释慢慢学习那些令人费解的术语。

70多年后,故宫大木匠师路鉴堂的侄子路凤台仍然记得,那时每逢周日,梁思成、林徽因都会登门拜访自己的大爷,“那时我还不懂呢,我就知道人串门来了。当时我挺调皮的,我大妈让我管那个姑娘(林徽因)叫姑,我说我叫姐,让我管梁思成叫叔,我说就叫大哥。”同时期进入营造学社的莫宗江教授生前也回忆道,“梁先生的工作特点是计划性极强,一个题目来了,他能很快定出计划,而且完全按计划执行。他的著作《清式营造则例》就是一边学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一边向老工匠学出来的,学的过程就把图画出来,只二十几天就画了一大摞,我每天都去看他的作业,一大摞太吃惊了。”

修书匠出远门采风了

百闻不如一见,要想参破《营造法式》的奥秘,掌握中国古建筑内在的逻辑,进行实地考察和测绘必不可少。1932年春天,梁思成带着还在念书的弟弟梁思达,开启了田野调查的第一站——河北蓟县独乐寺。这座寺庙的修建时间比《营造法式》刊行早116年,与梁思成此前熟悉的明清建筑风格全然不同。

深读李庄(下)一代建筑宗师破译一本“天书”

在中国古建筑中,屋脊装饰是不断变化的,唐代是鳍形尾,宋以后为吻,缺少中间的变化过程。独乐寺当时有两处单体建筑——山门和观音阁,山门的屋脊是鸱尾式,即上为鳍形、下为吻式,恰恰是唐宋之间的过渡实例;“阁”是上下两层的建筑,它的斗拱大而结实,各种斗拱还承担着不同的实用性,此前梁思成也只在敦煌壁画中见过。

对独乐寺的考察形象地解答了梁思成许多有关《营造法式》术语的疑惑,比如,斗拱的一种组合方法就叫“‘偷心”,斗拱上的一种材料就是‘替木’,柱的一种处理手法叫“角柱生起”等等。考察结束后,他绘制了一幅惊艳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南立面水彩渲染图》,并在林徽因的协助下完成了《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把独乐寺放到唐、宋、明、清的建筑体系中去比较,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用科学方法分析研究古建筑的调查报告。这篇文章引起了业内的极大震动,毕竟此前外国学者一直认为中国人不懂测绘。

首战告捷,梁思成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实地测绘古建筑的热情愈发高涨,在七年间陆续跨越中国数省,走遍几百个市县,找到了最后的唐代建筑佛光寺,这些经历为梁思成日后撰写《中国建筑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月亮田里的小确幸

1940年,继同济大学之后,中国营造学社、中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等机构都迁到了李庄。梁思成、林徽因为了使中国营造学社能就近“蹭”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丰富资料,决定到李庄镇上坝村安营扎寨,选址在竹林深处的张家院子,那里还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月亮田”。

深读李庄(下)一代建筑宗师破译一本“天书”

这里的生活条件比想象中的要艰苦很多,用水要到村外的塘里去挑,连煤油灯都是过于“现代化”的奢侈品,晚上只能靠菜油灯照明,更谈不上充足的粮菜供应了。某天,梁思成从成都偶然弄到一些西红柿种子,回家随意种在门前田边的松土里,不久就结出了又红又大的果子。当地百姓好奇西红柿为何物,林徽因便无偿送给他们秧苗,无意间拉近了村民与这位女先生的关系。闲暇之余,大家都爱和林徽因摆龙门阵,哪个姑娘出嫁办嫁妆,便找上门来请她出主意,谁家媳妇生了娃,也忘不了给她送几个报喜的红鸡蛋。在月亮田的小日子给林徽因带来很多欣喜,她仿佛又回到了北平,回到了那间充满笑声、欢乐和友情的客厅。

林徽因创作的现代诗是很多文艺青年的心头好,《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家喻户晓。其实她在李庄驻扎时期也有一首清新佳作,名为《十一月的小村》——“无论我坐着,我又走开,我都一样心跳;我的心前虽然烦乱,总象绕着许多云彩,但寂寂一湾水田,这几处荒坟,它们永说不清谁是这一切主宰。我折一根柱枝看下午最长的日影,要等待十一月的回答微风中吹来。”(节选)

“清炖”派克笔和“红烧”金表

安顿下来以后,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事们又投入了紧张忙碌的考察和研究工作。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小村里,没有印刷工具,他们只能采用手写和最原始的石印。1942年底,美国朋友费正清到李庄探望梁思成夫妇,据回忆,梁思成当时的体重已经清瘦到47公斤,每天工作到半夜,写完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他已经透支过度,但他却和往常一样雄心勃勃,在任何情况下都像贵族一样保持着高贵和斯文,林徽因则因南方的潮湿天气导致肺疾复发,日渐憔悴。

深读李庄(下)一代建筑宗师破译一本“天书”

为了改善伙食,梁思成有时也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笔,学着蒸馒头、腌菜,甚至用桔皮做果酱。实在山穷水尽了,梁思成就到宜宾城里当卖衣物,衣服当完了,还把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派克金笔和手表送了过去,换回的不过是两条草鱼。他提着鱼回家,幽默地对妻子说,“要不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就拿来红烧。”

了解到梁林夫妇在李庄的困境,朋友多次劝他们去美国治疗、工作,但他们在回信里这样写道,“我们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们不能离开她,假如我们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们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儿子梁从诫对此也记忆犹新,当时他追问母亲,“如果日本人打到四川,你们怎么办?”林徽因的回应平静而超脱,“中国读书人不是还有一条老路吗?咱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治好强迫症的手绘图

李庄时期,那个电脑绘图还没有诞生的年代,梁思成用鸭舌笔和墨线绘制出了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准的建筑图纸,构图之精准、细节之精美,直到今天依旧是建筑系学生的临摹范本,更让人佩服的是,他在绘制中加入了中英文双语解说,图文并茂、一目了然。这些泛黄的纸张最终汇成了著名的《图像中国建筑史》,将中国传统的匠造之术真正地放到了国际视野当中,在世界学术论坛上为中国挣回了颜面。

深读李庄(下)一代建筑宗师破译一本“天书”

可以说,梁思成的手绘既是赏心悦目的艺术,更是对古人“营造法式”的图解秘诀,他到底是完成了父亲的嘱托,也真正破译了那本曾经为难过自己的“天书”。

关心文物保护的系主任

1945 年3月,抗日战争的胜利即将到来之际,梁思成满怀对和平和建设的憧憬,上书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建议战后在清华大学设立建筑系。1946 年,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与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签订协议,中国营造学社正式纳入清华大学营建系共管,梁思成担任系主任。

深读李庄(下)一代建筑宗师破译一本“天书”

基于多年的考察测绘经历,梁思成认为,“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与在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有急不容缓的性质。”早在抗战和内战时期,他就为作战方分别开列了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文物目录》和《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曾建议美军在战争中保护日本历史文化名城京都和奈良。

1950年,梁思成担任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撰写了《北平文物必须整理与保存》《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和《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等多部方案。他曾经建议将城墙改造为世界上最独特的环城立体公园,城墙上面进行绿化,供人游览休息,壮丽的城门宜改造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实现护城河夏天放舟、冬天溜冰。一代建筑宗师的眼光就是如此超前。

送给妻子最后的作品

“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科学。”梁思成第一次拜访林徽因时,林徽因对他说自己以后要学建筑学。那时候的他们可能不会料到,未来两个人会相互扶持,为中国建筑史留下诸多宝贵的财富。

深读李庄(下)一代建筑宗师破译一本“天书”

1955年的四月天里,林徽因与世长辞,梁思成在病床上为她设计了墓碑,汉白玉刻成的碑饰取自林徽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浮雕图案样本。墓碑上并没有赘述妻子的一生,只有至诚至简的“建筑师林徽因”六个字。

深读李庄(下)一代建筑宗师破译一本“天书”

风雨之间

荒野之上

从容安居

不废研求

从偶得的一本“天书”

到不负匠心的一代建筑宗师

中国李庄的惊喜似乎永远在路上

愿留给你我的

除了明月、江风

还有时间的故事和陈酿

深读李庄(下)一代建筑宗师破译一本“天书”

注:本文部分资料图片来自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