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僅41歲!兩天内又一211大學青年教師離世

作者:中國新聞網

據澎湃新聞報道,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青年教師黃飛,因病醫治無效,于2024年5月10日上午在武漢去世,得年41歲。

年僅41歲!兩天内又一211大學青年教師離世

公開資料顯示,公開資料顯示,黃飛,1983年10月20日出生于江西省南城縣,2006年7月在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獲學士學位,2011年7月,獲得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碩博)理學博士學位。2011年,進入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後流動站。2008.09~2011.07同時擔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助理;2011年7月同時開始擔任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講師。

黃飛生前潛心從事心理學教學和科研工作,在人格和社會心理學領域發表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格心理學:青少年人格發展與評估;人格知覺;社會心理學:人際關系與社會發展;心理測量學:測量等值性。

而這,已經是兩天内離去的第二位中青年學者了。

5月9日,東北師範大學資訊科學與技術學院訃告:東北師範大學副教授、東北師範大學資訊科學與技術學院資訊管理系系主任、碩士生導師陳昊琳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4年5月9日5時在長春逝世,享年42歲。

年僅41歲!兩天内又一211大學青年教師離世

據訃告,陳昊琳同志1982年2月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先後在雲南大學完成大學和碩士階段學習,2011年7月取得南開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

2011年8月至今,陳昊琳同志在東北師範大學工作,先後任講師和副教授,承擔資訊管理系系主任工作。她兢兢業業,盡職盡責,無私奉獻,為推動學院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做出了突出貢獻;她熱愛教育事業,忘我工作、求實創新,敬業愛生,獲得了師生的一緻好評;她為人謙虛,誨人不倦,積極主動為師生排憂解難,堅持帶病上課和指導研究所學生修改論文,為教育事業奉獻了畢生力量。

★★★★★

近幾年,一些正處于事業鼎盛期的青年學者早早地離開人世現象頻發,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也有人稱之為學者的「早夭現象」。在一些申請基金或者發表論文的高峰月份,這種現象尤其頻發,有不少人覺得和頻繁的逾時工作有一定的關系。

根據聯合國世衛組織對年齡的劃分标準,青年人為18歲至65歲,這些去世的學者是最具活力的群體。他們正值科學研究活力最旺盛的年齡區間,正處于創造力和産出的峰值年齡段。

但創造有時候是需要去“肝”的。

年僅41歲!兩天内又一211大學青年教師離世

據中國科協 2016 年釋出的調查顯示,科技工作者的平均工作時長為 8.6 小時,最長工作時間每天 16 小時,博士學曆的科技工作者每日平均工作時間最長,為 9.29 小時。

2018 年中國科協釋出了《第四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報告顯示,科技工作者總體平均每周工作 49.7 小時,比 2013 年的 48.8 小時有所增加,逾時工作情況有所加劇。

Nature 雜志曾對來自 93 個國家、地區的 7600 多名博士後的調查發現,對于許多博士後來說,擷取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幾乎所有(97%)受訪者都要在周末和節假日加班,長時間的工作、壓力和不确定性對精神健康産生了嚴重影響。

2019年,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大阪大學等研究團隊指出,與一天工作時間7小時到9小時的标準組相比,一天連續工作11個小時以上的人群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提高了63%。

目前科學界逾時工作已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但從長遠來看,這對于身體健康,是會有一定不可逆的損傷的。

追求科研成果的同時

也要關注身體健康

為了個人和科研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應做到:

樹立健康的工作觀和價值觀

讀書讀到博士,大家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承載着自己和家人的期望,伴随着同樣優秀的“同侪壓力”,再加上現實工作壓力和社會輿論對成功的宣揚,有很多科研人都習慣性地透支身體隻為趕上自己心中那些目标。可是要知道,科研和學術是一項終身事業,不該廢寝忘食,而應當循序漸進。

養成健康的生活和運動習慣

201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頒給了研究所學生物鐘及其内在原理的三位科學家。其研究成果發現:晝夜節律的紊亂,與肥胖等内分泌代謝疾病、甚至惡性良性腫瘤的發生都有很大的關聯。

是以,規律作息、按時吃飯,好好睡覺對我們身體健康至關重要。在此基礎上,養成運動的好習慣,工作持續一段時間後做一下拉伸,每天堅持一小時左右的中等強度的運動,既可以提升身體素質,還能緩解工作壓力,何樂而不為。

希望奮鬥在路上的科研人們可以呵護好自己的身體。祝福我們健康工作到退休,

幸福生活一輩子

年僅41歲!兩天内又一211大學青年教師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