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論語史鑒:魯國權臣——季康子

作者:冬晖學堂

第二篇第20章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季康子:即季孫肥,姬姓,季氏,名肥,谥康,“孫”是對宗主的尊稱。

季桓子之子,史稱“季康子”。季康子事魯哀公,此時魯國公室衰微,以季氏為首的“三桓”強盛,季氏宗主季康子位高權重,是當時魯國的權臣。魯國的軍政大權都被他掌握。

孔子周遊列國後,季康子是迎請其回國的人,孔子回國後,被尊為“國老”,季康子常向他咨詢治國安民之道。

季康子曾問孔子幾個弟子的才幹,能不能做官任事。 先問仲由,仲由能管理政事嗎?孔子說:“仲由辦事果斷,讓他治理政事有什麼困難的呢?”

再問端木賜,孔子回答說:“端木賜通達事理,讓他治理政事有什麼困難的呢?”

再問冉求。孔子說:“冉求多才多藝,讓他治理政事有什麼困難的呢?”

孔子認為這三個弟子都很優秀,不過三個人的特點不一樣,孔子分别給予了“果”、“達”、“藝”的鑒定。

論語史鑒:魯國權臣——季康子

勸:獎勉也,形聲字,從力,雚聲。“雚”本義是猛禽驚視的樣子,原義為“勉勵”,“鼓勵”。

後延伸為說服,講明事理讓人聽從。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

“勸”由本義鼓勵、勉勵又引申指受到鼓勵。如《莊子·逍遙遊》:“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勸也有“上進”,“努力做事”的意思,如《莊子-天地》:“昔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這裡的“勸”就是“上進”之意。又《戰國策》:“荊王大悅,許救甚勸。”

論語史鑒:魯國權臣——季康子

臨:監臨也。從卧,品聲。會意字,金文似一個人俯着身子看很多器物。會人俯視下物之意。如《史記-董仲舒傳》:“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臨延伸為面對,遭遇。如“臨事而懼”。

“臨”也延伸為到來,常作敬詞,如“莅臨”,“光臨”等。皇帝上朝叫“臨朝”。也延伸指靠近,接近。如“臨陣磨刀”。

“臨”也延伸為模仿,如臨摹,臨貼,臨寫。

論語史鑒:魯國權臣——季康子

莊:原義為草木粗壯盛大。古人一般居住在草木深處,是以“莊”引申為村莊。如姚合的《原上新居》:“鄰富雞常住,莊貧客漸稀”。

繁茂之狀也可以用以形容人,表示莊嚴肅穆狀态。如《論語》:“論笃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莊”也延伸為大道,如“康莊大道”。人們把生意興隆,财力盛大的店鋪加上一個“莊”字。如“錢莊”,“茶莊”。

人們又把村莊,田莊不動之義引入博彩中,“莊”就有了莊家的意思了。

論語史鑒:魯國權臣——季康子

不能:這裡指能力比較差的人。

全文了解為:

季康子問:“要使老百姓對當政者尊敬,盡忠又肯努力上進,該怎麼做呢”?孔子說:“你用莊重嚴謹的态度對待老百姓,他們就會尊敬你;你對父母孝順,對子女慈祥,老百姓就會忠于你;你任用賢能之人,教育幫助能力比較差的人,老百姓就會加倍努力做事了”。

文字在發展過程中,很多意思已經消失了,我們了解《論語》要追根朔源,不能隻局限于現有的意思去生搬硬套,那樣就無法正确了解它真正的意義。

如這裡的“勸”字,很多人都了解為勸勉,鼓勵,讓人哭笑不得。

季康子曾多次向孔子問政,孔子曾教誨他說:“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論語史鑒:魯國權臣——季康子

季康子曾饋贈藥物給孔子,孔子謙虛地說:“丘未達,不敢嘗。”

本文中,季康子又問孔子如何讓百姓敬、忠、勸,孔子非常重視上司的表率作用,他認為,為政者必須自己先做好表率,百姓才會悅從。

為政者“莊”了,百姓就會敬。為政者“孝慈”了,百姓才會忠。“舉善而教不能”了,百姓就會勸。

前面一章記錄國君哀公問政,這一章記錄的是權臣季康子問政,一君一臣,編在一起,耐人尋味。

論語史鑒:魯國權臣——季康子

權臣季康子

魯國“三桓”之一的季氏是魯桓公的兒子季友的後人,經過幾代人的發展後,季氏是“三桓”中實力最強的家族。

季康子是個有大局觀的權臣,他曾啟用孔子學生冉求改革田賦,為魯國斂财,孔子認為,這樣做,損害了老百姓的利益,是以冉求遭到孔子的辱罵:“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主要事迹有:

1, 奪位:季康子的父親季桓子臨終前對一個姓“正”,名“常”的心腹大臣說:“老正啊,我死了,你不用跟來(殉葬),你告訴國君,如果我正在懷孕的妻子生的是兒子,就立他為家主,如果生的是女兒,就讓兒子季肥當家主吧。”

季桓子死後,他妻子生了個男孩,正常高興地抱着孩子跑去找哀公,當時季肥也在場,聽到正常向哀公彙報季桓子遺囑後說:“既然是家父遺命,那我讓我卸下季家家主的重擔吧。”

論語史鑒:魯國權臣——季康子

随後哀公派大臣共劉去調查此事,看是不是屬實。沒想到,那個男嬰死了。怎麼死的,沒人知道,正常感覺情況不妙,逃到衛國去了,季肥順利地成為季家的家主。

2, 拒吳:吳國經過阖闾,伍子胥君臣的努力,到了夫差時期國力開始強盛起來了,想要稱霸中原,于是先試探中原諸侯。

哀公七年,“公會吳于曾”,吳國想要百牢之禮,魯國強壓着怒火滿足了吳國。吳國太宰伯嚭(楚國貴族之後,著名奸臣)得寸進尺,要求權臣季康子前來獻媚,季康子不想理他,吩咐孔子學生子貢前去推辭。

伯嚭說:“你們國君都在這裡,你們季孫肥作為一個臣子,怎麼不肯過來?這樣不合禮法吧?”子貢說,“你們大國都不依禮辦事,我們自然也跟着學咯,再說,國君都在這裡了,作為魯國重臣,怎麼敢輕易離開魯國呢?再說,你們吳國老祖宗泰伯尚能用周禮治蠻夷,但是他的弟弟仲雍(泰伯死後,仲雍繼位,他入鄉随俗,效仿當地風氣,斷發文身)卻學蠻夷那一套,斷發文身,這也合乎禮法嗎?”

伯嚭見占不到便宜,此事不了了之。由此足見自貢突出的外交才能。

論語史鑒:魯國權臣——季康子

3, 抗齊:哀公十一年,齊國侵略魯國,魯國上下亂作一團,季康子臨危不懼,以孔子學生冉求,樊遲統帥左師,配合孟氏統帥的右師前往應戰,本該一同作戰的右師卻姗姗來遲,五天後才出現。

決戰時,孟孫彘上司的右師潰不成軍,被齊軍窮追猛打,但是左師主帥冉求勇猛非常,身先士卒,帶樊遲等将士砍了齊師八十多人,一時間,齊軍陣腳不穩,眼看無法獲勝,夜裡,齊師偷偷地撤退了。

其後,吳國也出兵攻打齊軍,終于把齊軍趕回齊國。這一戰,孔子弟子們表現出衆,孔子贊他們“義也”。

4, 季康子想起當年孔子執政之時,在“夾谷會盟”中,不戰而屈人之兵,不費一兵一卒從齊國手中奪回失地,如今孔子弟子又助魯國擊退強敵,更加對孔子刮目相看,看來這位老夫子的學說不是沒有用處,冉求也乘機請季氏讓孔子回國,于是,季康子派公華,公賓,公林帶着重禮,迎回當年被迫出走魯國的孔子。

論語史鑒:魯國權臣——季康子

于是,在外遊曆了十四年的孔子回到了祖國。

5, 問政:孔子回國後,季康子經常拜訪孔子,并向孔子求教治國之道。孔子曾提醒他說:“政就是正,你本人帶頭走正道,那麼還有誰敢不走正道?”

孔子還說:“你治理政事,哪裡用得着使用殺戮的手段?你隻要行善,老百姓也會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風,老百姓的品德好比草,風吹着草,草必定倒向同一方向。”

季康子苦于盜賊太多,求教于孔子,孔子說:“如果你自己不貪,即使你獎勵偷盜,他們也不會去偷”。

季康子作為魯國權臣,淩駕于公室之上,專權而失三桓之心,可謂不足。然則,康子一能觀吳之國運,二能用冉有之才,三能歸夫子孔丘,四能應時用田賦,不可謂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