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韓講了一個故事:吃貨考

作者:雲中卧龍
老韓講了一個故事:吃貨考
老韓講了一個故事:吃貨考
老韓講了一個故事:吃貨考
老韓講了一個故事:吃貨考
老韓講了一個故事:吃貨考
老韓講了一個故事:吃貨考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術解》說:“荀勖嘗在晉武帝坐上食筍進飯,謂在坐人曰:‘此是勞薪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問之,實用故車腳。”

此事《晉書》也有記載:尚書令荀勖“嘗在帝坐進飯,謂在座人曰:‘此是勞薪所炊。’鹹未之信。帝遣問膳夫,乃雲:‘實用故車腳。’舉世伏其明識”。

按,舊時木輪車的車腳吃力最大,使用數年後,析以為燒柴,故雲。荀勖明識,因有成語“食辨勞薪”。清·沈廷文在《廣事同纂》中曰:“人知有荀勖,而不知有師曠。”

“爨下勞薪”,指奔波勞累之人。清·張問陶《二月二十九日出都述懷》詩之二“年年旅食歎勞薪,又對春明折柳人。”清·趙翼《哭璞丞之訃》詩“迢遞何年尋宿草,馳驅到死作勞薪。”

宋·蘇轼《貧家淨掃地》詩“慎勿用勞薪,感我如薰莸。”清·趙翼《哭璞函之訃》詩“迢遞何年尋宿草,馳驅到死作勞薪。”清·黃景仁《雜感》詩之三“文倘有光真怪石,足如可析是勞薪。”

說到《晉書》,讓人想起另一個嘴刁之人,他就是前秦國主苻堅的侄子,曾經擔任過鎮東将軍、青州刺史,後來又降晉的苻朗。苻朗降晉後,會稽王司馬道子舉行宴會招待他,“食訖,問曰:‘關中之食孰若此?’答曰:‘皆好,惟鹽味小生耳。’既問宰夫,皆如其言。”還有一次,有人殺了一隻雞送給苻朗吃,“朗曰:‘此雞栖恒半露。’檢之,皆驗。又食鵝肉,知黑白之處。人不信,記而試之,無毫厘之差。時人鹹以為知味。”

如果說苻朗能品出鹽味略生不足為奇的話,那他吃雞能吃出籠養或散養就有點超群了,畢竟那時候還沒有飼料添加劑喂雞。如果這些還不算,那他吃鵝肉能吃出是白羽毛下面長出的肉還是黑羽毛下面長出的,就更讓人大跌眼鏡了。

王安石無愧是士林中的知味者。王安石老年患病,太醫讓他飲陽羨茶,但須用長江中峽(巫峽)之水煎烹。因蘇東坡是蜀地人,王安石托他帯一甕。不久,蘇東坡帶水來見王安石,王安石即取水煎茶,但見茶色半響才慢慢現出來。王安石問東坡水取自何方,東坡說是中峽。王安石笑道:“此乃下峽(西陵峽)之水,如何假名中峽?”東坡大驚,隻得如實告之,并問王安石何以辨之。王安石道:“《水經補注》上說,上峽水性太急,下峽太緩,唯中峽緩急相半,此水烹陽羨茶,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今觀其茶色,故知是下峽。”

一天,蘇東坡拎上幾條鮮活武昌魚去看望病中的王安石。王安石将魚蒸熟後,夾起一根魚刺扔入清水中,以驗證是否是“正宗”的武昌魚。王安石向坡翁傳經道:人們常說的鳊魚一般包括鳊魚、三角鲂和團頭鲂。團頭鲂就是武昌魚,乍看它與三角鲂的外貌幾乎一樣,細瞧則稍有差異。武昌魚口較寬,呈平弧形,背鳍硬刺短,尾柄較高,略呈正方形。銀白色的鱗片,鑲有十幾條細紋;而三角鲂口較窄,背鳍硬刺較長,尾柄較短,呈長方形,體側條紋不明顯。再者,長春鳊和三角鲂分布很廣,北起黑龍江,南到海南島,江河、湖泊中都有天然生長的,而武昌魚原産湖北的鄂城附近的梁子湖。武昌魚油脂豐厚,剔刺抛入清水,即刻浮起油花。這是鑒識武昌魚最簡易的方法。蘇東坡聽後對王安石豐富的食魚知識十分欽佩,寫詩贊美武昌魚“長江繞廊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明·張岱寫過一篇《闵老子茶》,文中最津津樂道的情節是,闵老子考他茶技,他不僅一口喝出茶葉的産地,還能一口辨識出泡茶的是泉水還是井水,這才是神乎其舌,到達令人驚歎的境界了。

以上吃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清·昭梿在《嘯亭雜錄》卷十中這樣記載紀曉岚“北方之士,罕以博雅見稱于世者,惟曉岚宗伯無書不讀,博覽一時。所著《四庫全書總目》,總彙三千年間典籍,持論簡而明,修詞澹而雅,人争服之。今年已八十,猶好色不衰,日食肉數十斤,終日不啖一谷粒,真奇人也。”

清·錢泳《履園叢話·舊聞》卷一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舊時,官員們上朝,要早早地起床趕往宮中,那麼吃飯的問題咋辦呢?有兩個人,有着截然不同的吃法:大學士徐乾學是個有名的吃貨,每日早朝,他要先吃上實心饅頭五十個、黃雀五十隻、雞蛋五十個、酒十壺,這樣下來,就能保證一整天不餓了。與他同朝為官的大學士張玉書每天也一樣上朝,此人生得古貌清臞、瘦骨嶙峋,每天上朝前隻吃洋芋兩片,喝清水一杯,也可以保證一天不餓。張玉書卒年為七十歲,在當時也可算長壽。而徐乾學活到六十四歲,在當時也屬正常。可見飲食多少、葷素,與個人需求量有關,并不過分影響健康。

清代讀書人中能吃者甚多,也有許多關于這類事的自我辯白“人若一日不食二三升米飯,四五斤肥肉,如何可以讀得書?壯哉斯言,精神可想見矣。”(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

能吃,自然也是衡量吃貨的标準。

《晉書》記載“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鲈魚脍,曰:人生貴得适志,何能羁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這就是辛棄疾“休說鲈魚堪脍,盡西風,季鷹歸未”裡的季鷹本尊啦。當時季鷹的官位是大司馬東曹掾,也就是齊王司馬炯的屬官,雖然官職不高,但好歹也是個官。當時他在一年秋天,見秋風起,一時嘴饞,想起家鄉現在正是吃鲈魚脍的時候,于是官也不做就回家吃菜去了。吃貨眼裡,美食才是第一要事啊。

《晉書·阮籍傳》記載“籍聞步兵廚營人善釀,有貯酒三百斛,乃求為步兵校尉。”阮籍聽說步兵營有人會做好酒,想方設法地去做這個步兵長官。為吃喝連名利也不計較。

為吃喝不在乎名利,這才算真正的吃貨。

易牙,春秋時代一位著名的廚師。易牙作為雍人,擅長調味,是以很得齊桓公的歡心。淄渑,淄水和渑水的并稱,皆在今山東省。相傳二水味各不同,混合之則難以辨識。《呂氏春秋·精谕》“孔子曰:‘淄渑之合者,易牙嘗而知之。’”

作為一個廚師,易牙對于味道有驚人的鑒别力。《孟子·告子上》孟子也高度評價易牙調和口味的能力。由此可見,易牙确實是當時最為有名的善于調和口味的名廚。

齊桓公曾說未曾食過人肉,易牙就煮了自己的兒子給齊桓公吃,得到齊桓公的信任,想任用他代替将死的管仲。不過管仲認為“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愛于君!”是以反對由他接任。齊桓公昏庸,不聽管仲的勸告,親信易牙、豎刁。後來齊桓公得重病,易牙與豎刁作亂,填塞宮門,築起高牆,内外不通。最後令齊桓公饑餓而死。

《左傳·宣公四年》“楚人獻鼋于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家将見,子公之食指動。”說的是春秋時鄭國的公子宋每食指動,必嘗異味,當他觐見國君鄭靈公時,食指大動,恰巧鄭靈公在吃異味,公子宋以為會請他吃,鄭靈公故意不給,用以表示所謂食指大動并不靈驗。公子宋大怒,伸手到鍋子裡沾起肉汁嘗了一下,揚長而去。鄭靈公也大怒,準備殺他,結果反斷送殘生,被公子宋所殺。

曆史上因貪吃而送命者甚多。春秋時,專諸欲刺吳王僚,沒有先練國術,而是前往太湖邊拜太和公學燒魚之術,三個月學成一手炙魚好手藝。當吳王僚應美味之邀而欣然赴約的時候,誰曾想為食這美好的一尾全炙魚而送了命。如一般情種的“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吳王僚也可謂:全炙魚吃死,含笑做飽鬼了。廚師之怒,以美味殺人。比起後來的那個光會說大話,徒然害死樊於期、田光終究一事無成的荊轲而言,好的不可以道裡計了。後世奉專諸為“廚師之祖”。

為吃喝而殺人、為殺人而鑽研廚藝,是否令人稱奇?

《晉書》還提到西晉的一位高官,叫王濟,也是一位響當當的“吃貨”。某次,當朝皇帝司馬炎來王濟家做客。皇帝來了,自然要用心。于是金雕玉砌,滿滿一桌佳肴就奉上了。席間尤以蒸肫瓦罐味道最美,司馬炎嘗過之後,大加贊賞,并問道,此菜采用何法蒸之?王濟呵呵一笑,道,這隻是家常便飯,用人乳蒸的。可見古代高官飲食之法,奢侈無度。

說到吃貨,不能不說一下福康安。這個曆任雲貴、四川、閩浙、兩廣總督以及戶部尚書、軍機大臣的封疆大吏,也算是知味之人了,可他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吃的一次最美味、最可口的白片肉,竟是廚子用自己的尿煮制的,令人捧腹。  

據清人陳其元《庸閑齋筆記》記載,清嘉慶初年,福康安到邊省巡行,路過四川的一處驿站,當地州縣的官吏都知道福康安喜歡吃白片肉,特意支起一口最大的鐵鍋,把一頭整豬收拾好,放到大鍋裡去煮。然而肉還沒有煮熟,差人已經飛馬來報,說福康安馬上就要到了。廚子一聽,十分着急,因為大鍋裡的那頭豬剛剛半熟,隻怕時間來不及了。關鍵時刻,廚子四顧無人,拉開褲子就朝肉鍋裡撒尿。因為尿裡含硝,可以讓肉爛得快一點。  須臾福康安趕到,差人們立即把蒸熟切好的白片肉端了上去。飯後,福康安賞給廚子一幅綢緞,讓他拿回去做袍褂。原來福康安這一路走來,吃了不少白片肉,就數這個廚子做得最有味道。喜得廚子千恩萬謝,捧着綢緞屁颠屁颠地跑回家去了。

清代詩壇領袖袁枚每次到人家吃飯,吃到一道好菜,必叫自己家的廚子去這個人家廚房執弟子禮學習做法,這樣積四十年,成《随園食單》一卷。自雲:“吟詠之餘做食單,精緻乃當詠詩看。”口舌之欲,上升到求知欲,欲而堅持,竟四十年,終有所成,是大境界。

民國開國元勳譚延闿好吃,有轶聞:譚延闿氏好食魚翅,每餐必進,非魚翅不飽,幾至成癖。有一次赴某君招宴,席間主人大談魚翅之不足食,喻為味同嚼蠟,譚氏唯唯。酒至半酣,魚翅未見上席,而主人遍請賓客随意點菜,詢及譚氏時,譚莞爾以答曰:“如蒙不棄,請賜嚼蠟如何?”

譚善吃,也知廚,經譚指點,其家廚如曹四等人也因技藝驚人名揚一時。于是舉國名廚都願屈尊進譚府幫廚,以期得到譚延闿的稍加指點。好廚子遇到好食客,如同梅蘭芳遇見齊如山一樣。天下身有長技者的快意事,莫如遇見一個懂的。

後記:

蔡京的名聲,在曆史上大可三字概括:“糟透了”,據說,蔡京專屬的私家廚房裡,光大廚就有數十人,至于服務小妹,更是不計其數。史料有載,某位與宴官員一頓饕餮後,回去大發感歎:“蔡相霸氣,光蟹黃饅頭就用錢一千三百貫”。蔡京偏愛鹌鹑羹,每食一碗,竟要殺鹌鹑數百隻。這種奸人已經不能用“吃貨”來形容了。(作者 韓麗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