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州美食家陸文夫和他的《美食家》

作者:女兒 0219

文/小肥蝦

陸文夫的中篇小說《美食家》,在1983年問世于《收獲》雜志後,産生不小影響,國内獲得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國外的法文版一問世,便受到法國讀者的熱情歡迎,僅巴黎就銷售了10萬冊單行本。之後十多年,法國各城市仍有許多讀者,小說每年都在加印。故事講述了革命幹部高小庭和資本家朱自冶四十餘年的浮沉糾葛,從一個特殊的角度解剖了近半個世紀的中國社會生活,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和人們價值觀念的變化。

蘇州美食家陸文夫和他的《美食家》

陸文夫在蘇州居住長達60多年,作品的故事幾乎都發生在蘇州的工廠與小巷,不論是評彈、吳語,還是飲食、民風,都滲透出蘇州特有的市井風情。陸文夫不僅在這部作品中,除了重點通過主人公朱自冶這一美食家的命運沉浮反映當代 社會政治變遷這一主題,還花費大量的筆墨深入全面地向讀者介紹了蘇州精緻而獨特的美食文化。

蘇州美食家陸文夫和他的《美食家》

陸文夫本身就是一位美食家。小說的成功與陸文夫本人對吃的态度密不可分。他認為吃應求一種境界,或稱為環境、氣氛、心情、處境,隻有環境幽雅,氣氛濃郁,食客吃起來才會有興緻,吃得舒服,吃得開心。自《美食家》轟動以後,陸文夫每到一家飯店用餐,廚師聞知陸文夫來吃飯,便有些惶惶然,大有在美食家面前班門弄斧之感,倘若做壞了一道菜,恐怕壞了自己的名聲!

蘇州美食家陸文夫和他的《美食家》

小說中提到蘇州面館中有一家叫做朱鴻興面館,其吃面的方式多種多樣,可根據食客的喜好定義不同的吃法,“硬面、爛面、寬湯、緊湯、重青(多放蒜葉)、免青(不要放蒜葉)、重油(多放點油)、清淡點(少放油)、重面輕澆(面多些澆頭少點)、重澆輕面(澆頭多面少點)、過橋……”“澆頭不能蓋在面碗上,要放在另外的一隻盤子裡,吃的時候用筷子搛過來,好像是通過一座石拱橋才跑到你嘴裡……”

蘇州美食家陸文夫和他的《美食家》

朱自冶有着自己吃面的特别要求,正如跑堂夥計嘴裡唱的:“來哉,清炒蝦仁一碗,要寬湯、重青,重澆要過橋,硬點!”為了這碗面,朱自冶不惜早起三更,倘若錯過第一碗面,他便會整日精神不振,心裡有所缺憾。這不僅反映了蘇州人對食物要求之高、品味之細,也呈現出蘇州飲食講究吃法藝術的獨特性。

蘇州美食家陸文夫和他的《美食家》

蘇州菜肴選料嚴謹,制作精細,因材施藝,四季有别。蘇州菜有一套較完整的品食結構,首菜到尾菜有固定的順序,不可随意更改;從冷盆到熱炒、從甜食到大菜、從點心到大湯,無不顯示出蘇菜的精緻與貼心。除菜式要求嚴格外,對飲食人數也有一定限制,蘇菜的豐盛多樣決定了需要多人的集體行動才能完成——四到八人最佳,太少無法嘗盡美食,太多又顯得菜不夠吃。

蘇州美食家陸文夫和他的《美食家》

《美食家》中,最負盛名的便是朱自冶與妻子承辦的那桌“流光溢彩”的宴席,僅從菜名便讓人驚歎不已:

剔心蓮子羹、藕粉雞頭米、雪花雞球、松鼠桂魚、蜜汁火腿、三套雞等,而其中味道自然是讓人舍不得放下筷子。這桌盛宴不僅讓聚餐的食客們欣喜不已,也凸顯了蘇州菜的特色:講究時鮮、做工精細、色香味形一應俱全。

蘇州美食家陸文夫和他的《美食家》

蘇州人不僅善于吃大菜,也同樣醉心于蘇州小吃。愛喝酒的蘇州人喜愛在晚飯時間約上三五好友到蘇州的酒店一聚,但酒店往往隻提供酒卻不賣菜,是以小吃便開始進入食客們的視野。醬肉、野味、糟鵝、臭豆腐幹等成為蘇州小吃的典範,在大街小巷、橋頭路口方能尋覓到它們的蹤迹,或店、或攤、或沿街叫賣,這種平民化的方式也能讓更多食客們領略到小吃文化的魅力。

《美食家》的出版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蘇州飲食文化的豐富、精緻,花色品種繁多,口味廣泛,酸甜苦辣一應俱全;同時也向人們闡釋了吃這一行為,承載的并非飽肚這單一的功能,更是一種獨特境界的傳達,環境、氛圍都是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小說以美食為切入點,展示了古城蘇州的風土人情,吳越遺迹、風味小吃、石闆小巷等無不栩栩如生,讓世人領略到吃的藝術和吃的價值,也讓蘇州飲食文化名揚天下。

蘇州美食家陸文夫和他的《美食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