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至今無人超越的園林紀錄片

至今無人超越的園林紀錄片

我國第一部關于蘇州園林的大型紀錄片,也的确拍成了代表作,至今沒有超越,這也成為了上世紀電視散文風格文化專題片的巅峰之作。

我很驚訝這部片子現在看過的人不太多,簡單做一個“《蘇園六紀》之紀”。

這片子的制作陣容豪華又簡陋——說豪華,大師不少,題名書法是貝聿銘,蘇州老底子世家子弟,也是近代世界名人;顧問陸文夫,蘇州符号,以一己之力在改開年代将蘇州風雅重新打響。兩位播音也是大神級别,都是中國人童年回憶、央廣播音部的金牌,男解說方明,央廣播音部主任、屢次上天安門城樓直播國慶大閱兵的資曆;女解說林如,《阿信》《神州風采》和諸多國家級專題片裡的聲音。說簡陋,這片子基本是蘇州有線電視台自己搞出來的,雖然蘇州宣傳部大力支援,但基本是台裡自己的力量,領頭的是台長崔兆鴻、顧強、主任錢錫生等,都是有想法的人。後來錢錫生去蘇州大學當古典文學教授了,也是江南文人傳統。

這裡最重要的一個人物,卻是蘇州台從浙江台調來的。蘇杭自古分庭抗禮,蘇州台這也是虛懷若谷了。這個人物就是總編導、撰稿劉郎,老一輩電視解說詞界的大師。

至今無人超越的園林紀錄片

這部蘇州園林紀錄片的由頭是1997年12月,以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為代表的4處蘇州古典園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産名錄”,園林申遺成功了,蘇州這才發現沒有一部系統介紹蘇州園林的電視片,這可不行。當時的蘇州有線電視台雄心勃勃要拍一部,先是找到陸文夫,陸文夫沒寫,推薦了浙江台的劉郎。劉當年拍過一個專題片《一位作家和一座城市》,蘇州拍的就是陸文夫,頗受陸的欣賞。蘇州台也是海納百川,當即借調來了劉郎,為後來這部片子做成經典做好了準備。

《蘇園六紀》播出後,立即風行南北,成了蘇州園林最好的電視媒介傳播者,拿了很多獎,也成為中國紀錄片在1990年代的一個代表作,甚至讓蘇州2004年主辦第28屆世界遺産大會都多了底氣。

20多年後再看這片子,的确有時代感了。後來這部片子的批評,主要集中在“解說詞過多、鏡頭太滿、解說詞與畫面藝術品質比重失調”,連陸文夫也委婉表示:“劉郎在配用解說詞時有點難以自制,在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同時,忘卻了此時無聲勝有聲。”但《蘇園六紀》的确做到了主創劉朗所追求的“學術的藝術化或藝術的學術化”。

至今無人超越的園林紀錄片

劉郎在文化藝術片的領域的确有思考,光是“拍好蘇州園林這部片子,除了掌握吳文化的一些要領内容外,還要研究明清士大夫的史料”,這一句話就決定了境界。從片子的立意、結構到解說詞,劉郎帶領團隊做到了切中肯綮,親切的風雅,尤其是解說詞做到了舉重若輕,在辭章、口語和音韻上都以現代白話向明清獨幕喜劇追求。雖不中,亦不遠矣。

這種風格的拿捏并不容易。十六年後央視巨制《園林》在影像技術上全面超越了《蘇園六記》,但解說詞卻落入了抒情的空洞,浮在了園林的表面。劉郎的解說詞,對蘇州園林的歌頌與抒情,是精要的,也是深入的。後來他回顧創作過程,看過當時所有研究蘇州園林的書且在其次,更深的是,他真認識到了隐逸背後,明清易代以來士大夫“莫非乖戾之氣”的時代氛圍,園林這富貴風雅之花的根,是苦的。這就決定了,筆飛得出去,也收得回來。

當然也要有這種筆力,這就得有點才子氣。

片名從《浮生六記》化出,那時候這本書還并不紅,很自然的借了蘇州人沈三白的舊日精魄,一群人都說,這蘇州園林,正是從沈三白筆下的滄浪之水發端的呢。當時是主創們開會第一天,是坐在畫舫裡開的,泛舟石湖,正是範大成寫《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的地方,“水面上也就淡淡地刮着一些宋朝的風”。

至今無人超越的園林紀錄片

開會很文人,寫稿也很舊文人。

劉郎講心得,他寫《蘇園六紀》時,觸碰園林“虛境”的辦法:把三幅蘇州舊墨張之于壁。“筆者略有一點稍事收藏的雅好。恰巧過去在西部生活的時候,弄到過幾位蘇州人物的已經非常破殘的墨迹,這便是清代狀元潘世恩的《書譜》節選, 翁同和的“卻追範念五湖中” ,和陳去病的“ 自是羲皇以上人” ,後二者皆是下聯, 幸好落款還在。作者已經煙逝, 但一縷文化的香煙卻還缭繞着,不散的原因,是這三張紙上還有點氣場。”對着蘇州文人的字帖寫蘇州園林,這種古典主義的文人氣派,真能做到的,也沒幾個了。

有趣的是,園林最興旺在江南,文脈鼎盛,最後寫出這經典文字的卻是個西北人:劉郎在青海長大的,典型北方人。

至今無人超越的園林紀錄片

文 | 叢二

圖檔源自網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