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馨齋(南橫西街店)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時近立冬,又到了在家裡“藏”東西的季節了。
在過去,每到冬天,北京家家戶戶都會囤上幾百斤大白菜,再存上幾百塊蜂窩煤。
但是,并不是所有新鮮的蔬菜都能像大白菜這樣長期存放,于是在用鹽、醬等來儲存冬菜的時候,古人發現了鹹菜、醬菜……
老北京的醬菜,有着皇家氣魄。這是因為京城海納百川,集南北風味,互相借鑒,群芳競妍。老北京的醬園大大小小不下百十家,按口味又分成不同的流派:
一類是老醬園,多為山西人開設,以六必居為代表; 另一類是南醬園,以桂馨齋、王緻和為代表; 再有便是京醬園,以天源醬園、天義順為代表。
今天,咱們不說那些大名鼎鼎的六必居、天源醬園、天義順,單來說說這南醬園的代表——桂馨齋。
清乾隆元年(1736),宣武門外菜市囗東側,原騾馬市大街路北鐵門胡同30号,開了一家醬菜園子——桂馨齋。
前些年,桂馨齋醬菜廠在南城劉家窯開設門店時,曾有一位家住北城的耄耋老翁聞訊,不辭辛苦倒了幾趟車,來到桂馨齋買醬黃瓜,買後當即嘗了嘗,連聲稱贊:“這黃瓜道地,瓜鮮醬香,真有當年桂馨齋的味兒。”
當年桂馨齋的味兒是什麼樣的?
據記載,是醇香又略帶甜口,或者說甜鹹适口。
北方飲食大多較為粗犷,鹹口多,醬菜為什麼會帶甜口?
那是因為最初桂馨齋的老闆是是一對從南方來的夫妻,醬菜的口味自然帶着南方醬菜的特點。
這對夫妻來京後,最初是在菜市口擺攤,賣自己腌制的小菜。因為選材講究,制作精細,味道也獨特,廣受好評。
不久,夫妻倆為擴大經營,在菜市口東邊鐵門胡同南口租了兩間房子,招徒工,傳絕學,開了這家桂馨齋。
醬菜園子為什麼開在鐵門胡同,也是有原因的。
如今鐵門胡同隻剩半截,這是在南口拍攝的,一眼就能望到胡同口的沃爾瑪。攝于2019年3月。
鐵門胡同,據傳這一帶原為養虎訓熊喂鷹的地方,是以附近有了虎坊橋、喂鷹(未英)胡同等地名。
清人《箕城雜綴》中說:虎坊橋“其西有鐵門,前朝虎圈地也”。鐵門就是虎圈邊上的鐵栅欄門,胡同由此得名。
有意思的是,後來在它旁邊出現了以“棉花地”而聞名并以此為名的棉花胡同一到九條,兩者一冷一熱,一剛一柔,比鄰而肩,陰陽相濟,實屬少見。
1948年北京地圖上的鐵門和棉花地
鐵門胡同裡有“三多”:井多、醬菜園子多、曆史名人多。井多,恰恰就是醬菜園子多的前提。
《燕都叢考》裡就有記載:“胡同内約有井七十二眼,雖室中,往往亦有井眼。其地多制醬局,需水多,蓋緣此也。”
正是由于桂馨齋的醬菜口味獨特,在鹹味基礎上加上甜香,再加上價格也比較便宜,吸引了京城遠近的顧客光臨,胡同裡的小店生意也逐漸紅火了起來。
老東家做了一輩子,思鄉心切,要回南方去,把桂馨齋的全部資産交給了大徒弟——來自河北故城縣的沈某。就這樣,一家小有名氣的南醬園,由一位道地的北方人經營了起來。
新東家接手後,向親友籌措資金,添置生産器具,招收徒工,擴大生産規模和經營範圍,并在鐵門胡同慈康寺(也作慈航寺)附近建起一座手工作坊,開設了批發業務,力求把産業做大做強。
1938年、1948年北京地圖上鐵門胡同東側的慈航寺
新東家在經營上也十分有心得,在内部制定了許多規章制度,大大調動了員工們的積極性。
比如,規定每年盈利不于當年配置設定,每三年為一賬期,所得紅利的三分之一歸勞工,三分之二歸股東,内外股東各半。 再如,規定不添少東家,不添少掌櫃,不住閑人,對外不作保。
而沈某作為掌櫃,堅持勤儉辦店,以身作則,幹活搶在前頭,不當甩手掌櫃。
沈某退休之後,仍任股東,還和櫃上簽了合同,規定分紅的辦法依舊是三年一賬期,一切規章制度不變。這也為桂馨齋打下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基礎。
随着醬菜園子越做越好,不僅遠近聞名,甚至得到了清廷的重視,被慈禧太後賜予“腰牌”一塊、白地紅穗帽子一頂、黑色馬褂一件,憑此可進入皇宮送菜。
一時間,桂馨齋名噪京城,達官顯貴也紛紛效仿,請客時不免都要擺上一碟桂馨齋的醬菜,一是時興,二是有與皇室同享的榮耀。
據傳,一直到解放前,那六品頂戴還供奉在桂馨齋的堂前,成為了最好的廣告招牌。這不就跟如今商鋪牆上挂滿的名家題字、上司合影是一個道理嗎?
清朝六品頂戴花翎
清光緒三十年(1904),桂馨齋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先後開設了南桂馨齋、桂馨棧、桂馨東記三個分号,在原宣武區大川澱14号(即今南橫街50号),還曾擁有一座相當規模的醬菜廠,員工超過百人。
那時,京城大部分油鹽雜貨店都從桂馨齋購進醬菜、腌菜等産品,銷售到千家萬戶。因桂馨齋老店位于鐵門胡同,是以“鐵門醬園”便成為了“桂馨齋”的代稱。
到1937年,桂馨齋已經成為當時京城首屈一指的大醬園,擁有職工190多人,營業面積6848平方米,年産醬菜所用芥菜多達100多萬斤,白菜150多萬斤,其他瓜菜的用量也相當可觀。
在1938年編制的《北平旅行指南》一書中的“著名食品”一節裡,桂馨齋是唯一一家以醬菜食品收錄的老字号醬園,和全聚德烤鴨、桂香村糕點、王緻和臭豆腐等齊名。
在1939年出版的《日下舊聞錄》中也曾提到:“北平醬菜,頗多著名,每年運往京東、東三省、上海等地者頗多,還遠銷日本,為京市出産之大宗,甜醬菜現以桂馨、天源、東楊、天義順等四家為最佳。”
桂馨齋精品醬菜衆多,有佛手疙瘩、五香豆豉、什錦菜、甜面醬四大産品以及冬菜、梅幹菜等,其中以佛手疙瘩最為著名。
道光二十五年(1845)楊靜亭的《都門紀略》中就有桂馨齋及其名菜佛手疙瘩、冬菜的記載。
佛手疙瘩的制作非常講究,尤其注重原料的選擇。
過去,所用的二道眉芥頭都産自南郊小紅門。這種芥頭是球形肉質根,外皮光滑,上有兩道形似眉毛的橫紋;肉質厚,鮮嫩脆爽,是桂馨齋腌制醬菜的必用原料。
二道眉芥菜
另外,在腌制醬菜過程中,桂馨齋也有一套獨特的加工技藝。經過精選的二道眉芥頭,清洗、晾曬、腌制成半成品後,經9次反複下鍋蒸煮晾曬,最終裝壇發酵成菜。
在這過程中,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流程,要準确掌握火候和輔料配比,確定醬菜的品質和外觀。
桂馨齋生産的佛手疙瘩,因其芥頭尾部形似佛手果,是以也稱“九蒸佛手”。外觀呈绛紫色,有光澤,拿手摸軟乎乎的,嚼在嘴裡嘎嘣脆,味道醇厚,鹹甜适口。
如果将它切絲後和肉絲一起炒,炒出來的菜脆韌可口,是不少老北京都愛吃的一道菜。
此外,桂馨齋的梅幹菜也享譽京城。著名老字号正明齋的“幹菜月餅”,就是用桂馨齋的梅幹菜作原料制成的。
桂馨齋的甜面醬顔色金黃,香味濃郁,還伴有淡淡的曲香。過去老北京做京醬肉絲、炸醬面,用的甜面醬,大部分都是桂馨齋生産的,尤其是南城。
不過,随着戰争的爆發,北平淪陷,民不聊生,不僅原料不足,業務也少了很多,桂馨齋江河日下,連年虧損,瀕臨破産,門店隻剩下14人。
新中國成立後,桂馨齋獲得新生。1956年,桂馨齋經公私合營,同蘭馨齋、瑞馨齋等幾十家醬園合并,成立了以桂馨齋為主的“宣武醬菜廠”。後又曾幾易其名,如北京市宣武醬菜廠、北京市醬菜食品三廠、北京桂馨齋醬菜總廠、北京六必居食品三廠等。
進入上世紀80年代,伴着改革的春風,桂馨齋迎來了第二個鼎盛時期。職勞工數發展到近300人,占地面積2.8萬平方米,企業不僅生産佛手疙瘩、五香豆豉、什錦菜、甜面醬這四大産品,還注重吸收各家醬菜之長,不斷推陳出新,研制、開發出新的醬菜品種,如:桂香絲、盒錦菜、甜辣黃瓜、桂花辣芥、香辣酥等。桂馨齋生産的北京辣菜、辣醬芥、芝麻辣醬,被人們冠以“三辣”的譽稱。
熟悉的鹹菜 熟悉的鹹菜缸 圖源大衆點評
2006年,桂馨齋内國家商務部認定為中華老字号。
為适應時下消費者多變的口味和習慣,進入新世紀起,桂馨齋在保持傳統産品的基礎之上,一是朝着高檔醬菜方向發展,二是朝着低鹽、低糖、多味方向發展,适應不同消費者品味需要,滿足當下人們對健康養生的需求。
随着不斷研發,桂馨齋産品的品種不斷增多,銷售範圍也空前擴大。除南橫西街、永外劉家窯南裡有門店外,還在數百家商超設有銷售點;在華北、東北、西北等地區的主要城市,也有100餘家大型商場銷售桂馨齋的醬菜。
桂馨齋店鋪門面及内景 圖源大衆點評
兩百多年來,桂馨齋從那對南方夫妻手上,交到河北故城的沈家漢子手上,也曾輝煌,也曾彷徨,而今,桂馨齋的醬菜依然香飄京都。正所謂:
桂毓燕山分冀北,馨盈易水勝江南。 醬裕周官百世甕,園留莊子八千年。
本文圖檔部分源自網絡,侵删。
北京西城老字号譜系叢書食品加工卷·桂馨齋,21-28頁
張寶堃,風味獨特的醬菜園桂馨齋
老北京胡同故事:鐵門胡同 書聲不敵市聲喧,北京晚報
老北京為什麼家家戶戶都愛種柿樹?
老北京為什麼家家戶戶都種石榴樹?
秋風起,院子裡的棗樹又紅了
(更多内容,歡迎關注微信公衆号“北京傳統文化聯盟”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