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傳統豆豉離不開的植物,貴州人用了一輩子都不知其名,如今很少見

作者:蜂部落

說到豆豉(chi,對不起,原産地很多人也讀成GU)相信西南地區的朋友都不陌生,至于其他地方的朋友,可能就隻知道貴州有一種比折耳根更臭的名吃,那就是豆鼓(gu),更過分的是,貴州人還喜歡把這兩種一種比一種臭的名吃混合在一起吃,還有更過分的是,三天兩頭不吃還全身不自在。

傳統豆豉離不開的植物,貴州人用了一輩子都不知其名,如今很少見

關于貴州的豆豉,其實還是蠻出名的,雖然很多人外地人可能會受不了那個味道,但是應該都知道其名字,因為在貴州還有個非常厲害的老太太,不但把豆豉産品賣出了貴州,還賣到了國外。關注新的朋友都知道,2020年7月的時候,鵝廠還和老太太比試了一下,最後有着某山必勝客的法務部竟然連皮毛都沒有逮着,白白給老太太做了一波廣告。

其實關于貴州的豆豉,最初也僅僅是家家戶戶的做,并沒有成為産品,這點有點年紀的貴州人都知道,如果是标準的傳統的豆豉做法,在貴州還涉及到一種植物,關于這種植物的書面名稱,可能很多貴州人都不知道,但是也是因為做豆豉,在貴州這種植物有了專屬的名字,那就是豆豉葉,小編特意了解了一下,這個名字不光是在我們貴州有,就連比較官方的平台也預設了這種植物有這個名字。

傳統豆豉離不開的植物,貴州人用了一輩子都不知其名,如今很少見

關于豆豉葉

其實豆豉葉還有很多書面的名字,比如鐵扁擔、下搜山虎、紫燕、燕子花等等。不過,到了貴州最好還是說豆豉葉貴州人才知道,否則就像很多人到了貴州說魚腥草一樣,相信很多貴州人都會一臉懵的。

在我們貴州,比如竹林邊上、還有比較陰的地方,這種植物較多,葉子看起來就像一片放大的竹葉,還會開花,開花的時候就有白色和紫色,可别說,看起來還有點好看。

豆豉葉除了做豆豉之外,在貴州一些少數民族還會用來做藥物,在相關醫療書籍上,豆豉葉确實也有藥物用途,是以豆豉葉在貴州做豆豉的用途,可以說是在原有的作用的前提上,增加了新用途。

傳統豆豉離不開的植物,貴州人用了一輩子都不知其名,如今很少見

做不壞的貴州豆豉

豆豉在貴州最初的時候并沒有像現在一樣,有這樣媽、那樣妹之類的品牌,就兩個,要麼豆豉粑、要麼豆豉顆,在之前都要接受豆豉葉的洗禮,這才是傳統的豆豉的做法。

豆豉粑就是将豆豉發酵以後,還沒有幹的時候用堆窩舂細,然後打成團,曬幹表面的水分,那個臭味如同香港腳,放在家裡可以臭上三層樓,吃起來的時候卻可以讓每次的飯都裝到喉嚨位置,沒辦法,貴州人,就喜歡那味道。

豆豉顆就是把豆豉曬幹後吃,吃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炒菜、火鍋等等場景都可以用,作為豆豉,同樣遺傳了貴州豆家族的特色,幹了叫做幹豆豉、水多了叫做水豆豉、軟了叫做豆豉粑、硬了叫做豆豉顆,是以想要把豆豉做得不能吃,還真的需要點本事。

傳統豆豉離不開的植物,貴州人用了一輩子都不知其名,如今很少見

豆豉葉在做豆豉中的用途

說了半天還沒有說豆豉葉在做豆豉中到底有什麼用。吃過豆豉的朋友一看就知道,豆豉是一種發酵食品,從豆豉粑中小半小半的谷物相信很多朋友都猜到了,是用一種豆類做成的,确實,在貴州做豆豉的原材料,就是黃豆,這家夥本事可不小,不但讓豆豉、豆腐變得壞了能吃、幹了能吃、稀了能吃之外,黃豆自身也擁有怎麼做都能吃的本領。

比如在嫩的時候吃叫毛豆、大一點叫做豆米、生蘑可以做豆腐、熟蘑可以做豆面、煮了可以做豆豉,豆豉葉,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啟用的。

實際上,豆豉的做法就是把黃豆煮熟後,放在墊有豆豉葉的容器中發酵,這樣做出來的豆豉,有豆豉葉特殊的味道,豆豉的顔色和味道都比較鮮,可以說是真正的傳統的豆豉的做法了。

傳統豆豉離不開的植物,貴州人用了一輩子都不知其名,如今很少見

豆豉廠有這麼多豆豉葉?

如今貴州的豆豉已經遠銷海内外,如果按照傳統的做法,如今貴州遍地的豆豉廠家豈不是對豆豉葉有大量的需求,但是到今天豆豉葉在貴州也還是少數地區有,很顯然,做豆豉,其實也未必就一定需要豆豉葉。

對于那些大型的豆豉廠來說,他們對豆豉的研究自然要比過去更加透徹的,也知道豆豉隻是一種發酵食品,而過去采用的傳統方法,畢竟受限于豆豉葉。雖然豆豉葉在貴州還算多,但是也隻是部分地區有分布,如果要讓這些大廠都能有充足的豆豉葉使用,可能要不了幾天貴州省的豆豉葉也得拔光,這樣的弊端肯定是多樣性的。

傳統豆豉離不開的植物,貴州人用了一輩子都不知其名,如今很少見

在沒有豆豉葉的情況下,貴州豆豉仍然賣到了很多國家,這也充分的說明了一個問題,豆豉并不是一定要有豆豉葉才能做出來,隻不是過口味不一樣而已,通過現代化的工藝做出來的豆豉,其味道的豐富程度未必就比豆豉葉做出來的差,是以如今很多人已經忘記了豆豉的原始做法,更是不知道有豆豉葉這種植物存在,但是卻不影響我們每天都可以吃豆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