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撲被譽為日本國粹,亦稱角力、角觝,實際上卻源于我國。

相撲是宋代宮廷宴會娛樂的壓軸節目,也是宋朝的綜合商業娛樂場所瓦舍中最最重頭的節目。
相撲在宋代具有廣泛的群衆基礎,每有相撲比賽,“數萬香宮,兩邊排得似魚鱗一般,廊庑屋脊上都坐滿了”。
汴京、杭州等城市的瓦舍勾欄,每天都有藝人表演相撲節目。南宋後期,杭州最有名的相撲高手有“周急快”、“董急快”、“王急快”、“賽關索”、“赤毛朱超”、“周忙憧”、“鄭大”、“鐵稍工”、“韓通住”、“楊長腳”等。
《日本書紀》記,日本有女相撲,雄略天皇在位曾“令宮女脫其衣,去其裙,着以兜擋,令相撲之”。不過和宋代相比,遜色不少。
宋朝也有女相撲,裸露上身上場比賽,超級性感。宋仁宗就曾在大庭廣衆之下與群眾一道觀看“婦人裸戲(相撲)于前”。
據《夢粱錄》和《武林舊事》,南宋杭州的瓦舍勾欄内,一直都有女相撲比賽:“瓦市相撲者,乃路岐人(民間藝人)聚集一等伴侶,以圖手之資。先以女飐(即女相撲手)數對打套子,令人觀睹,然後以膂力者争交。”
《東京夢華錄》、《夢粱錄》還收錄了杭州瓦舍好幾位女相撲手的名号:“賽關索”、“嚣三娘”、“黑四姐”、“韓春春”、“繡勒帛”、“錦勒帛”、“賽貌多”、“僥六娘”、“後僥”、“女急快”等。這些女相撲手跟男相撲手一樣,在“瓦市諸郡争勝”,并且打響了名頭。
《武林舊事》稱這些女相撲手“女飚”,指其招數變幻難測,身法疾速如風之意。可惜的是,衛道士司馬光上書《論上元令婦人相撲狀》,要求皇帝加以取締,提出“今後婦人不得于街市以此聚衆為戲”。
由于司馬衛道士的強力輿論打壓,在京都風行一時的女子相撲遊戲從此大為收斂,以緻最終銷聲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