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經、史、子、集”包括哪些典籍?您知道嗎

“經史子集”是古代人将古籍按内容區分的四大部類。一些大型的古籍叢書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四部備要》等,可見四部分類對古籍的重要意義。經:經書,是指儒家經典著作;史:史書,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即詩詞彙編。泛指大陸古代典籍。

出處:《新唐書·藝文志一》:“兩都各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為次,列經史子集四庫。”示例:就從妹子說一句書,無論~,大家都頂針續麻依次接下去。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八回。

“經、史、子、集”包括哪些典籍?您知道嗎

“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産物,适用于傳統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們熟悉古籍、進而了解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五四以來,大陸借鑒西方的圖書分類法,按現代學科體系進行圖書分類。截止到2013年10月大陸各類圖書館普遍仍采用的是九十年代修訂的"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簡稱"中圖法"),但是,由于不少古籍很難納入中圖法的分類體系,是以一般古籍圖書館(庫)的庋藏和檢索,仍襲用傳統的四部分類法。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曆代産生的典籍難以數計,據不完全統計,留存至今的尚有8萬餘種之多。對古籍的分類整理也很早就開始,第一次大規模的古籍整理,始于公元前26年西漢成帝時,由劉向、劉歆父子先後主持,内容包括搜輯、校勘、分類、編目等,最終編成了中國最早的國家圖書館目錄《七略》。《七略》将當時搜輯整理的典籍分為六藝、諸子、兵書、數術、方技、詩賦六大類,加上概論性質的輯略,總題《七略》。該書早已亡佚,但它的基本内容都被儲存在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中,是以,《漢書·藝文志》成為今存最早的古籍分類目錄。

漢代以後,各種官修,私撰的古籍分類目錄不斷湧現,分類方法也不斷有所改進。西晉荀勖的《晉中經簿》将六略改為四部,即甲部錄經書(相當于六藝),乙部錄子書(包括諸子、兵書、數術、方技),丙部錄史書,丁部為詩賦等,這就奠定了四部分類的基礎。東晉李充所編《晉元帝書目》根據當時古籍的實際情況,将史書改入乙部,子書改入丙部,這樣,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已略具雛形。

四部體制的最終确立,展現在《隋書·經籍志》中,這部實際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編的目錄,正式标注經、史、子、集四部的名稱,并進一步細分為40個類目。

除了上述四分法、六分法外,曆代還有将古籍七分、九分以至十二分的,但都不占主導地位,這說明經過時間的檢驗,四分法能較好地解決繁複的古籍分類問題,因而得到了普遍的認同。當然,四部之下的各種類目,曆代都有所變動,清代編纂的《四庫全書總目》分為四部44類,有較大的權威性。

“經、史、子、集”包括哪些典籍?您知道嗎

“經部”

“經” 有“五經”、“九經”、“十三經”之說。“五經” 指的是先秦時代《周易》、《尚書》、《詩經》、《禮》、《春秋》五種儒家經典。秦始皇焚書,除《周易》作為術數之書得以保留外,其餘四種皆被焚毀。漢儒憑自己的記憶将其恢複,将其定為官學,設立“五經博士”,五經之名正式确定下來。唐代開科取士,其中“明經”科考試内容變為“九經”,即《周易》、《尚書》、《詩經》、《左傳》、《禮記》、《周禮》、《孝經》、《論語》、《孟子》。南宋以後又逐漸拓展為十三部儒家經典,簡稱“十三經”。分别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谷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

四庫全書的“經部”共分十類,計695部,10214卷。包括宋嘉佑三年章友直篆書的《宋二體石經》,《宋高宗石經》,唐文宗二年鄭覃的《十二經》(無《孟子》),明嘉靖年間至善堂《九經》,明崇祯年間金蟠、葛鼐合刊的《十三經古注》,清嘉慶年間計樹園《十一經》(無《論語》、《孟子》)等。

經部還包括曆代學者為十三經所作的注疏本,如曹魏時代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的《周易正義》,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漢代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漢代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儀禮注疏》,漢代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漢何休解诂,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晉範甯集解,唐楊士勳疏《春秋谷梁傳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等。

經部還包括一些訓诂、字書和韻書,如漢代揚雄《方言》,漢代劉熙《釋名》,魏張揖《廣雅》,清人王念孫《廣雅疏證》,王引之《經傳釋詞》,阮元《經籍纂诂》,漢代許慎《說文解字》,梁顧野王《重修玉篇》,宋陳彭年《重修廣韻》,宋丁度《集韻》,清毛奇齡《古今通韻》等。

“經、史、子、集”包括哪些典籍?您知道嗎

“史部”

《四庫全書》的“史部”将中國古代史類典籍分為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别史類、雜史類、诏令奏議類、傳記類、史鈔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等11類,計7119種,275857卷。主要可分為通史,斷代史、政事史、制度史、方志、曆史地理和地圖幾大類。

通史主要有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北宋鄭樵的《通志》。

斷代史有東漢班固的《漢書》,南北朝宋朝範晔《後漢書》,西晉陳壽的《三國志》,唐代房玄齡等的《晉書》,梁朝沈約的《宋書》,梁朝蕭子顯的《齊書》,唐朝姚思廉的《梁書》、《陳書》,北齊魏收的《魏書》唐朝李百藥《北齊書》,唐朝令狐德棻《周書》,唐朝魏征等人的《隋書》,唐朝李延壽的《南史》、《北史》,五代後晉劉昫《舊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宋代薛居正《舊五代史》,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元代托克托《宋史》、《遼史》、《金史》,明代宋濂《元史》,清朝張廷玉等《明史》,清遺臣趙爾巽、柯紹忞《清史稿》。二十五史中除《史記》外,其餘皆為斷代史。

政事史,如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南宋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編》,南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唐許嵩《建康實錄》,清畢沅《須資治通鑒》等。

制度史專詳曆代典章文物的,如唐人杜佑的《通典》、宋人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宋人王溥《唐會要》、《五代會要》,南宋末年徐天麟《西漢會要》、《東漢會要》,宋人李攸《宋朝事實》,宋人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清人徐松《宋會要》,清人孫楷《秦會要》,黃岩《三國會要》,龍文彬《明會要》等。

專論刑律法制者,如唐玄宗李隆基撰,李林甫等注《大唐六典》,唐長孫無忌等《唐律疏議》,北宋窦儀等《宋刑統》,李善長劉基等《大明律》,北韓金祗等撰《大明律直解》(内容包括《洪武二十二年律》、《律條直引》、《軍政條例》、《憲綱事類》、《吏部條例》、弘治《問刑條例》、《嘉靖新例》、嘉靖《重修問刑條例》、《宗藩條例》、《嘉隆新例》、《皇明诏令》、《皇明條法事類纂》等稀見的明代法律典籍25種)。清乾隆年間,三泰等編撰《欽定大清律例》和盛京滿文檔案中的律令、《蒙古律例》、《西甯青海番夷成例》、《欽定回疆則例》等。

以記載地域、風俗、物産為中心的方志,最早是三國時代吳人顧啟期《婁地記》。據《隋志 史部地理類》記載:此後專繪各州地形者,有《周地圖記》、《冀州圖經》、《齊州圖經》、《幽州圖經》等;記載風俗者有《陳留風俗傳》、《北荒風俗記》等;記載山川者有《衡山記》、《遊名山志》等;記載各地建築者有《三輔黃圖》、《洛陽宮殿簿》;記載寺觀者有《洛陽伽藍記》、《華山精舍記》等。隋大業年間尚書省編纂的《諸郡物産土俗記》、《區宇圖志》、《諸州圖經集》首開編纂全國範圍方志圖經之端。繼後則有唐代李吉甫所修的《元和郡縣制》,宋代王存﹑曾肇﹑李德刍共同編修《元豐九域志》,樂史所修的《太平寰宇記》,元初紮馬剌丁和虞應龍所修的《大元一統志》,明英宗時李賢等重修的《大明一統志》,清代的康熙《大清一統志》,乾隆《大清一統志》和《嘉慶重修一統志》。私人編修的全國地域圖經者有宋人祝穆《方輿攬勝》,清人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私人編修的地方志有晉人常琚《華陽國志》,朱長久《吳郡圖經》,梁克家《三山志》,範成大《吳郡志》,羅願《新安志》,高似孫《剡錄》,陳耆卿《赤城志》,常棠《澉水志》,元代于欽《齊乘》,明代康海《武功縣志》,韓邦靖《朝邑縣志》,清代章學誠《和州志》、《亳州志》、《永清縣志》,董方立《長安志》、《鹹甯志》,鄭珍、莫友芝《遵義志》,洪亮吉《泾縣志》、《淳化志》、《長武志》,武億《偃師志》、《安陽志》,段玉裁《富順志》,錢坫《朝邑志》,李兆洛《鳳台志》等。

史部還包括大量學者為上述史書所作的集解、索引、考辨、補注,如宋代裴骃《史記集解》,唐司馬貞《史記索引》,唐張守節《史記正義》,清沈欽韓《漢書疏證》,清全祖望《漢書地理志稽疑》,清徐松《漢書西域傳補注》宋熊方《補後漢書年表》,清杭世駿《三國志補注》宋吳缜《新唐書糾謬》,清厲鹗《遼史拾遺》等。

“經、史、子、集”包括哪些典籍?您知道嗎

“子部”

四庫全書将中國曆史上創立一種學說或建立一個學派的人物文集列入“子部”,包括哲學、宗教、科技、醫、農、兵、法以及類書、雜著等諸多方面。實際上,凡經、史、集無法容納的皆入子部,十分龐雜。《四庫全書總目》将其分為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曆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等十四類,總收典籍930部,17566卷。其中“雜家”類也收錄現在圖書分類中歸于文學類的詩文評的一些筆記,如俞文豹《吹劍錄》、周密《齊東野語》、王士祯《池北偶談》等。

“子”類書籍坊間出版過《十子全書》、《二十二子》,其中以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世界書局出版的《諸子內建》最為完備,其中收錄老子、莊子等二十六子,多用清儒校本。二十六子典籍為:《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列子》、《墨子》、《晏子》、《尹文子》、《管子》、《商君書》、《慎子》、《韓非子》、《孫子》、《吳子》、陸賈《新語》、劉安《淮南子》、桓寬《鹽鐵論》、揚雄《法言》、王充《論衡》、荀悅《申鑒》、王符《潛夫論》、葛洪《抱樸子》、劉義慶《世說新語》、顔之推《顔氏家訓》。

《四庫全書》中子部的儒家類有:王肅《孔子家語》、《荀子》、陸賈《新語》、桓寬《鹽鐵論》、賈誼《新書》、劉向《新序》、揚雄《法言》、荀悅《申鑒》、王符《潛夫論》、徐幹《中論》、傅玄《傅子》、王通《中說》、唐太宗《帝範》、林慎思《續孟子》、《伸蒙子》、司馬光《家範》、張載《張子全書》、朱熹編次《二程遺書》、呂本中《童蒙訓》、朱熹《延平答問》、《近思錄》、《雜學辨》、《國小集注》、黎靖德編《朱子語類》、真德秀《大學衍義》、《讀書記》、《心經》、《政經》等。

兵家類有呂望《六韬》、孫武《孫子》、吳起《吳子》、司馬穰苴《司馬法》、尉繚《尉繚子》,黃石公《三略》、《素書》、李靖《李衛公問對》、李荃《太白陰經》,曾公亮《武經總要》、許洞《虎钤經》、唐順之《武編》、何良臣《陣紀》、鄭若曾《江南經略》、茅元儀《武備志》、戚繼光《紀效新書》、《練兵紀實》等。

“經、史、子、集”包括哪些典籍?您知道嗎

法家類有:管仲《管子》、鄧析《鄧析子》、商鞅《商子》、韓非《韓非子》、和凝、和蒙《疑獄集》、張景《補疑獄集》、鄭克《折獄龜鑒》、宋慈《洗冤錄》、王與《無冤錄》、桂萬榮《棠陰比事》等。

農家類有:賈思勰《齊民要術》、陳旉《農書》、元代官撰《農桑輯要》、魯明善《農桑衣食撮要》、王桢《農書》、朱橚《救荒本草》、徐光啟《農政全書》、熊三拔《泰西水法》、鮑山《野菜博錄》、乾隆二年官撰《授時通考》等。

醫家類有:王冰《黃帝素問》、王冰《靈樞經》、越人《難經本義》、皇甫谧《甲乙經》、張仲景《金匮要略》、《傷寒論》、葛洪《肘後備急方》、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論》、孫思邈《千金方》、《銀海精微》、王焘《外台秘要》、無名氏《銅人針灸經》、西方子《明堂灸經》、沈括《蘇沈良方》、陳直《壽親養老新書》、董汲《腳氣治法總要》、《旅舍備要方》、劉溫舒《素問入式運氣論奧》、陳林編次《聖濟總錄纂要》、唐慎微《證類本草》、王贶《全生指迷方》、宋太醫局刻本《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夏德《衛生十全方、奇疾方》、張杲《醫說》、王執中《針灸資生經》、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無名氏《産育寶慶方》、無名氏《産寶諸方》、楊士瀛《仁齋直指》、無名氏《急救仙方》、張從正《儒門事親》、李杲《脾胃論》、《蘭室秘藏》、王好古《醫壘元戎》、《湯液本草》、危亦林《世醫得效方》、齊德之《外科精義》、戴啟宗《脈訣刊誤》、朱橚《普濟方》、徐用誠《玉機微義》、薛己《薛氏醫案》、汪機《針灸問對》、《外科理俐》、江瓘《名醫類案》、孫一奎《赤水玄珠》、王肯堂《證治準繩》、李時珍《本草綱目》、《瀕湖脈學》、缪希雍《神農本草經疏》、張介賓《類經》、《景嶽全書》、鄂爾泰《醫宗金鑒》、喻昌《醫門法律》、張登《傷寒舌鑒》、魏之琇《續名醫類案》、徐大椿《蘭台軌範》、《傷寒類方》、《醫學源流》等。

“經、史、子、集”包括哪些典籍?您知道嗎

天文算法類有:趙爽《周髀算經》、蘇頌《新儀象法要》、王應麟《六經天文編》、趙友欽《原本革象新書》、《重修革象新書》、朱載堉《聖壽萬年曆》、邢雲路《古今律曆考》、徐光啟《新法算書》、康熙玄烨《曆象考成》、《數理精蘊》薛鳳祚《天學會通》、梅文鼎《曆算全書》、《大統曆志》、《中西經星同異考》、江永《算學》、無名氏《九章算術》、秦九韶《數學九章》、李冶《測園海鏡》等。

術數類有:揚雄《太玄經》、衛元嵩《元包》、司馬光《潛虛》、邵雍《皇極經世》、張行成《易通變》、黃道周《三易洞玑》、庾季才《靈台秘苑》、李淳風《觀象玩占》、南宋人撰《乾象通鑒》、劉基《清類天文分野之書》、瞿雲悉達《唐開元占經》、黃帝《宅經》、郭璞《葬書》、青烏先生《葬經》、東方朔《靈棋經》、焦延壽《易林》、無名氏《六壬大全》、胡煦《蔔法詳考》、鬼谷子《李虛中命書》、無名氏《星命淵源》、《三命通會》、萬民英《星學大成》、王樸《太清神鑒》等。

藝術(書畫)類有:謝赫《古畫品錄》、庾肩吾《書品》、姚最《續畫品》、裴孝源《貞觀公私畫史》、孫過庭《書譜》、張懷瓘《書斷》、窦泉《述書賦》、張彥遠《曆代名畫記》、《法書要錄》、朱景玄《唐代名畫錄》、韋續《墨薮》、荊浩《畫山水賦》、宋高宗《翰墨志》、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宋代名畫評》、黃休複《益州名畫錄》、郭若虛《圖畫見聞志》、郭熙《林泉高緻》、朱長文《墨池編》、米芾《畫史》、《書史》、《寶章待訪錄》、《海嶽名言》、無名氏《宣和畫譜》、韓拙《山水純全集》、董廻《廣川書跋》、《廣川畫跋》、鄧椿《書繼》、姜夔《續書繼》、嶽珂《寶真齋法書贊》、陳思《書小史》、《書苑菁華》、董更《書錄》、李衎《竹譜》、湯垕《書鑒》、盛熙明《法書考》、夏文彥《圖繪寶鑒》、陶宗儀《書史會要》、朱存理《珊瑚木難》、《鐵網珊瑚》、楊慎《墨池瑣錄》、豐坊《書訣》、王世貞《書畫跋》、唐志契《繪事微言》、項穆《書法雅言》、潘之淙《書法離鈎》、朱謀西《畫史會要》、郁逢慶《郁氏書畫題跋記》、張醜《清河書畫舫》、《真迹日錄》、《法書名畫聞見表》、《南陽法書表》、《清河書畫表》、汪珂玉《珊瑚網》、孫嶽頒等《佩文齋書畫譜》、乾隆九年官撰《秘殿珠林》、《石渠寶籍》、周亮工《讀畫錄》、孫承澤《庚子銷夏記》、吳其貞《書畫記》、王毓賢《繪事備考》、馮武《書法正傳》、高士奇《江村銷夏錄》、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彙考》、厲鹗《南宋院畫錄》、倪濤《六藝之一錄》、鄒一桂《小山畫譜》、蔣骥《傳神秘要》等。

藝術(琴棋墨硯酒茶鼎器)類有:朱長文《琴史》、嚴瀓《松弦館琴譜》、程雄《松風閣琴譜》、吾丘衍《學古編》、周亮工《印人傳》、朱象賢《印典》、顧從德《印薮》、南卓《羯鼓錄》、段安節《樂府雜錄》、晏天章《玄玄棋經》、劉仲甫《棋訣》、陶弘景《古今刀劍錄》、虞荔《鼎錄》、呂大防《考古圖》、王俅《嘯堂集古錄》、王黼《宣和博古圖》、呂震《宣德鼎彜譜》、乾隆十四年官撰《西清古鑒》、王徵《諸器圖說》、蘇易簡《文房四譜》、唐積《歙州硯譜》、米芾《硯史》、無名氏《歙硯說》、《端溪硯譜》、高似孫《硯箋》、乾隆四十三年官撰《西清硯譜》、李孝美《墨譜》、晁寄《墨經》、陸友《墨史》、沈繼孫《墨法集要》、乾隆十六年官撰《錢錄》、無名氏《香譜》、陳敬《香譜》、周嘉胄《香乘》、杜绾《雲林石譜》、陸羽《茶經》、蔡襄《茶錄》、黃儒《品茶要錄》、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陸廷燦《續茶經》、張又新《煎茶水記》、朱翼中《北山酒經》、窦蘋《酒譜》等。

藝術(草木禽魚)類有:歐陽修《洛陽牡丹記》、王觀《揚州芍藥譜》、範成大《範村梅譜》、《範村菊譜》、劉蒙《劉氏菊譜》、史正志《史氏菊譜》、史鑄《百菊集譜》、趙時庚《金漳蘭譜》、陳思《海棠譜》、蔡襄《荔枝譜》、韓彥直《橘錄》、戴凱之《竹譜》、釋贊甯《筍譜》、陳仁玉《菌譜》、汪灏《廣群芳譜》、師曠《禽經》、傅肱《蟹譜》、高似孫《蟹略》、楊慎《異魚圖贊》、胡世安《異魚圖贊箋》、《異魚圖贊補》等。

雜家類有:周鬻《鬻子》、墨翟《墨子》、程本《子華子》、尹文《尹文子》、慎到《慎子》、陸佃注《鹖冠子》、汪繼培校《屍子》、公孫龍《公孫龍子》、鬼谷子《鬼谷子》、呂不韋《呂氏春秋》、劉安《淮南子》、劉歆《劉子》、顔之推《顔氏家訓》、董正功《續顔氏家訓》、趙蕤《長短經》、譚峭《化書》、班固《白虎通義》、崔豹《古今注》、吳曾《能改齋漫錄》、王觀國《學林》、洪邁《容齋随筆》、王應麟《困學紀聞》、顧炎武《日知錄》、何焯《義門讀書記》、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趙翼《陔下叢考》、姚鼐《惜抱軒筆記》、王念孫《讀書雜志》、俞正燮《癸巳類稿》、王充《論衡》、應劭《風俗通義》、封演《封氏聞見錄》、沈括《夢溪筆談》、蘇轼《仇池筆記》、《東坡志林》、釋洪惠《冷齋夜話》、朱弁《曲洧舊聞》、馬永卿《懶真子》、《元城語錄》、何薳《春渚紀聞》、葉夢得《石林燕語》、《避暑錄話》、趙彥衛《雲麓漫鈔》、張世南《遊宦紀聞》、陸遊《老學庵筆記》、羅大經《鶴林玉露》、張端義《貴耳集》、俞文豹《吹劍錄》、周密《齊東野語》、葉子奇《草木子》、方以智《實體小識》、孫承澤《春明夢餘錄》、王士祯《池北偶談》、《居易錄》、《香祖筆記》、《分甘餘話》、馬總《意林》、無名氏《绀珠集》、曾慥《類說》、陶宗儀《說郛》等。

“經、史、子、集”包括哪些典籍?您知道嗎

雜纂、類書類有:陸深《俨山外集》、陸楫《古今說海》、左圭《百川學海》、梅純《續百川學海》、司馬泰《再續百川學海》、程榮《漢魏叢書》、沈節甫《記錄彙編》、胡文煥《格緻叢書初編》、《百名家書》、毛晉《津逮秘書》、吳琯《古今逸史》、商濬《稗海》、《續稗海》、陳繼儒《秘笈》、範欽《二十種奇書》、胡維新《兩京遺編》、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高氏校刊《續知不足齋叢書》、張海鵬校刊《學津讨源》、清聖祖《古今圖書內建》、歐陽詢《藝文類聚》、虞世南《北堂書鈔》、徐堅《初學記》、林寶《元和姓纂》、白居易《白孔六帖》、吳淑《事類賦》、李昉等《太平禦覽》、王欽若等《冊府元龜》、高承《事物紀原》、任廣《書叙指南》、葉廷珪《海錄碎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唐仲有《帝王經世圖譜》、孫逢吉《職官分紀》、呂祖謙《曆代制度詳說》、祝穆《事文類聚前集·後集·續集·别集·新集·外集·遺集》、潘自牧《記纂淵海》、章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陳景沂《全芳備祖前集·後集》、章如愚《山堂考索前集·後集·續集·别集》、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前集·後集·續集·别集·外集》、林駉《古今源流至論前集·後集·續集·别集》、王應麟《玉海附詞學指南》、《國小绀珠》、《姓氏急就篇》、宋人無名氏《翰苑新書前集·後集·别集·續集》、陰時夫《韻府群玉》、唐順之《荊川稗編》、淩迪知《萬姓統譜》、徐元太《喻林》、馮琦《經濟類編》、顧起元《說略》、陳耀文《天中記》、章潢《圖書編》、陳禹谟《骈志》、彭大翼《山堂肆考》、董斯張《廣博物志》、李清《諸史同異》、康熙四十九年官撰《淵鑒類函》、康熙五十八年官撰《骈字類編》、康熙六十年官撰《分類字錦》、康熙六十年官撰《子史精華》、康熙四十三年官撰《佩文韻府》、康熙四十三年官撰《韻府拾遺》、陳元龍《格緻鏡原》等。

釋家類有:釋僧祐《弘明集》、釋道宣《廣弘明集》、釋道世《法苑珠林》、釋智升《開元釋教錄》、釋贊甯《宋高僧傳》、晁迥《法藏碎金錄》、《道院集要》、釋惠洪《僧寶傳·附補僧寶傳、臨濟宗旨》、《林閑錄》、釋普濟《五燈會元》、釋曉瑩《羅湖野錄》、釋覺岸《釋氏稽古略》、釋念常《佛祖通載》等。

道家類有:黃帝《陰符經解》、朱熹《陰符經考異》、河上公《老子注》、王弼《老子注》、蘇轍《道德經解》、吳澄《道德真經注》、焦竑《老子翼》、尹喜《關尹子》、列禦寇《列子》、江遹《沖虛至德真經解》、郭象《莊子注》、王雱《南華真經新傳》、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焦竑《莊子翼》、文子《文子》、杜道堅《文子缵義》、劉向《列仙傳》、魏伯陽《周易參同契通真義》、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葛洪《抱樸子内外篇》、《神仙傳》、陶弘景《真诰》、王士元《亢倉子》、何粲《亢倉子注》、張志和《玄真子》、唐無名氏《無能子》、沈汾《續仙傳》、張君房《雲笈七簽》、王道《古文龍虎經注疏》、白雲齋《道藏目錄詳注》等。

“經、史、子、集”包括哪些典籍?您知道嗎

“集部”

《四庫全書》集部将其分為楚辭類、别集、總集、詩文評、詞曲五類,共收曆代作家總集、别集各種點校、集解本以及詩文評及計1282部,26757卷。其中一些詩文評和筆記小說被收入子部的雜家和道家類别之中。

屬于楚辭類有:王逸《楚辭章句》、洪興祖《楚辭補注》、朱熹《楚辭集注》、吳仁傑《離騷草木疏》、蕭雲從《離騷圖》、蔣骥《山帶閣注楚辭》、戴震《屈原賦二十五篇》、張詩《屈子貫》、方績《屈子正音》、馬其昶《屈賦微》等。

“經、史、子、集”包括哪些典籍?您知道嗎

文學總集有:蕭統《文選注》、馮惟呐《古詩紀》、沈德潛《古詩源》、王士祯《古詩選》、徐陵《玉台新詠》、郭茂倩《樂府詩集》、杜文瀾《古謠諺》、韓元吉《古文苑》、孫星衍《續古文苑》、許敬宗《文館詞林》、李昉等《文苑英華》、彭叔夏《文苑英華辨證》、元結《箧中集》、殷璠《河嶽英靈集》、芮挺章《國秀集》、高仲武《中興間氣集》、姚合《極玄集》、韋莊《又玄集》、韋榖《才調集》、無名氏《搜玉小集》、姚铉《唐文粹》、郭麏《唐文粹補遺》、王安石《唐百家詩選》、元好問《唐詩鼓吹》、高棅《唐詩品彙》、胡震亨《唐音統簽》、康熙四十六年禦定《全唐詩》、清聖祖《古文淵鑒》、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王士祯《唐賢三昧集》、洪邁《萬首唐人絕句》、陳沆《詩比興箋》、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曾國藩《十八家詩鈔》、乾隆三年禦定《唐宋文醇》、乾隆十五年禦定《唐宋詩醇》、吳之振等《宋詩鈔》、楊億《西昆酬唱集》、孔延之《會稽掇英總集》、北宋人編《聖宋文選》、蒲積中《古今歲時雜詠》、桑世昌《回文類聚》、魏齊賢、葉棻《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真德秀《文章正宗》、謝枋得《文章軌範》、陳仁子《文選補遺》、無名氏《三國文類》、陳思《兩宋名賢小集》、祝堯《古賦辨體》、傅習《元風雅》、高棅《唐詩品彙》、曹學佺《石倉曆代詩選》、王志堅《四六法海》、李兆洛《骈體文鈔》、梅鼎祚《古樂苑》、《東漢文紀》、《兩晉文紀》、《宋文紀》、《南齊文紀》、《梁文紀》、《陳文紀》、《北齊文紀》、《後周文紀》、《隋文紀》、《釋文紀》、賀複征《文章辨體彙選》、陸時雍《古詩鏡、唐詩鏡》、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方回《瀛奎律髓》、王相《千家詩》、呂祖謙《宋文鑒》、莊仲方《南宋文苑》、陳起《南宋群賢小集》、《江湖集》、《江湖後集》陳述《遼文彙》、元好問《中州集》、房祺《河汾諸老集》、郭元釬《全金詩》、張金吾《金文最》、顧嗣立《元詩選》、蘇天爵《元文類》、錢謙益《列朝詩集》、朱彜尊《明詩綜》、《明詩紀事》、沈德潛《明詩别裁》、陳濟生《天啟崇祯兩朝遺詩》、程敏政《皇明文衡》、《新安文獻志》、黃宗羲《明文海》、周亮工《賴古堂文選》、徐世昌《晚晴簃清詩彙》、陳衍《近代詩抄》、魏源《皇朝經世文編》、沈粹芬等《清文彙》、陳元龍《曆代賦彙》、嚴可均《全上古秦漢三國六朝文》、胡震亨《全唐詩》、嘉慶十三年編《全唐文》、康熙四十五年編《佩文齋詠物詩選》、陳邦彥《曆代題畫詩類》、康熙五十年編《全金詩》、李調元《全五代詩》、乾隆十二年官撰《皇清文颍》、姚鼐《古文辭類纂》、王士祯《唐人萬首絕句選》、陳焯《宋元詩會》、俞憲《盛明百家詩》、曾棗莊等《全宋文》、曾棗莊《宋文紀事》、傅璇琮等《全宋詩》。

“經、史、子、集”包括哪些典籍?您知道嗎

敦煌唐人寫本《雲謠集雜曲子》、趙崇祚《花間集》、無名氏《尊前集》、黃大輿《梅苑》、曾慥《樂府雅詞》、黃升《花菴詞選》、無名氏《類編草堂詩餘》、周密《絕妙好詞》、趙聞禮《陽春白雪》、元好問《中州樂府》、譚獻《箧中詞》、陳耀文《花草粹編》、沈辰垣《曆代詩餘》、朱彜尊《詞綜》、王鵬運《四印齋所刻詞》、朱孝臧《疆村叢書》、江标《宋元名家詞》、王昶《續詞綜》、黃憲清《再續詞綜》、孫默《十六家詞》、毛晉《宋六十名家詞》、林大椿《唐五代詞》、唐圭璋《全宋詞》、曾昭岷《全唐五代詞》、王奕清《詞譜》、《曲譜》、舒夢蘭《白香詞譜》、戈載《詞林正韻》、查培繼《詞學全書》、萬樹《詞律》、周德清《中原音韻》、臧晉叔《元人百種曲》、吳昌绶等《雙照樓影刊宋金元明本詞》、趙萬裡《校輯宋金元人詞》。

屬于集部的别集有:揚雄《楊子雲集》、蔡邕《蔡中郎集》、孔融《孔北海集》、曹植《曹子建集》、阮籍《阮步兵集》、陸機《陸士衡集》、陸雲《陸士龍集》、陶潛《陶淵明集》、鮑照《鮑參軍集》、謝脁《謝宣城集》、蕭統《昭明太子集》、江淹《江文通集》、何遜《何水部集》、庾信《庾子山集》、徐陵《徐孝穆集》、李璟、李煜《南唐二主詞》、馮延巳《陽春集》、寒山《寒山子集附拾得集》、王績《東臯子集》、王勃《王子安集》、楊炯《盈川集》、盧照鄰《盧升之集》、駱賓王《駱丞集》、陳子昂《陳拾遺集》、張說《張燕公集》、張九齡《曲江集》、李邕《李北海集》、宋之問《宋之問集》、李白《李太白集》、杜甫《杜工部集》、高适《高常侍集》、岑參《岑嘉州集》、孟浩然《孟浩然集》、儲光羲《儲光羲詩》、元結《次山集》、顔真卿《顔魯公集》、皎然《杼山集》、劉長卿《劉随州集》、韋應物《韋蘇州集》、獨孤及《毘陵集》、錢起《錢仲文集》、陸贽《翰院集》、顧況《華陽集》、權德輿《權文公集》、韓愈《韓昌黎集》、柳宗元《柳河東集》、劉禹錫《劉賓客文集》、張籍《張司業集》、皇甫湜《皇甫持正文集》、李翺《李文公集》、孟郊《孟東野集》、賈島《長江集》、盧仝《玉川子詩集》、李賀《昌谷集》、王建《王司馬集》、李益《李君虞詩集》、盧綸《盧戶部集》、沈亞之《沈下賢集》、李紳《追昔遊集》、李德裕《會昌一品集》、白居易《白氏長慶集》、元稹《元氏長慶集》、杜牧《樊川文集》、姚合《姚少監詩集》、李商隐《李義山詩集》、《樊南文集》、溫庭筠《溫飛卿集箋注》、許渾《丁卯集》、孫樵《孫可之集》、皮日休《皮子文薮》、陸龜蒙《甫裡集》、《笠澤叢書》、鄭谷《雲台編》、司空圖《司空表聖集》、杜荀鶴《唐風集》、韓偓《韓内翰别集》、《香奁集》、張祜《張承吉詩集》、羅隐《羅昭谏集》、齊己《白蓮集》、韋莊《浣花集》、徐铉《騎省集》、柳開《河東集》、寇準《寇忠愍公詩集》、王禹偁《小畜集》、林逋《和靖詩集》、楊億《武夷新集》、張先《張子野詞》、柳永《樂章集》、晏殊《珠玉詞》、宋庠《宋元憲集》、宋祁《宋景文集》、韓琦《安陽集》、範仲淹《範文正公全集》、尹洙《河南集》、蔡襄《蔡忠惠集》、司馬光《傳家集》、蘇舜欽《蘇學士集》、李觏《盱江集》、劉敞《公是集》、劉攽《彭城集》、曾鞏《元豐類稿》、梅堯臣《宛陵集》、範祖禹《範太史集》、文彥博《潞公集》、邵雍《擊壤集》、周敦頤《周元公集》、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醉翁琴趣外編》、《六一詞》、晏幾道《小山樂府》、蘇洵《嘉祐集》、王安石《臨川集》、王令《廣陵集》、蘇轼《東坡全集》、《東坡樂府》、蘇轍《栾城集》、黃庭堅《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編》、陳師道《後山集》、秦觀《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賀鑄《東山詞》、沈括《長興集》、晁補之《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編》、周邦彥《片玉詞》、李之儀《姑溪居士前集、後集》、《姑溪詞》、毛滂《東堂詞》、宗澤《宗忠簡集》、李綱《梁谿集》、李清照《漱玉詞》、趙鼎《忠正德集》、葉夢得《石林居士建康集》、《石林詞》、向子煙《酒邊詞》朱敦儒《太平樵唱》陳與義《簡齋集》、《無住詞》、王庭珪《盧溪集》、孫觌《鴻慶居士集》、《内簡尺牍編注》、鄭樵《夾漈遺稿》、嶽飛《嶽忠武王文集》、張元幹《蘆川歸來集》、呂本中《東萊詩集》、胡寅《斐然集》、張孝祥《于湖集》、《于湖詞》、周紫之《太倉稊米集》、《竹坡詞》、朱熹《晦庵集》、陸九淵《象山集》、周必大《文忠集》、辛棄疾《稼軒長短句》、王質《雪山集》、呂祖謙《東萊集》、王十朋《梅溪集》、洪适《盤洲集》、洪邁《野處類稿》、範成大《石湖集》、楊萬裡《誠齋集》、陸遊《渭南文集》、《劍南詩稿》、《放翁詞》、葉适《水心集》、韓元吉《南澗甲乙稿》、戴複古《石屏集》、張栻《南軒集》、陳亮《龍川文集》、《龍川詞》、徐照《芳蘭軒集》、徐玑《二薇亭集》、翁卷《西巌集》、趙師秀《清苑齋集》、劉過《龍洲集》、《龍洲詞》、魏了翁《鶴山集》、真德秀《西山文集》、姜夔《白石詩集》、《白石道人歌曲》、嚴羽《滄浪集》、劉克莊《後村集》、《後村長短句》、戴複古《石屏詞》、方嶽《秋崖集》、史達祖《梅溪詞》、吳文英《夢窗詞》、朱淑貞《斷腸詞》、文天祥《文山集》、劉辰翁《須溪集》、《須溪詞》、蔣捷《竹山詞》、周密《草窗詞》、張炎《山中白雲》、王沂孫《碧山樂府》、汪元量《湖山類稿》、謝翺《睎發集》、林景熙《林霁山集》、趙秉文《滏水集》、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元好問《遺山集》、《遺山樂府》、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姚燧《牧庵集》、虞集《道園學古錄》、《道園遺稿》、揭傒斯《揭文安公全集》、薩都剌《雁門集》、楊維桢《東維子文集》、《鐵崖樂府》、《複古詩集》、方回《桐江續集》、郝經《陵川集》、張養浩《歸田類稿》、戴表元《剡源集》、胡祗遹《紫山大全》、趙孟頫《松雪齋集》、吳澄《吳文正集》、劉因《靜修集》、王恽《秋澗集》、劉敏中《中菴集》、範椁《範德機詩》、許有壬《至正集》、《圭塘小稿》、貢奎《雲林集》、貢師泰《玩齋集》、宋濂《宋學士全集》、劉基《誠意伯文集》、高啟《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陶宗儀《南村詩集》、方孝孺《遜志齋集》、解缙《文毅集》、楊士奇《東裡文集》、楊榮《楊文敏集》、于謙《于忠肅集》、李東陽《懷麓堂集》、程敏政《篁墩集》、祝允明《懷星堂集》、李夢陽《空同集》、何景明《大複集》、楊慎《升庵集》、文征明《甫田集》、唐順之《荊川集》、李攀龍《滄溟集》、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續稿》、《讀書後》、汪道昆《太函集》、高拱《高新鄭全集》、張居正《太嶽集》、宗臣《宗子相集》、歸有光《震川文集》、茅坤《茅鹿門集》、謝榛《四溟集》、屠隆《由拳集》、焦竑《澹園集》、胡應麟《少室山房類稿》、左光鬥《浮邱集》、鐘惺《隐秀軒文集》、譚元春《嶽歸堂集》、袁宗道《白蘇齋類稿》、袁宏道《袁中郎先生集》、袁中道《珂雪齋集》、李開先《李開先集》、湯顯祖《玉茗堂全集》、李贽《李氏焚書》、吳承恩《射陽先生存稿》、張岱《琅嬛文集》、陳子龍《陳忠裕公全集》、張煌言《張蒼水集》、夏完淳《夏完淳集》、清高宗《高宗詩四集、餘集》、《高宗文初集》、宋琬《安雅堂全集》、屈大均《翁山詩外、文外》、《道援堂詞》、曹貞吉《珂雪詞》、傅山《霜紅龛集》、顧炎武《亭林詩文集》、黃宗羲《南雷文案》、王夫之《姜齋詩文集》、《船山遺書》、《鼓棹集》、錢謙益《初學集》、《有學集》、吳偉業《梅村集》、侯方域《壯悔堂集》、呂留良《呂晚村集》、顧貞觀《彈指詞》、施閏章《學餘堂文集》、王士祯《帶經堂全集》、《漁洋山人精華錄》、汪琬《堯峰文鈔》、彭孫遹《松桂堂全集》、朱彜尊《曝書亭集》、《曝書亭詞》、張英《文端集》、毛奇齡《西河文集》、陳維崧《陳檢讨四六》、《陳迦陵詩文詞全集》、納蘭性德《納蘭詞》、洪升《稗畦集、續集》、孔尚任《湖海集》、查慎行《敬業堂集》、戴名世《南山集》、《潛虛集》、魏禧《魏叔子文集》、趙執信《饴山堂集》、厲鹗《樊榭山房集》、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劉大魁《海峰詩文集》、姚鼐《惜抱軒詩文集》、錢大昕《潛研堂集》、趙翼《瓯北集》、洪亮吉《洪北江詩文集》、蔣士铨《忠雅堂集》、袁枚《小倉山房集》、全祖望《鲒崎亭集》、張惠言《茗柯文集》、《茗柯詞》、黃景仁《兩當軒詩集》、恽敬《大雲山房集》、文廷式《雲起軒詞鈔》、蔣春霖《水雲樓詞》、吳敬梓《文木山房集》、阮元《研經室集》、何焯《義門先生集》、厲鹗《樊榭山房詞》、龔自珍《定庵全集》、魏源《古微堂文集》、俞樾《春在堂全集》、王鵬運《半塘定稿》、王闿運《湘绮樓全集》、朱孝臧《疆村語業》、黃遵憲《人境廬詩草》、梁啟超《飲冰室合集》、秋瑾《秋瑾集》、劉師培《劉申叔遺書》、王國維《王靜安先生遺書》、章炳麟《章氏叢書》等。

“經、史、子、集”包括哪些典籍?您知道嗎

詩文評類有:曹丕《典論·論文》、陸機《文賦》、鐘嵘《詩品》、摯虞《文章流别論》、劉勰《文心雕龍》、任昉《文章緣起》、皎然《詩式》、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孟綮《本事詩》、司空圖《二十四詩品》、遍照金剛《文鏡秘府》、歐陽修《六一詩話》、司馬光《續詩話》、劉攽《中山詩話》、陳師道《後山詩話》、阮閱《詩話總龜前集、後集》、魏泰《臨漢隐居詩話》、吳千《優古堂詩話》、許顗《彥周詩話》、呂本中《紫微詩話》、王铚《四六話》、張表臣《珊瑚鈎詩話》、葉夢得《石林詩話》、吳可《藏海詩話》、朱弁《風月堂詩話》、張戒《歲寒堂詩話》、陳嚴肖《庚溪詩話》、葛立方《韻語陽秋》、黃徹《鞏溪詩話》、計有功《唐詩紀事》、吳聿《觀林詩話》、周紫之《竹坡詩話》、胡仔《笤溪漁隐叢話前集、後集》、周必大《二老堂詩話》、楊萬裡《誠齋詩話》、嚴羽《滄浪詩話》、魏慶之《詩人玉屑》、尤袤《全唐詩話》、姜夔《白石道人詩說》、劉克莊《後村詩話前集、後集、續集、新集》、王灼《碧雞漫志》、張炎《詞源》、沈義父《樂府指迷》、吳子良《荊溪林下偶談》、蔡夢弼《草堂詩話》、何溪汶《竹莊詩話》、周密《浩然齋雅談》、範睎文《對床夜語》、蔡正孫《詩林廣記前集、後集》、王若虛《滹南詩話》、辛文房《唐才子傳》、王構《修詞鑒衡》、祝誠《蓮堂詩話》、李東陽《懷麓堂詩話》、安磐《頤山詩話》、楊慎《詩話補遺》、王世懋《藝圃撷餘》、胡應麟《詩薮》、胡震亨《唐音癸簽》、吳景旭《曆代詩話》、謝榛《四溟詩話》、王夫之《姜齋詩話》、葉燮《原詩》、王士祯《漁洋詩話》、郎廷槐《師友詩傳錄》、趙執信《談龍錄》、沈德潛《說詩脺語》、厲鹗《宋詩紀事》、袁枚《随園詩話》、趙翼《瓯北詩話》、洪亮吉《北江詩話》、張宗橚《詞林紀事》、孫梅《四六叢話》、翁方綱《石洲詩話》、李調元《賦話》、章學誠《文史通義》、陳鴻墀《全唐文紀事》、呂璜《初月樓古文緒論》、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潘德與《養一齋詩話》、方東樹《昭昧詹言》、劉熙載《藝概》、陳田《明詩紀事》、鄭方坤《全閩詩話》、《五代詩話》、梁啟超《飲冰室詩話》、陳衍《石遺室詩話》、《遼詩紀事》、《金詩紀事》、《元詩紀事》、況周頤《蕙風詞話》、王國維《人間詞話》、何文煥《曆代詩話》、丁福保《曆代詩話續編》、《清詩話》、郭紹虞《清詩話續編》、唐圭璋《詞話叢編》等。

“經、史、子、集”包括哪些典籍?您知道嗎
“經、史、子、集”包括哪些典籍?您知道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