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書法史》:北宋中期的其他書家

作者:談藝錄

除了歐陽修、蔡襄之外,北宋中期還有許多書家,雖然在書法史上的影響不像“宋四家”一樣巨大,但也值得我們了解和關注。

一、石延年

石延年(994-1041),字曼卿,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屢試不第,以武臣叙遷得官。曾為金鄉縣令、海州通判、秘閣校理,終太子中允。有《石曼卿集》。

《中國書法史》:北宋中期的其他書家

(石延年像)

石氏主攻正書。朱長文《續書斷》中記有:

……曼卿正書入妙品,尤喜題壁,不擇紙筆,自然雄逸。……

範文正诔之曰:“曼卿之筆,顔筋柳骨,散落人間,寶為神物。”歐陽永叔嘗賦詩雲:“曼卿、子美真奇才,久已零落埋黃埃。子美生窮死愈貴,殘章斷稿如瓊瑰;曼卿醉題紅粉壁,鐵幹已剝昏煙煤。河傾昆侖勢曲折,雪壓大華高崔嵬。自從二子相繼沒,山川氣象皆低摧。”二公之辭,信得其實,不假餘評雲。

“體兼顔、柳”,即是石氏的書學淵源。南宋周必大亦雲:“予家藏石曼卿大書《籌筆驿》詩,宛似顔魯公心畫,今友人曾無疑又示其行草二十字,絕似柳誠懸。範文正公雲:‘曼卿之筆,顔筋柳骨’。諒哉!”

石延年屬于張旭一類人物,懷才不遇,于是借酒以書一豁胸襟,所不同的是,他采用的書體是抒情性較弱的正書。于是他往往在工具上轶出正常來取得奇特的效果。

黃庭堅引蘇轼語,謂其書愈大愈奇(即上篇引用過的“君谟小字愈小愈妙,曼卿大字愈大愈奇”句),或許就是指這種非毛筆書産生的出人意表的效果而言。

石延年書迹今已不存,除了因為他英年早殒外,大概還因為當時他的書迹多用于題榜,而當時題榜隻書不刻,故此不能儲存久遠。歐陽修對于英年早殒的石延年抱有深切的同情之心,他的《祭石曼卿文》,可謂一字一淚。

石曼卿自少以詩酒豪放自得,其氣貌偉然,詩格奇峭,又工于書,筆畫遒勁,體兼顔、柳,為世所珍。餘家嘗得南唐後主澄心堂紙,曼卿為餘以此紙書其《籌筆驿》詩,詩曼卿平生所自愛者。至今藏之,号為三絕,真餘家寶也。

二、唐詢

唐詢(1005-1064),字彥猷,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以父肅蔭為将作監主簿,天聖間(1023-1032)應诏獻文章,賜進士及第。曆知長興、諸暨二縣,梧、歸、廬、湖諸州,累官給事中,出知蘇、杭、青三州,拜翰林侍讀學士。好收集各地名硯,著有《硯史》(一作《硯錄》)三卷。

唐氏的書法學的是歐陽詢。這有情可緣,畢竟他的姓名已注定要結緣于這位唐代先賢。朱長文《續書斷》稱:

筆迹遒媚,頗作歐行書,富于奇硯,非精紙佳筆不妄書也。

黃庭堅也說:

唐彥猷得歐陽率更書數行,精思學之,彥猷遂以書名天下。

唐彥猷、錢穆父(勰)皆學歐陽率更,當得其仿佛者。

唐詢的書迹今已不見,不過他的兒子唐坰(字林夫)卻有書迹存世,如唐坰《緻胡宗愈伸慰帖》:

《中國書法史》:北宋中期的其他書家

(唐坰《緻胡宗愈伸慰帖》局部)

細審,的确“歐”意滿滿。既然唐坰書法來自家傳,那麼,唐詢的書風可見一斑。

唐詢的最大貢獻就在于開發出今稱四大名硯之一的青州黑山紅絲硯。深感可惜的是,他的《硯錄》早已告佚,否則将為文房四寶史提供許多珍貴的資料。

三、蘇舜元、蘇舜欽兄弟

蘇舜元(1006-1054),字才翁,綿州鹽泉(今四川綿陽東南)人。易簡孫。天聖七年賜進士出身。曆扶溝主簿、鹹平知縣,遷殿中丞,知眉州。屢上書陳禦西夏方略。慶曆三年改太常博士,提點福建路刑獄,移京西、河東、兩浙諸路。皇祐元年知揚州,遷京西轉運使。入為三司度支判官。能詩。

蘇舜欽(1008-1049),字子美。舜元弟。景祐元年及進士第,為光祿寺主簿、大理評事。康定(1040-1041)中,河東地震,遂詣匦通疏。慶曆四年範仲淹薦其才,為集賢校理,監進奏院。因嶽父杜衍為相,與範仲淹行新政,為人傾陷,以監守自盜論罪除名,流寓蘇州。築滄浪亭,嘯傲放達。慶曆八年複官為湖州長史,未久卒(顯然,逝年早于其兄)。有《蘇學士集》。

《中國書法史》:北宋中期的其他書家

(蘇舜欽像)

蘇氏是官宦世家,又好藏曆代書法名迹。從米芾《寶章待訪錄》和《書史》可見,傳世的晉、唐名迹,如今日尚能寓目的王義之《快雪時晴站》《蘭亭序》、懷素《自叙怗》等,都曾藏蘇家。舜元兄弟之父蘇耆,曾作《書畫紀》,在這樣優越的條件熏陶之下,蘇氏兄弟成為蔡襄之前獨步一時的人物。

但蘇氏兄弟主要還是以草書馳名,他們的草法都得之于懷素,舜元草書今惟見刻于文氏《停雲館帖》的《雜書帖》,如圖:

《中國書法史》:北宋中期的其他書家

(蘇舜元《雜書帖》局部)

而蘇舜欽隻有懷素《自叙帖》前所補六行,如圖:

《中國書法史》:北宋中期的其他書家

(蘇舜欽懷素《自叙帖》前六行)

蘇轼、米芾看不上蘇舜欽,認為蘇氏兄弟的書法過于時髦。這很正常,因為旭、素尚被蘇轼寫詩諷刺稱:“颠張醉素兩秃翁,追逐世好稱書工。何曾夢見王與锺,妄自粉飾欺盲聾。有如市倡抹青紅,妖歌嫚舞眩兒童”,那對學懷素的蘇舜欽有這樣的偏見就毫不奇怪了。蘇、米根本排斥狂草,他們的意見當然不足為訓。

四、文彥博

文彥博(1006-1097),字寬夫,沙州介休(今屬山西)人。天聖五年(1027)及進士第。曆官殿中侍禦史、河東轉運副使、都轉運使,知秦州,對防禦西夏有所貢獻。

《中國書法史》:北宋中期的其他書家

(文彥博畫像)

慶曆七年(1047)由知益州召拜樞密副使,旋拜參知政事。以平貝州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皇祐三年(1051)被劾罷相,出知許、青、永興等州軍。至和二年(1055)複相。嘉祐三年(1058)出判河南、大名、太原等府,封潞國公。英宗朝入為樞密使。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熙甯六年(1073)出判河陽等地。元豐六年(1083) 以太師緻仕。元祐更化,複相。五年(1090)複以太師緻仕。谥忠烈。有《文璐公集》。

文氏榮際四朝,出将人相達五十年,在古代,像他這樣福祿壽俱全的貴人也是不多的。他的書法,不僅可以稱得上朱長文所謂的“風格英爽”,而且更為難能可貴的是,自有一種溫潤的氣息至老不衰,這便是長壽的征兆。文氏的《汴河貼》作于元豐五年,這時他77歲,雖年逾古稀,但字裡行間絲毫不見衰飒老态。如果不經系年,人們是斷難相信這樣英氣勃發的字迹是出于耄耋之手的。

《中國書法史》:北宋中期的其他書家

(文彥博《汴河帖》局部)

他的書法,有種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蕭散風神,這風神實與晉人有相通之處。雖稍覺散漫,但其中透出的風淩,又不是骫骳(wěi bèi)軟俗的書法可比。樓鑰雲:“潞公翰墨飛動,使人望而畏之。”

五、韓琦

韓琦(1008-1075),字稚圭,自号贛叟,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天聖五年(1027)及進士第。累遷右司谏,一次劾罷宰執四人,直聲為時所稱。西夏反宋,任陝西安撫使,進樞密直學士、陝西經略安撫副使,與範仲淹同心抗夏,時稱“韓範”。慶曆三年(1043) 召還任樞密副使。新政失敗,出知揚、郓、定等州。嘉祐元年(1056)入為樞密使,三年拜相。力請建儲,英宗即位後,力促太後歸政,進右仆射,封魏國公。神宗立,拜司空兼侍中。旋出判永興軍、相州、大名府。反對王安石變法。谥忠獻。有《安陽集》。

《中國書法史》:北宋中期的其他書家

(韓琦像)

韓氏書法學顔真卿。

在宋代,顔真卿日益為時所重。重其書,兼取其為人,這一評判方式在顔真卿身上表現得最為充分。與韓琦幾乎同時的岑宗旦就說過:“真卿之淳謹,故厚重如周勃。”韓琦作為朝廷重臣,又有兩朝定策顧命之功,他的勳業與漢代安劉的周勃有相似之處,由于禀性和事功的内外原因,韓琦與顔真卿有認同感是十分自然的,是以,他書法學顔真卿也是自然而然的。

今存韓琦書法,是作于治平元年的《信宿帖》,如圖:

《中國書法史》:北宋中期的其他書家

(韓琦《信宿帖》)

全帖一絲不苟,能十分明顯地看出他師承顔真卿的痕迹。能與文彥博“緣公楷法亦顔徒”的詩句相吻合。韓書的确如朱長文所評為“骨力壯偉”(《續書斷》),但他的結字卻并不寬博,而是帶有歐陽詢的特征,無怪陶宗儀說他“頗露芒角”(《書史會要》)了。

六、劉敞

劉敞(1019-1068),字原父,一作中原父,号公是,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餘)人。慶曆六年及進士第。曆吏部南曹、右正言、知制诰。出使契丹,以熟知山川地理,為契丹所折服。使還,出知揚州,徙郓州兼京西東西路安撫使。旋招還,糾察在京刑獄及修玉牒,言事忤台谏,自請出知永興軍(或為其考古需要),歲餘因病召還。

劉敞的書迹今天能見到的是摹本楷書《莊子·秋水篇》摘抄。曹寶麟先生認為他的書法可能受到宋绶“朝體”的影響。

劉敞長于《春秋》學,不拘傳、注,開宋人評議漢儒先聲。有《春秋權衡》《春秋傳》《七經小傳》《公是集》等。又與弟攽、子奉世合著《漢書标注》六卷。

劉氏是學者型書法家,他的功績值得一記的是在古文字的研究方面。此外,他還是“田野考古”的先行者。不過,這不是我們書法史應着重學習的内容,是以從略。

(【跟着布丁讀書法史】之134,部分圖檔源自網絡,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