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书法史》:北宋中期的其他书家

作者:谈艺录

除了欧阳修、蔡襄之外,北宋中期还有许多书家,虽然在书法史上的影响不像“宋四家”一样巨大,但也值得我们了解和关注。

一、石延年

石延年(994-1041),字曼卿,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屡试不第,以武臣叙迁得官。曾为金乡县令、海州通判、秘阁校理,终太子中允。有《石曼卿集》。

《中国书法史》:北宋中期的其他书家

(石延年像)

石氏主攻正书。朱长文《续书断》中记有:

……曼卿正书入妙品,尤喜题壁,不择纸笔,自然雄逸。……

范文正诔之曰:“曼卿之笔,颜筋柳骨,散落人间,宝为神物。”欧阳永叔尝赋诗云:“曼卿、子美真奇才,久已零落埋黄埃。子美生穷死愈贵,残章断稿如琼瑰;曼卿醉题红粉壁,铁干已剥昏烟煤。河倾昆仑势曲折,雪压大华高崔嵬。自从二子相继没,山川气象皆低摧。”二公之辞,信得其实,不假余评云。

“体兼颜、柳”,即是石氏的书学渊源。南宋周必大亦云:“予家藏石曼卿大书《筹笔驿》诗,宛似颜鲁公心画,今友人曾无疑又示其行草二十字,绝似柳诚悬。范文正公云:‘曼卿之笔,颜筋柳骨’。谅哉!”

石延年属于张旭一类人物,怀才不遇,于是借酒以书一豁胸襟,所不同的是,他采用的书体是抒情性较弱的正书。于是他往往在工具上轶出常规来取得奇特的效果。

黄庭坚引苏轼语,谓其书愈大愈奇(即上篇引用过的“君谟小字愈小愈妙,曼卿大字愈大愈奇”句),或许就是指这种非毛笔书产生的出人意表的效果而言。

石延年书迹今已不存,除了因为他英年早殒外,大概还因为当时他的书迹多用于题榜,而当时题榜只书不刻,故此不能保存久远。欧阳修对于英年早殒的石延年抱有深切的同情之心,他的《祭石曼卿文》,可谓一字一泪。

石曼卿自少以诗酒豪放自得,其气貌伟然,诗格奇峭,又工于书,笔画遒劲,体兼颜、柳,为世所珍。余家尝得南唐后主澄心堂纸,曼卿为余以此纸书其《筹笔驿》诗,诗曼卿平生所自爱者。至今藏之,号为三绝,真余家宝也。

二、唐询

唐询(1005-1064),字彦猷,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以父肃荫为将作监主簿,天圣间(1023-1032)应诏献文章,赐进士及第。历知长兴、诸暨二县,梧、归、庐、湖诸州,累官给事中,出知苏、杭、青三州,拜翰林侍读学士。好收集各地名砚,著有《砚史》(一作《砚录》)三卷。

唐氏的书法学的是欧阳询。这有情可缘,毕竟他的姓名已注定要结缘于这位唐代先贤。朱长文《续书断》称:

笔迹遒媚,颇作欧行书,富于奇砚,非精纸佳笔不妄书也。

黄庭坚也说:

唐彦猷得欧阳率更书数行,精思学之,彦猷遂以书名天下。

唐彦猷、钱穆父(勰)皆学欧阳率更,当得其仿佛者。

唐询的书迹今已不见,不过他的儿子唐坰(字林夫)却有书迹存世,如唐坰《致胡宗愈伸慰帖》:

《中国书法史》:北宋中期的其他书家

(唐坰《致胡宗愈伸慰帖》局部)

细审,的确“欧”意满满。既然唐坰书法来自家传,那么,唐询的书风可见一斑。

唐询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开发出今称四大名砚之一的青州黑山红丝砚。深感可惜的是,他的《砚录》早已告佚,否则将为文房四宝史提供许多珍贵的资料。

三、苏舜元、苏舜钦兄弟

苏舜元(1006-1054),字才翁,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东南)人。易简孙。天圣七年赐进士出身。历扶沟主簿、咸平知县,迁殿中丞,知眉州。屡上书陈御西夏方略。庆历三年改太常博士,提点福建路刑狱,移京西、河东、两浙诸路。皇祐元年知扬州,迁京西转运使。入为三司度支判官。能诗。

苏舜钦(1008-1049),字子美。舜元弟。景祐元年及进士第,为光禄寺主簿、大理评事。康定(1040-1041)中,河东地震,遂诣匦通疏。庆历四年范仲淹荐其才,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因岳父杜衍为相,与范仲淹行新政,为人倾陷,以监守自盗论罪除名,流寓苏州。筑沧浪亭,啸傲放达。庆历八年复官为湖州长史,未久卒(显然,逝年早于其兄)。有《苏学士集》。

《中国书法史》:北宋中期的其他书家

(苏舜钦像)

苏氏是官宦世家,又好藏历代书法名迹。从米芾《宝章待访录》和《书史》可见,传世的晋、唐名迹,如今日尚能寓目的王義之《快雪时晴站》《兰亭序》、怀素《自叙怗》等,都曾藏苏家。舜元兄弟之父苏耆,曾作《书画纪》,在这样优越的条件熏陶之下,苏氏兄弟成为蔡襄之前独步一时的人物。

但苏氏兄弟主要还是以草书驰名,他们的草法都得之于怀素,舜元草书今惟见刻于文氏《停云馆帖》的《杂书帖》,如图:

《中国书法史》:北宋中期的其他书家

(苏舜元《杂书帖》局部)

而苏舜钦只有怀素《自叙帖》前所补六行,如图:

《中国书法史》:北宋中期的其他书家

(苏舜钦怀素《自叙帖》前六行)

苏轼、米芾看不上苏舜钦,认为苏氏兄弟的书法过于时髦。这很正常,因为旭、素尚被苏轼写诗讽刺称:“颠张醉素两秃翁,追逐世好称书工。何曾梦见王与锺,妄自粉饰欺盲聋。有如市倡抹青红,妖歌嫚舞眩儿童”,那对学怀素的苏舜钦有这样的偏见就毫不奇怪了。苏、米根本排斥狂草,他们的意见当然不足为训。

四、文彦博

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沙州介休(今属山西)人。天圣五年(1027)及进士第。历官殿中侍御史、河东转运副使、都转运使,知秦州,对防御西夏有所贡献。

《中国书法史》:北宋中期的其他书家

(文彦博画像)

庆历七年(1047)由知益州召拜枢密副使,旋拜参知政事。以平贝州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祐三年(1051)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1055)复相。嘉祐三年(1058)出判河南、大名、太原等府,封潞国公。英宗朝入为枢密使。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熙宁六年(1073)出判河阳等地。元丰六年(1083) 以太师致仕。元祐更化,复相。五年(1090)复以太师致仕。谥忠烈。有《文璐公集》。

文氏荣际四朝,出将人相达五十年,在古代,像他这样福禄寿俱全的贵人也是不多的。他的书法,不仅可以称得上朱长文所谓的“风格英爽”,而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自有一种温润的气息至老不衰,这便是长寿的征兆。文氏的《汴河贴》作于元丰五年,这时他77岁,虽年逾古稀,但字里行间丝毫不见衰飒老态。如果不经系年,人们是断难相信这样英气勃发的字迹是出于耄耋之手的。

《中国书法史》:北宋中期的其他书家

(文彦博《汴河帖》局部)

他的书法,有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萧散风神,这风神实与晋人有相通之处。虽稍觉散漫,但其中透出的风凌,又不是骫骳(wěi bèi)软俗的书法可比。楼钥云:“潞公翰墨飞动,使人望而畏之。”

五、韩琦

韩琦(1008-1075),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天圣五年(1027)及进士第。累迁右司谏,一次劾罢宰执四人,直声为时所称。西夏反宋,任陕西安抚使,进枢密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与范仲淹同心抗夏,时称“韩范”。庆历三年(1043) 召还任枢密副使。新政失败,出知扬、郓、定等州。嘉祐元年(1056)入为枢密使,三年拜相。力请建储,英宗即位后,力促太后归政,进右仆射,封魏国公。神宗立,拜司空兼侍中。旋出判永兴军、相州、大名府。反对王安石变法。谥忠献。有《安阳集》。

《中国书法史》:北宋中期的其他书家

(韩琦像)

韩氏书法学颜真卿。

在宋代,颜真卿日益为时所重。重其书,兼取其为人,这一评判方式在颜真卿身上表现得最为充分。与韩琦几乎同时的岑宗旦就说过:“真卿之淳谨,故厚重如周勃。”韩琦作为朝廷重臣,又有两朝定策顾命之功,他的勋业与汉代安刘的周勃有相似之处,由于禀性和事功的内外原因,韩琦与颜真卿有认同感是十分自然的,因此,他书法学颜真卿也是自然而然的。

今存韩琦书法,是作于治平元年的《信宿帖》,如图:

《中国书法史》:北宋中期的其他书家

(韩琦《信宿帖》)

全帖一丝不苟,能十分明显地看出他师承颜真卿的痕迹。能与文彦博“缘公楷法亦颜徒”的诗句相吻合。韩书的确如朱长文所评为“骨力壮伟”(《续书断》),但他的结字却并不宽博,而是带有欧阳询的特征,无怪陶宗仪说他“颇露芒角”(《书史会要》)了。

六、刘敞

刘敞(1019-1068),字原父,一作中原父,号公是,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庆历六年及进士第。历吏部南曹、右正言、知制诰。出使契丹,以熟知山川地理,为契丹所折服。使还,出知扬州,徙郓州兼京西东西路安抚使。旋招还,纠察在京刑狱及修玉牒,言事忤台谏,自请出知永兴军(或为其考古需要),岁余因病召还。

刘敞的书迹今天能见到的是摹本楷书《庄子·秋水篇》摘抄。曹宝麟先生认为他的书法可能受到宋绶“朝体”的影响。

刘敞长于《春秋》学,不拘传、注,开宋人评议汉儒先声。有《春秋权衡》《春秋传》《七经小传》《公是集》等。又与弟攽、子奉世合著《汉书标注》六卷。

刘氏是学者型书法家,他的功绩值得一记的是在古文字的研究方面。此外,他还是“田野考古”的先行者。不过,这不是我们书法史应着重学习的内容,因此从略。

(【跟着布丁读书法史】之134,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