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到鎮原藥葫蘆古城 找尋北宋種家将的沙場傳奇

作者:蕭峥向你展示了潮流

到鎮原藥葫蘆古城

找尋北宋種家将的沙場傳奇

到鎮原藥葫蘆古城 找尋北宋種家将的沙場傳奇

藥葫蘆古城之上麥苗青青。

到鎮原藥葫蘆古城 找尋北宋種家将的沙場傳奇

遠眺藥葫蘆古城遺址。

到鎮原藥葫蘆古城 找尋北宋種家将的沙場傳奇

藥葫蘆遺址出土的耀州瓷青釉刻花瓷碗。

楊家将滿門忠烈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鮮為人知的是,楊家将故事多屬虛構,演義的素材不少來自另一個世代苦戰、守衛大宋邊境的家族——種家将,從宋仁宗慶曆年間重建西軍開始,種家将的名字就不斷閃現在史冊之中。

北宋時期,如今的甘肅省鎮原縣境内地處宋夏邊界地帶的戰略要地,為了抵禦西夏入侵,北宋王朝特别是範仲淹治理慶州時,在鎮原境内修築了許多城堡要塞,這些城寨在抵禦西夏入侵和保境安民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其中位于三岔鎮的藥葫蘆古城,名震天下的種家将就在此征戰……

同學們,現在跟我一起去探訪藥葫蘆古城遺址,找尋北宋種家将的沙場傳奇……

1《水浒傳》中的經略相公到底是誰?

在《水浒傳》中,開篇曾隐約地提及奸臣當道的徽宗年間,種家将仍然是捍衛北宋西北邊境的中流砥柱。比如魯智深、王進、楊志都曾談到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水浒傳》第一回中,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因為害怕高俅公報私仇,攜老母去延安老種經略相公處避禍;而在“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著名橋段中,牛人魯達就對文身男史進說過這樣一段話:“灑家聽得說,他(王進)在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處勾當,俺這渭州卻是小種經略相公鎮守……”

那麼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究竟是誰?施耐庵的《水浒傳》三分實七分虛,北宋時确有老種和小種經略相公,此二人為叔侄關系,老種經略相公叫作種谔,小種經略相公叫作種師道,皆為北宋禦邊名将,種谔的父親種世衡為種家将開山之人。

鎮原境内現在還有北宋時期防禦西夏的古城遺址七座,分别為彭陽城、開邊城、新城、西壕城、柳泉城、藥葫蘆城、殷家城,其中藥葫蘆城就是種世衡修建的細腰葫蘆城。

它位于三岔鎮安家川河和白家川河交彙後的蒲河北岸的二級台地“藥葫蘆咀”上,東距三岔街道20米,南與二郎山相望,西臨安家川河白家川河、與高灣後河老爺山相對,北依黑山梁、下鄰黑山溝。

藥葫蘆咀上現在是麥苗青青的耕地,尋覓半天,沒發現城牆的夯土層,更别說撿到一兩枚耀州瓷的殘片,隻有田埂邊遍生的酸棗刺勾連着衣袂,我們隻能從藥葫蘆咀周邊的山河形貌特點來分析古城的大緻範圍。

考察報告中這樣描繪藥葫蘆古城的風貌:“城址東西長200米,南北長280米,面積近6萬平方米。發現殘存城牆高10米,殘長12米,夯土層厚0.1-0.2米,城内有上下兩層窯洞共23孔,城牆10米以下削崖而築,三面為斷崖,易守難攻。”站在八九米高的台地東沿小心翼翼地觀察,我們對于“削崖而築”“易守難攻”終于有所體會。

驅車前往與藥葫蘆古城隔公路相望的老爺山,從遠處再次眺望藥葫蘆咀周邊地形,确定古城就在此處無疑。

2 藥葫蘆城和細腰葫蘆城是同一座城嗎?

文物專家曾在藥葫蘆古城殘留的斷面上發現了暴露的文化層厚1-3米,最上層為布紋瓦片、雨點紋陶片、豆青瓷片,曾出土過耀州窯青釉刻花瓷碗;中間為繩紋灰陶闆瓦、筒瓦等殘片;下層為夾砂紅陶、灰陶鬲、石刀等殘片;城址地表散布大量建築構件及各種瓦片,後期文化層在西邊,早期文化層在東邊。

在與藥葫蘆古城緊鄰的北面山上,有一座俗稱梁山梁的宋代堡址,地處山頂制高點上,視野開闊,安家川和白家川盡收眼底。在藥葫蘆城的西側,戰國秦長城如一條龍蛇,從安家川南岸跨過安家川河在白家川東的走馬梁迤逦“遊”過。

讓我們的目光回溯到近千年前的北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年-1048年),就能看到藥葫蘆古城極高的軍事價值:藥葫蘆城北有二川,一個是白家川,直通北宋時的環州,一個是安家川,直通北宋時的鎮戎軍,二川均直通西夏邊境。在這裡曆代設城,既可防邊,又可控扼絲路咽喉,同時又能安撫邊僻,控制要沖。

宋仁宗時期,吏治清明,為世人稱頌,但此時大宋的西北邊境,卻是黑雲壓城城欲摧。占據河西之地的黨項人李元昊羽翼已豐,終于向北宋帝國露出他的獠牙。北宋将最優秀的文臣夏竦、範仲淹、韓琦派往西北,以圖挽回頹勢。在範、韓等人苦心經營下,北宋的西北邊境局勢大為改觀。

範仲淹到西北後,很務實很低調,他到西北和西夏人比防守,不比進攻。西北的戰場,黨項人業已成精,遊擊戰那是打得出神入化,範仲淹所采用的政策是築城固邊,打持久戰,在防守中尋找反擊的機會。

他還是伯樂,在實戰中發現并培養了許多一流的邊将,種世衡、狄青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當時在西夏和宋環慶路之間曾有敏珠爾、密藏、康諾三個羌族部族,素來強大,遊牧之地以北有二川可以交通西夏,他們雖然内附于大宋,但又時時與西夏暗通款曲,從中漁利。宋廷多次派兵征讨,卻因其地險要,都損兵折将,大敗而歸。

慶曆四年,為防止三族與西夏私交,範仲淹決定在環州和原州之間修築新的城池切斷他們往來的路線,于是命種世衡修築細腰葫蘆城。種世衡先遣人以計款待羌人,使之不争,又召三族酋長進行犒勞,告訴他們築此城是幫他們禦寇。密藏等三族猝不及防,又無外援,隻好俯首聽命。

問題是藥葫蘆古城就是宋史中所載的細腰葫蘆城嗎?專家提出這樣的旁證,在藥葫蘆城的東面2公裡處有一座古城,城牆部分儲存完好,出土西夏黑釉梅點瓷碟、宋金時期的遺物甚多,當地人都稱其為元昊城,這個村子也叫元昊自然村,相傳是西夏李元昊入侵這裡而建的屯兵古城。由此推斷,藥葫蘆城極可能就是北宋時期的細腰葫蘆城,随着時間的推移而被訛傳為藥葫蘆城。

3 一座城,一代名将最後的心血

種世衡和種家将的崛起,靠的不是祖宗的功業。種世衡足智多謀,鎮邊期間常出奇計,屢破西夏兵。曾以智信收服西北諸少數民族部落,對西夏作戰時常得其相助。《宋史·種世衡傳》和沈括《夢溪筆談》中都詳細記載了種世衡巧施離間之計,令西夏國主李元昊與名将野利遇乞、野利旺榮兄弟君臣反目,智除野利家族的故事,其精彩程度絲毫不亞于《三國演義》中的“蔣幹盜書”。

當時修築細腰葫蘆城時種世衡已經卧病在床,但他掙紮着起身率領所部将士日夜興築,城修成功之時,耗盡了心血的一代名将撒手西去,沒能享受後來如狄青般出将入相的榮光。但他又是幸運的,他有幾個好兒子,在西北接過了他的旗帳,把種家軍旗幟牢牢地插在了西北。

種世衡有八個兒子:種诂、種診、種谘、種詠、種谔、種說、種記、種誼,這是第二代種家将。種诂、種診、種谔各統領種世衡之一部,世稱“三種”,均為宋朝大将,頗有戰功。這一代種家将中,以種谔、種誼最為知名。《水浒傳》中提到的“老種經略相公”指的就是種谔,曾在米脂城外無定川大敗西夏軍八萬,打出了“種家軍”的威名。種誼是種世衡的小兒子,好讀書,治軍嚴。種誼統兵出戰,敵人往往聞風而逃,當地人說:“得種誼,勝精兵二十萬。”

第三代種家将主要包括種谔之子種樸,種記之子種師道、種師中、種師闵等人。名氣最大的,是人稱“小種經略相公”的種師道。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大舉入侵,種師闵、種師中先後壯烈殉國(此前,種樸已在與羌人的作戰中陣亡)。不久,種師道亦憂憤而死,時年76歲。種家三代前仆後繼,與北宋王朝共存亡,這一悲劇性的結局讓人慨歎。

随着靖康之難,宋廷南遷,種家離開了世代鎮守的西北邊陲,第四代種家将如種浩、種溪等人雖任武職,但其成就遠不及先人,種家将從此湮沒無聞,時隔不久便是以嶽飛、嶽雲父子為代表的嶽家将登上了曆史舞台,上演更悲壯更波瀾壯闊的曆史劇情。

奔流新聞·蘭州晨報記者 劉小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