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人燒不出大缸”!事實亦真如此嗎?

“任何在我出生時已經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任何在我15到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将會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産物。任何在我35歲之後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遭天譴的。——道格拉斯·亞當斯”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曆史的脈絡也在一絲一縷地逐漸清晰。人們對于曆史文化的興趣,始終不曾冷卻,在太平時代更是有增無減,考古、收藏、鑒賞等文化領域都展現一派繁榮氣象,很多關于曆史的争議也伴随現代學術的進步得以真相大白,大衆也有機會了解這些知識。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人燒不出大缸”!事實亦真如此嗎?

比方說,曹操曾有七十二疑冢的傳說,甚至在我們的童年時代還對此深信不疑,直到曹操墓葬被考古學家發現,這個流傳千年的曆史懸疑才得以畫上句号;再比方說,曾經有許多專家認為孫膑和孫武其實是同一個人,直到銀雀山相關文物出土,這一曆史迷案才最終塵埃落定。

司馬光砸缸,這是中國婦孺皆知的曆史故事,但是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先生卻對此表示質疑,認為這個故事并不真實,在網上引起許多争議,這其中有怎樣的原委,還需要進一步地推敲。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人燒不出大缸”!事實亦真如此嗎?

司馬光其人,可謂是中國曆史的重要人物,不僅編著了《資治通鑒》這一編年體曆史研究成果,對後世曆朝曆代君王治國理政提供了參考教材,也是我們認知曆史文明的重要資料。除此之外,司馬光和王安石之間的新舊黨争,對于中國曆史的發展走向造成極為深遠的影響。

但是對于我們大多數中國老百姓而言,我們最早知道司馬光這個人都是通過“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所謂司馬光砸缸,文言一點的名稱是“破甕救友”,不僅表現出司馬光急中生智的聰明,也展現了司馬光對于朋友夥伴的關愛之情,是一個很有教育意義的兒童啟蒙小故事。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人燒不出大缸”!事實亦真如此嗎?

曆史上有那麼一些華橫溢的重要人物,我們對其生平功業了解有限,卻都是從童話故事裡面知道有這麼個人,并且一直津津樂道,典型的就是“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此外還有“孔融讓梨”“曹沖稱象”“聞雞起舞”這一系列,因為這些故事流傳甚廣,是以也沒人表示不信。

對于“司馬光砸缸”這一事件的真實性,質疑的聲音也并非一點沒有,著名收藏專家馬未都先生就表示了不同的看法。馬未都先生認為,司馬光砸缸并不存在。由于馬未都先生個人廣泛的社會影響力,是以他的看法受到格外的關注,在網上引發各種争議,網友對此褒貶不一。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人燒不出大缸”!事實亦真如此嗎?

馬未都先生,在當今時代也算是風流人物。部隊大院出身的京圈中人,年輕時代從事文學編輯工作,和一衆名流作家稱兄道弟。因為馬未都先生業餘時間熱衷古董收藏鑒賞,淘換了一些玩意兒,此後一發不可收,直到國内收藏熱潮興起,馬未都先生也就成為業界的頂流專家。

馬未都先生最著名的成就就是建立了中國第一座私人博物館,取“萬物并作,吾以觀複”之意,名為觀複博物館,馬未都先生在文化領域擁有廣泛的人脈資源,頻繁出現于各大媒體平台,憑借其個人深厚的知識底蘊,平易近人的氣質,幽默風趣的談吐,收獲衆多網友的關注。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人燒不出大缸”!事實亦真如此嗎?

馬未都先生的收藏品類涉及廣泛,尤其是在古典家具領域擁有精深的造詣。對于司馬光砸缸這一事件,馬未都先生表示,這個事情很可能并不真實,因為司馬光所處的北宋時代,陶瓷燒制工藝有限,很難制造出能夠容納一個人的大水缸,是以砸缸的事情可能不是司馬光所為。

對于馬未都先生的看法,網友表示疑惑,因為大家對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耳熟能詳,實在不敢相信這是假的,于是引發激烈的讨論。實際上,這個故事的本身确實存在一定的誤區。馬未都先生看來,能夠容納一個人的大水缸,直到明代才出現,司馬光砸的應該是另一種器物。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人燒不出大缸”!事實亦真如此嗎?

首先,司馬光砸缸這一事件,記載于《宋史》,官方史料的可信程度相對較高,能夠在卷帙浩繁的史冊之中留下一個小故事,至少說明這個故事所言不虛。但是這個故事在曆史上一直被稱為“破甕救友”,而不是司馬光砸缸,争議的關鍵就在于此,司馬光砸的到底是什麼?

缸,這樣的陶制器物,厚度強度相對較高,不僅宋代的工藝水準難以制造,即便是制造出來,一個年幼的兒童也難以憑借自己的力量将其砸碎。但是甕就不同了,不僅厚度相對缸來說較薄,尤其是它的形狀,開口很狹窄,兒童進入之後很難出來,是以破甕救友的行為受到贊揚。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人燒不出大缸”!事實亦真如此嗎?

是以,馬未都的言論并非有錯,網友的争議也合情合理,問題就出在我們對于這個故事名字的誤解之中,自從水缸出現之後,在很多生活場景的應用之中就取代了甕,于是司馬光破甕救友的故事也就被改編成了司馬光砸缸,一旦了解了這個事情,網友的争議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們敬愛的表演藝術家趙麗蓉老師曾經在經典的獨幕喜劇《英雄母親的一天》之中,将“司馬光砸缸”誤讀為“司馬光砸光”或者“司馬缸砸缸”,塑造了一位憨态可掬的老人家形象,受到觀衆的喜愛,留下深刻印象,也是進一步将“破甕救友”的故事演化成了“司馬光砸缸”。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人燒不出大缸”!事實亦真如此嗎?

但是對于事實真相,我們需要有理性的思辨。對于争議,如果有悖于我們的固有認知,我們不可以将其妄加反對,而是謹慎地探究問題實質,并找到相關依據,最終得出結論。所謂“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不僅是我們追求真才實學的一種方法,也是我們面對謠言的理性思維。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