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扑被誉为日本国粹,亦称角力、角觝,实际上却源于我国。

相扑是宋代宫廷宴会娱乐的压轴节目,也是宋朝的综合商业娱乐场所瓦舍中最最重头的节目。
相扑在宋代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有相扑比赛,“数万香宫,两边排得似鱼鳞一般,廊庑屋脊上都坐满了”。
汴京、杭州等城市的瓦舍勾栏,每天都有艺人表演相扑节目。南宋后期,杭州最有名的相扑高手有“周急快”、“董急快”、“王急快”、“赛关索”、“赤毛朱超”、“周忙憧”、“郑大”、“铁稍工”、“韩通住”、“杨长脚”等。
《日本书纪》记,日本有女相扑,雄略天皇在位曾“令宫女脱其衣,去其裙,着以兜挡,令相扑之”。不过和宋代相比,逊色不少。
宋朝也有女相扑,裸露上身上场比赛,超级性感。宋仁宗就曾在大庭广众之下与民众一道观看“妇人裸戏(相扑)于前”。
据《梦粱录》和《武林旧事》,南宋杭州的瓦舍勾栏内,一直都有女相扑比赛:“瓦市相扑者,乃路岐人(民间艺人)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手之资。先以女飐(即女相扑手)数对打套子,令人观睹,然后以膂力者争交。”
《东京梦华录》、《梦粱录》还收录了杭州瓦舍好几位女相扑手的名号:“赛关索”、“嚣三娘”、“黑四姐”、“韩春春”、“绣勒帛”、“锦勒帛”、“赛貌多”、“侥六娘”、“后侥”、“女急快”等。这些女相扑手跟男相扑手一样,在“瓦市诸郡争胜”,并且打响了名头。
《武林旧事》称这些女相扑手“女飚”,指其招数变幻难测,身法疾速如风之意。可惜的是,卫道士司马光上书《论上元令妇人相扑状》,要求皇帝加以取缔,提出“今后妇人不得于街市以此聚众为戏”。
由于司马卫道士的强力舆论打压,在京都风行一时的女子相扑游戏从此大为收敛,以致最终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