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與“割席斷義”不同,正史中的華歆持正自守,明于謀身,重情重義01割席斷義02持正自守03明于謀身04重情重義

作者:廢興千古事

誰是三國最有名的智者?

如果從《演義》的角度來講,毫無疑問是諸葛亮,用魯迅先生的話說就是聰明地有點過分,已經不像是普通人類了(壯諸葛多智而近妖);

如果從謀身角度來講,賈诩算一個,他從冒充段颎的外甥開始,在禍亂長安、輔佐張繡、轉投曹操、曹丕立儲以及漢魏禅代的過程中,發揮了一言亂國甚至颠倒乾坤的巨大作用,并是以被後世稱為“三國第一毒士”;

不過,同樣是謀身,另有一個人無論是經曆還是能力均不在賈诩之下,但卻不僅從未禍國殃民,而且還德聲、官聲、政聲俱佳。

此人是華歆。

沒錯,正是那位被管甯嫌棄、不惜割席斷義的華歆。

話說管甯和華歆是發小,關系極好。某次,兩人同在園中鋤草,突然從地裡刨出一塊金子。管甯視若不見,該幹嘛幹嘛,華歆卻高興地拾了起來。但是,一看管甯臉色不對,趕緊把它給扔了。又一次,兩人正坐在席子上學習,一輛豪車從門前經過,管甯神色不變,華歆卻放下書出去圍觀。等他回到屋内的時候,發現席子已經被管甯給割開了,一人一半,并且說:你根本不配作我的朋友。

這兩個故事出自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德行第一》,通過兩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讓管、華二人的德行高下立見。

管甯、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甯讀如故,歆廢書出看。甯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不過,故事歸故事,講得再精彩也算不得數,因為《三國志》就給我們呈現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華歆,一個持正自守、明于謀身、重情重義的華歆。

與“割席斷義”不同,正史中的華歆持正自守,明于謀身,重情重義01割席斷義02持正自守03明于謀身04重情重義

華歆,字子魚,平原高唐縣人。高唐原是齊國名都,非常繁華,人員也大多非富即貴。華歆雖然也在官府辦事,但卻極其自律,隻要不上班,就呆在家裡哪裡也不去。而且在評論他人的時候總能保證公允公平,從來不會出現偏向或诋毀。

華歆字子魚,平原高唐人也。高唐為齊名都,衣冠無不遊行市裡。歆為吏,休沐出府,則歸家阖門。議論持平,終不毀傷人。

對于華歆的高尚品行,其後人華峤還在族譜中記載了這麼一件事。董卓死後,郭氾、李傕禍亂長安,為了保命,華歆和好友鄭泰等人向東逃亡。路上遇到一個人,想與他們結伴而行。鄭泰等人看他可憐,就想答應下來。隻有華歆不同意,說我們現在正處在未知的危險中,自顧尚且不暇,更何況再帶上其他人。而且,如果答應帶上此人,途中倘若發生意外,難道要再抛棄他嗎。但鄭泰等人不以為然,堅持讓這個人加入了進來。後來果然如華歆所料,此人不小心掉進了一口井裡。這時,鄭泰他們又想棄之不顧,華歆又不願意了,他說,既然接納了他,就要負責到底,現在扔下他不管是不對的。于是,他們齊心協力把他救上來後才分道揚镳。經過這件事情之後,衆人都知道華歆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

華峤《譜叙》曰:歆少以高行顯名。避西京之亂,與同志鄭泰等六七人,間步出武關。道遇一丈夫獨行,願得俱,皆哀欲許之。歆獨曰:"不可。今已在危險之中,禍福患害,義猶一也。無故受人,不知其義。既以受之,若有進退,可中棄乎!"衆不忍,卒與俱行。此丈夫中道堕井,皆欲棄之。歆曰:"已與俱矣,棄之不義。"相率共還出之,而後别去。衆乃大義之。

關于華歆其人,更有趣的事是下面這一件——他一點都不愛财——這就與《世說新語》所記大相徑庭。

曹操在官渡和袁紹相持之際,專門上表獻帝征召華歆進朝。這時,華歆正在孫權處任職,辭别的時候,居然有一千多人前來送行,而且都帶了非常貴重的禮物。對此,華歆沒有表示拒絕,但都做了标記。臨走時,他把所有禮物都拿了出來,對前來送行的賓客們說,本來不想拒收,但禮物太重,怕在路上發生意外,是以該誰的誰領回去。衆人對此大為歎服。

賓客舊人送之者千馀人,贈遺數百金。歆皆無所拒,密各題識,至臨去,悉聚諸物,謂諸賓客曰:"本無拒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單車遠行,将以懷璧為罪,願賓客為之計。"衆乃各留所贈,而服其德。

華歆當了一輩子官,後來還官至三公,但是,他一直堅持拿俸祿周濟族人,以至于自己家裡的米從來沒有過十鬥之儲。每次朝廷打仗回來,都會将擄掠來的女子罰沒為奴分給大臣們,華歆都給他們找了好人家出嫁。甚至連皇帝都專門下诏,勸他不要過得這麼清苦。

歆素清貧,祿賜以振施親戚故人,家無擔石之儲。公卿嘗并賜沒入生口,唯歆出而嫁之。帝歎息,下诏曰:"司徒,國之俊老,所與和陰陽理庶事也。今大官重膳,而司徒蔬食,甚無謂也。"特賜禦衣,及為其妻子男女皆作衣服。

對此,華峤也有相同記載,說華歆對于錢财沒有概念,雖然來自皇帝的賞賜遠超諸人,但他從來沒有儲蓄家業。名臣陳群和傅玄也認為華歆是一個德行不遜古人的君子。

華峤《譜叙》曰:歆淡於财欲,前後寵賜,諸公莫及,然終不殖産業。陳群常歎曰:"若華公,可謂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矣。"傅子曰:敢問今之君子?曰:"袁郎中積德行儉,華太尉積德居順,其智可及也,其清不可及也。事上以忠,濟下以仁,晏嬰、行父何以加諸?"
與“割席斷義”不同,正史中的華歆持正自守,明于謀身,重情重義01割席斷義02持正自守03明于謀身04重情重義

華歆劇照

亂世之中,謀身最難,是以老祖宗才說“甯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

這是因為,亂世之中,一切秩序都被打破,所有人都在刀尖上混日子,生死難料,甚至朝不保夕,可能因一言而獲罪,也可能會因一個錯誤決策而送命。

但這一定律卻對華歆無效,他的審慎性格和絕頂智慧幫他避開了一個又一個的天坑,然後又助他登上了一個又一個的頂峰。

曹植曾經評價說:(華歆)清素寡欲,聰敏特達。存志太虛,安心玄妙。處平則以和養德,遭變則以斷蹈義。華太尉歆也。

對此,和華歆同郡的陶丘洪表示不服,他認為自己在認知、思慮和辨識能力方面都要比華歆強得多。但是,在被一件足以掉腦袋的事狠狠打臉之後,他才發現自己的水準比華歆差遠了。

漢靈帝中平五年,冀州刺史王芬圖謀廢黜漢靈帝,因久慕華歆和陶丘洪之名,便約二人一起行事。

得到消息後,陶丘洪馬上就想響應,但被華歆阻止了。華歆說,這種事情可不是我們能做的,曆史上也隻有伊尹和霍光做過。王芬此人粗心大意能力又差,不僅根本不可能成功,還會禍及全家,你可千萬别和他瞎摻和。陶丘洪将信将疑,後來王芬果然失敗,他這才服氣。

同郡陶丘洪亦知名,自以明見過歆。時王芬與豪傑謀廢靈帝。芬陰呼歆、洪共定計,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廢立大事,伊、霍之所難。芬性疏而不武,此必無成,而禍将及族。子其無往!"洪從歆言而止。後芬果敗,洪乃服。

這類事情對于華歆來說隻是基本操作,他最讓人稱道的還是他在夾縫中的生存本領——何進、袁術、孫策(孫權)、曹操這幫人,無論是朝廷政要還是亂世英豪,他們之間雖然不對付,甚至整天打得你死我活,但是,對于華歆的态度卻是出奇的一緻,那就是不僅欣賞,還千方百計地想得到他。

帶華歆進入仕途的大将軍何進,職位是尚書郎——這可是皇帝身邊的近侍,職低權重。董卓亂政,華歆趁西遷長安之際告病逃離,因為他知道董卓是兔子的尾巴長不了。

舉孝廉,除郎中,病,去官。靈帝崩,何進輔政,徵河南鄭泰、颍川荀攸及歆等。歆到,為尚書郎。董卓遷天子長安,歆求出為下邽令,病不行,遂從藍田至南陽。

第二個欣賞華歆的居然是幹嘛嘛不行、吃嘛嘛不剩的袁術。華歆勸袁術讨伐董卓,袁術不聽。華歆一看又是一個不靠譜的主,便又想脫身而去。恰逢這時天子使者馬日磾到來,這個馬日磾也是個識貨之人,先是讓他給自己當副官,接着又推薦為豫章太守。華歆确實有兩把刷子,在任上老百姓都說他是個好官。

時袁術在穰,留歆。歆說術使進軍讨卓,術不能用。歆欲棄去,會天子使太傅馬日磾安集關東,日磾辟歆為掾。東至徐州,诏即拜歆豫章太守,以為政清靜不煩,吏民感而愛之。

孫策、孫權兄弟皆雄才大略且對華歆極其禮遇,華歆也心甘情願地為他們效力。官渡之戰前夕,曹操忽然向天子推薦華歆入朝為官,孫權不願意放人。華歆說,你大哥讓你交好曹操,但因為時間太短,你倆的關系還不穩固,如果你強行把我留在這裡,恐怕會對你不利。孫權一聽有道理,便讓華歆去了許昌。

孫政策地江東,歆知策善用兵,乃幅巾奉迎。策以其長者,待以上賓之禮。後策死。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徵歆。孫權欲不遣,歆謂權曰:"将軍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義未固,使仆得為将軍效心,豈不有益乎?今空留仆,是為養無用之物,非将軍之良計也。"權悅,乃遣歆。

仕奉魏國之後,華歆在曹操、曹丕、曹叡三代都極受重用,曹丕禅代之後,直接任命華歆為司徒(三公之一)。曹叡即位後,更是封侯、增邑并加拜太尉。

歆至,拜議郎,參司空軍事,入為尚書,轉侍中,代荀彧為尚書令。太祖征孫權,表歆為軍師。魏國既建,為禦史大夫。文帝即王位,拜相國,封安樂鄉侯。及踐阼,改為司徒。……明帝即位,進封博平侯,增邑五百戶,并前千三百戶,轉拜太尉。
與“割席斷義”不同,正史中的華歆持正自守,明于謀身,重情重義01割席斷義02持正自守03明于謀身04重情重義

同為曹魏三公的華歆和王朗

華歆的重情重義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對朋友(管甯),一個是對漢朝。

先說他情系管甯。

正史之中,不僅所謂刨金和割席斷義都不存在,反而是華歆又是推薦又是讓賢,對管甯可謂仁緻義盡,後來隻是因為管甯确實無意仕途才無奈作罷。

據《魏略》載,華歆與北海邴原、管甯是同學,三個人關系極好,被人稱作是一條龍,其中華歆是龍頭,邴原是龍身,管甯是龍尾。

魏略曰:歆與北海邴原、管甯俱遊學,三人相善,時人号三人為"一龍",歆為龍頭,原為龍腹,甯為龍尾。

裴松之對此很不滿意,認為邴、管二人均才德過人,恐怕不會甘心居于華歆之下,是以《魏略》之言不可信(臣松之以為邴根矩之徽猷懿望,不必有愧華公,管幼安含德高蹈,又恐弗當為尾。魏略此言,未可以定其先後也)。

黃初(220年十月-226年)年間,魏文帝曹丕下诏舉薦賢良,華歆推薦了管甯,曹丕派人安排專車去迎接他。

黃國中,诏公卿舉獨行君子,歆舉管甯,帝以安車徵之。

明帝時,剛被封為太尉,華歆就懇求讓管甯接替自己,曹叡當然不答應。

歆稱病乞退,讓位於甯。帝不許。

現實中的管甯其實是一位清貧自守的典範,根本無意出仕,是以,即便是曹叡同意,他也不會出手搶奪好友的位置。

魏晉名士嵇康對他們之間關系的評價最為中肯:近諸葛孔明不迫元直(徐庶)以入蜀,華子魚不強幼安(管甯)以卿相,此可謂能相終始,真相知者也。”

是以,劉義慶是不負責任的道聽途說,裴松之則顯得太小家子氣。

再說他心存大漢。

華歆非常重視倫理綱常和君臣之義。

作為一個有良知和操守的知識分子,經曆一場朝代更疊是一件非常難過甚至非常殘酷的事情。

據《魏略》載,華歆在揚州的時候,恰逢刺史劉繇去世,原來劉繇手底下的那幫人都想讓他繼任刺史。但華歆認為,沒有朝廷任命就私領刺史,有失人臣本分,便死活不同意。那些人逼了他好幾個月他都沒答應。

魏略曰:揚州刺史劉繇死,其衆願奉歆為主。歆以為因時擅命,非人臣之宜。衆守之連月,卒謝遣之,不從。

公元220年10月,曹丕代漢,改元黃初,是為魏文帝。

新皇登基,首要的事當然是大封功臣,鐘繇、王朗、華歆被封三公。

普天同慶,皆大歡喜,唯獨華歆悶悶不樂。曹丕看到後很不高興,就把尚書令陳群叫來質問道,我順天應人代漢建魏,所有人都在跟着慶祝,隻有你和華歆愁眉苦臉,為什麼?

陳群趕緊解釋說,我們當然很高興,不過,我倆都曾在大漢為官,今天如果不低調一點,會被人認為忘恩負義,您也會看不起我們。

曹丕一聽轉怒為喜,從此更加器重華歆。

華峤《譜叙》曰:文帝受禅,朝臣三公已下并受爵位;歆以形色忤時,徙為司徒,而不進爵。魏文帝久不怿,以問尚書令陳群曰:"我應天受禅,百辟群後,莫不人人悅喜,形于聲色,而相國及公獨有不怡者,何也?"群起離席長跪曰:"臣與相國曾臣漢朝,心雖悅喜,義形其色,亦懼陛下實應且憎。"帝大悅,遂重異之。
與“割席斷義”不同,正史中的華歆持正自守,明于謀身,重情重義01割席斷義02持正自守03明于謀身04重情重義

魏文帝曹丕

曆史幾經篡改,雖然多已面目全非,但草蛇灰線,伏脈千裡,在看似平淡的記述之下,仍然隐藏着一段段易被忽略的曆史真相。

(注:本文隻引正史,未涉及《演義》)

(圖檔來自網絡,侵删)

參考資料:《三國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