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与“割席断义”不同,正史中的华歆持正自守,明于谋身,重情重义01割席断义02持正自守03明于谋身04重情重义

作者:废兴千古事

谁是三国最有名的智者?

如果从《演义》的角度来讲,毫无疑问是诸葛亮,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聪明地有点过分,已经不像是普通人类了(壮诸葛多智而近妖);

如果从谋身角度来讲,贾诩算一个,他从冒充段颎的外甥开始,在祸乱长安、辅佐张绣、转投曹操、曹丕立储以及汉魏禅代的过程中,发挥了一言乱国甚至颠倒乾坤的巨大作用,并因此被后世称为“三国第一毒士”;

不过,同样是谋身,另有一个人无论是经历还是能力均不在贾诩之下,但却不仅从未祸国殃民,而且还德声、官声、政声俱佳。

此人是华歆。

没错,正是那位被管宁嫌弃、不惜割席断义的华歆。

话说管宁和华歆是发小,关系极好。某次,两人同在园中锄草,突然从地里刨出一块金子。管宁视若不见,该干嘛干嘛,华歆却高兴地拾了起来。但是,一看管宁脸色不对,赶紧把它给扔了。又一次,两人正坐在席子上学习,一辆豪车从门前经过,管宁神色不变,华歆却放下书出去围观。等他回到屋内的时候,发现席子已经被管宁给割开了,一人一半,并且说:你根本不配作我的朋友。

这两个故事出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德行第一》,通过两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让管、华二人的德行高下立见。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不过,故事归故事,讲得再精彩也算不得数,因为《三国志》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华歆,一个持正自守、明于谋身、重情重义的华歆。

与“割席断义”不同,正史中的华歆持正自守,明于谋身,重情重义01割席断义02持正自守03明于谋身04重情重义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县人。高唐原是齐国名都,非常繁华,人员也大多非富即贵。华歆虽然也在官府办事,但却极其自律,只要不上班,就呆在家里哪里也不去。而且在评论他人的时候总能保证公允公平,从来不会出现偏向或诋毁。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高唐为齐名都,衣冠无不游行市里。歆为吏,休沐出府,则归家阖门。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

对于华歆的高尚品行,其后人华峤还在族谱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董卓死后,郭氾、李傕祸乱长安,为了保命,华歆和好友郑泰等人向东逃亡。路上遇到一个人,想与他们结伴而行。郑泰等人看他可怜,就想答应下来。只有华歆不同意,说我们现在正处在未知的危险中,自顾尚且不暇,更何况再带上其他人。而且,如果答应带上此人,途中倘若发生意外,难道要再抛弃他吗。但郑泰等人不以为然,坚持让这个人加入了进来。后来果然如华歆所料,此人不小心掉进了一口井里。这时,郑泰他们又想弃之不顾,华歆又不愿意了,他说,既然接纳了他,就要负责到底,现在扔下他不管是不对的。于是,他们齐心协力把他救上来后才分道扬镳。经过这件事情之后,众人都知道华歆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华峤《谱叙》曰:歆少以高行显名。避西京之乱,与同志郑泰等六七人,间步出武关。道遇一丈夫独行,愿得俱,皆哀欲许之。歆独曰:"不可。今已在危险之中,祸福患害,义犹一也。无故受人,不知其义。既以受之,若有进退,可中弃乎!"众不忍,卒与俱行。此丈夫中道堕井,皆欲弃之。歆曰:"已与俱矣,弃之不义。"相率共还出之,而后别去。众乃大义之。

关于华歆其人,更有趣的事是下面这一件——他一点都不爱财——这就与《世说新语》所记大相径庭。

曹操在官渡和袁绍相持之际,专门上表献帝征召华歆进朝。这时,华歆正在孙权处任职,辞别的时候,居然有一千多人前来送行,而且都带了非常贵重的礼物。对此,华歆没有表示拒绝,但都做了标记。临走时,他把所有礼物都拿了出来,对前来送行的宾客们说,本来不想拒收,但礼物太重,怕在路上发生意外,所以该谁的谁领回去。众人对此大为叹服。

宾客旧人送之者千馀人,赠遗数百金。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至临去,悉聚诸物,谓诸宾客曰:"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愿宾客为之计。"众乃各留所赠,而服其德。

华歆当了一辈子官,后来还官至三公,但是,他一直坚持拿俸禄周济族人,以至于自己家里的米从来没有过十斗之储。每次朝廷打仗回来,都会将掳掠来的女子罚没为奴分给大臣们,华歆都给他们找了好人家出嫁。甚至连皇帝都专门下诏,劝他不要过得这么清苦。

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公卿尝并赐没入生口,唯歆出而嫁之。帝叹息,下诏曰:"司徒,国之俊老,所与和阴阳理庶事也。今大官重膳,而司徒蔬食,甚无谓也。"特赐御衣,及为其妻子男女皆作衣服。

对此,华峤也有相同记载,说华歆对于钱财没有概念,虽然来自皇帝的赏赐远超诸人,但他从来没有储蓄家业。名臣陈群和傅玄也认为华歆是一个德行不逊古人的君子。

华峤《谱叙》曰:歆淡於财欲,前后宠赐,诸公莫及,然终不殖产业。陈群常叹曰:"若华公,可谓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矣。"傅子曰:敢问今之君子?曰:"袁郎中积德行俭,华太尉积德居顺,其智可及也,其清不可及也。事上以忠,济下以仁,晏婴、行父何以加诸?"
与“割席断义”不同,正史中的华歆持正自守,明于谋身,重情重义01割席断义02持正自守03明于谋身04重情重义

华歆剧照

乱世之中,谋身最难,所以老祖宗才说“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这是因为,乱世之中,一切秩序都被打破,所有人都在刀尖上混日子,生死难料,甚至朝不保夕,可能因一言而获罪,也可能会因一个错误决策而送命。

但这一定律却对华歆无效,他的审慎性格和绝顶智慧帮他避开了一个又一个的天坑,然后又助他登上了一个又一个的顶峰。

曹植曾经评价说:(华歆)清素寡欲,聪敏特达。存志太虚,安心玄妙。处平则以和养德,遭变则以断蹈义。华太尉歆也。

对此,和华歆同郡的陶丘洪表示不服,他认为自己在认知、思虑和辨别能力方面都要比华歆强得多。但是,在被一件足以掉脑袋的事狠狠打脸之后,他才发现自己的水平比华歆差远了。

汉灵帝中平五年,冀州刺史王芬图谋废黜汉灵帝,因久慕华歆和陶丘洪之名,便约二人一起行事。

得到消息后,陶丘洪马上就想响应,但被华歆阻止了。华歆说,这种事情可不是我们能做的,历史上也只有伊尹和霍光做过。王芬此人粗心大意能力又差,不仅根本不可能成功,还会祸及全家,你可千万别和他瞎掺和。陶丘洪将信将疑,后来王芬果然失败,他这才服气。

同郡陶丘洪亦知名,自以明见过歆。时王芬与豪杰谋废灵帝。芬阴呼歆、洪共定计,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洪从歆言而止。后芬果败,洪乃服。

这类事情对于华歆来说只是基本操作,他最让人称道的还是他在夹缝中的生存本领——何进、袁术、孙策(孙权)、曹操这帮人,无论是朝廷政要还是乱世英豪,他们之间虽然不对付,甚至整天打得你死我活,但是,对于华歆的态度却是出奇的一致,那就是不仅欣赏,还千方百计地想得到他。

带华歆进入仕途的大将军何进,职位是尚书郎——这可是皇帝身边的近侍,职低权重。董卓乱政,华歆趁西迁长安之际告病逃离,因为他知道董卓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举孝廉,除郎中,病,去官。灵帝崩,何进辅政,徵河南郑泰、颍川荀攸及歆等。歆到,为尚书郎。董卓迁天子长安,歆求出为下邽令,病不行,遂从蓝田至南阳。

第二个欣赏华歆的居然是干嘛嘛不行、吃嘛嘛不剩的袁术。华歆劝袁术讨伐董卓,袁术不听。华歆一看又是一个不靠谱的主,便又想脱身而去。恰逢这时天子使者马日磾到来,这个马日磾也是个识货之人,先是让他给自己当副官,接着又推荐为豫章太守。华歆确实有两把刷子,在任上老百姓都说他是个好官。

时袁术在穰,留歆。歆说术使进军讨卓,术不能用。歆欲弃去,会天子使太傅马日磾安集关东,日磾辟歆为掾。东至徐州,诏即拜歆豫章太守,以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

孙策、孙权兄弟皆雄才大略且对华歆极其礼遇,华歆也心甘情愿地为他们效力。官渡之战前夕,曹操忽然向天子推荐华歆入朝为官,孙权不愿意放人。华歆说,你大哥让你交好曹操,但因为时间太短,你俩的关系还不稳固,如果你强行把我留在这里,恐怕会对你不利。孙权一听有道理,便让华歆去了许昌。

孙策略地江东,歆知策善用兵,乃幅巾奉迎。策以其长者,待以上宾之礼。后策死。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徵歆。孙权欲不遣,歆谓权曰:"将军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义未固,使仆得为将军效心,岂不有益乎?今空留仆,是为养无用之物,非将军之良计也。"权悦,乃遣歆。

仕奉魏国之后,华歆在曹操、曹丕、曹叡三代都极受重用,曹丕禅代之后,直接任命华歆为司徒(三公之一)。曹叡即位后,更是封侯、增邑并加拜太尉。

歆至,拜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荀彧为尚书令。太祖征孙权,表歆为军师。魏国既建,为御史大夫。文帝即王位,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及践阼,改为司徒。……明帝即位,进封博平侯,增邑五百户,并前千三百户,转拜太尉。
与“割席断义”不同,正史中的华歆持正自守,明于谋身,重情重义01割席断义02持正自守03明于谋身04重情重义

同为曹魏三公的华歆和王朗

华歆的重情重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朋友(管宁),一个是对汉朝。

先说他情系管宁。

正史之中,不仅所谓刨金和割席断义都不存在,反而是华歆又是推荐又是让贤,对管宁可谓仁致义尽,后来只是因为管宁确实无意仕途才无奈作罢。

据《魏略》载,华歆与北海邴原、管宁是同学,三个人关系极好,被人称作是一条龙,其中华歆是龙头,邴原是龙身,管宁是龙尾。

魏略曰:歆与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

裴松之对此很不满意,认为邴、管二人均才德过人,恐怕不会甘心居于华歆之下,所以《魏略》之言不可信(臣松之以为邴根矩之徽猷懿望,不必有愧华公,管幼安含德高蹈,又恐弗当为尾。魏略此言,未可以定其先后也)。

黄初(220年十月-226年)年间,魏文帝曹丕下诏举荐贤良,华歆推荐了管宁,曹丕派人安排专车去迎接他。

黄初中,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歆举管宁,帝以安车徵之。

明帝时,刚被封为太尉,华歆就恳求让管宁接替自己,曹叡当然不答应。

歆称病乞退,让位於宁。帝不许。

现实中的管宁其实是一位清贫自守的典范,根本无意出仕,所以,即便是曹叡同意,他也不会出手抢夺好友的位置。

魏晋名士嵇康对他们之间关系的评价最为中肯:近诸葛孔明不迫元直(徐庶)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管宁)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

因此,刘义庆是不负责任的道听途说,裴松之则显得太小家子气。

再说他心存大汉。

华歆非常重视伦理纲常和君臣之义。

作为一个有良知和操守的知识分子,经历一场朝代更迭是一件非常难过甚至非常残酷的事情。

据《魏略》载,华歆在扬州的时候,恰逢刺史刘繇去世,原来刘繇手底下的那帮人都想让他继任刺史。但华歆认为,没有朝廷任命就私领刺史,有失人臣本分,便死活不同意。那些人逼了他好几个月他都没答应。

魏略曰:扬州刺史刘繇死,其众愿奉歆为主。歆以为因时擅命,非人臣之宜。众守之连月,卒谢遣之,不从。

公元220年10月,曹丕代汉,改元黄初,是为魏文帝。

新皇登基,首要的事当然是大封功臣,钟繇、王朗、华歆被封三公。

普天同庆,皆大欢喜,唯独华歆闷闷不乐。曹丕看到后很不高兴,就把尚书令陈群叫来质问道,我顺天应人代汉建魏,所有人都在跟着庆祝,只有你和华歆愁眉苦脸,为什么?

陈群赶紧解释说,我们当然很高兴,不过,我俩都曾在大汉为官,今天如果不低调一点,会被人认为忘恩负义,您也会看不起我们。

曹丕一听转怒为喜,从此更加器重华歆。

华峤《谱叙》曰:文帝受禅,朝臣三公已下并受爵位;歆以形色忤时,徙为司徒,而不进爵。魏文帝久不怿,以问尚书令陈群曰:"我应天受禅,百辟群后,莫不人人悦喜,形于声色,而相国及公独有不怡者,何也?"群起离席长跪曰:"臣与相国曾臣汉朝,心虽悦喜,义形其色,亦惧陛下实应且憎。"帝大悦,遂重异之。
与“割席断义”不同,正史中的华歆持正自守,明于谋身,重情重义01割席断义02持正自守03明于谋身04重情重义

魏文帝曹丕

历史几经篡改,虽然多已面目全非,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在看似平淡的记述之下,仍然隐藏着一段段易被忽略的历史真相。

(注:本文只引正史,未涉及《演义》)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三国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