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再讀《管甯割席》,發現這個故事根本不适合講給少年兒童

少年時代曾讀過“割席斷交”的故事(也叫“管甯割席”),當時沒啥感覺,以為就是講一個好學生不跟一個壞學生來往的故事。今天偶然再次讀起,突覺頗有新意,其中滋味相當複雜,甚至一度有些迷茫。

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載:

管甯、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甯讀如故,歆廢書出看,甯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簡譯:管甯、華歆鋤地時挖到金子,管甯像沒看見一樣,華歆撿起看了看扔掉;有達官顯貴吵吵鬧鬧地從門前走過,管甯照樣看書寫作業,華歆丢下書本去看熱鬧。管甯不高興了,一刀割開二人坐席,說道:“你不是我的朋友。”

再讀《管甯割席》,發現這個故事根本不适合講給少年兒童

我就想問問今天的朋友們,你鋤菜時發現了金子(可能是當時比較貴重的銅吧,總之是值錢的玩意兒),你會不會撿起來?而人家華歆隻是撿起來看看,還給扔了,這境界還不夠嗎?

再問一下,你在學生時代能做到對所有熱鬧都沒感覺嗎?世界杯打死不看,遊戲機從來不碰,流行歌曲娛樂節目從來不沾?青春的活力與沖動一點沒有,正常嗎?

當然老是三心二意肯定不行,可如果一個年輕人像個木頭人一樣活着,基本可以肯定不是書呆子就是不大正常。更何況人家華歆是三國名士(學霸),“走個神”根本沒對學業和事業造成丁點影響,反倒說明他有着年輕人該有的熱情活力。

總之,再次細讀你會發現,管甯确實是個好學生,可華歆根本不是差生,甚至可以說,華歆才是正常孩子,是不是?

再讀《管甯割席》,發現這個故事根本不适合講給少年兒童

那就有點奇怪了,翻開大大小小的童書都能刷到這則“割席斷交”的故事,可它究竟要告訴孩子們什麼呢?

我想,教育工作者們大概是想說:第一,學習不能三心二意,要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第二,那些看重金錢、富貴的人不是什麼好孩子,要遠離他們,不要跟他們交朋友。

可惜他們完全選錯了故事,“割席斷交”講得就不是這些,管甯與華歆根本就沒有誰對誰錯,這個故事的主題隻有一個:道不同不相為謀!

對照《三國志》,可以看到管甯和華歆确實曾在一起學習過,後來卻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管甯一心專注學問,立志做一個置身時局之外的學者和賢哲,一直避禍于遼東講學,《三國志》對他的評價是:“管甯淵雅高尚,确然不拔”。

華歆則始終盤踞于高官重臣的位子之上,先後做過何進、袁術、孫權等人的進階幕僚,最終成為曹操文官集團的骨幹。他是一個複雜多面的人,一方面為官清廉,頗有政聲,一方面是曹操篡漢的得力幹将,特别是在抓捕伏皇後時毫不手軟,把藏在牆壁夾縫中的伏皇後揪着頭發拽了出來。(捉殺伏皇後這段史料在《三國志》中存疑,隻是轉引,但在《三國演義》和戲曲中“華歆逼宮”都被做實了,是一出重頭戲,是以華歆的戲曲扮相從來都是醜角。)

曹操去世後,華歆又成為曹丕、曹叡兩朝權力核心的重臣,官至司徒、太尉。總之,他就是一個天生的政客,還是一個合格的政客。《三國志》毫不吝惜給他以贊美:“華歆清純德素,……誠皆一時之俊偉也。”

再讀《管甯割席》,發現這個故事根本不适合講給少年兒童

更有意思的是,華歆一直向魏文帝曹丕強力推薦管甯出仕,到了魏明帝曹叡時代,更是要把職位遜讓給管甯,他認為管甯是當時德行與才學兼備的楷模。——原來,管甯和華歆的關系根本就不是我們以為的那麼“僵”!

不論從筆記故事還是史料裡我們都能看出,實際上管甯和華歆差别主要在于人生訴求不同,管甯“務虛”,想做個絕對純粹的隐士;而華歆“務實”,是以不得不在宦海中閃轉騰挪,随波浮沉。但二人的差别又不能簡單定性為“三觀不同”,華歆縱然在官場上摸爬滾打,卻沒有失去對理想信念的追求,為地方官時“清靜不煩,吏民感而愛之”,身為政要時更注重對國家禮儀秩序的恢複。

不管怎樣,管甯和華歆依然是兩股道上跑的車,一者是是非觀念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一者是圓滑卻又不失原則的現實主義者。二者共坐的那張席,就算是不割也有着天然的裂縫。

其實我更想說的是,“割席斷交”的故事根本就不适合單挑出來講給青少年聽,單挑出來就有斷章取義,誤導讀者的嫌疑。同在《世說新語》裡,也就是“割席斷交”的下文裡,就記載了華歆所做的一件特别值得稱道的事,稱他為君子毫不過分。

再讀《管甯割席》,發現這個故事根本不适合講給少年兒童

一天,華歆和王朗乘船出行,有個路人想搭他們的船,華歆不大樂意,王朗說,船上還寬綽着呢,讓他上來吧,于是搭上了這個人。途中,忽然發現有水賊在追他們的船,王朗害怕了,悄悄和華歆商量要把搭船的人趕到河裡去,這樣能跑得快些。華歆卻說:我剛才之是以猶豫就是怕遇到這種事,現在已經接受了人家的托付,又要将人家抛棄,就太不仗義了,是以要逃一起逃,要完一起完!

——看看,華歆做事就是這麼有原則!同時我們也能看出《世說新語》對華歆是非常非常欣賞的。

然而今天,無論是選故事的人還是聽故事的人,很少有人去關心人物曆史的來龍去脈,往往也就會被一則單獨成篇的故事所引導甚至誤導。

再讀《管甯割席》,發現這個故事根本不适合講給少年兒童

平劇《逍遙津》中的華歆

我相信幾乎所有學生在聽“割席斷交”的故事時,都會很自然很自然地認為管甯對、華歆錯,甚至是用最幼稚的思維認定其中一個是“好人”,一個是“壞人”(成人的世界叫作“君子與小人”)。

可怕的是,一旦孩子們真的以管甯這樣的“好人”為榜樣,就會不知不覺代入自身的生活,背離正常的人性與情感,越是高标準嚴要求越是有可能成為一個刻闆的、無趣的、自欺欺人的僞君子(跟傻子也差不多);乃至成年反思之後又會反水,認為這種故事純屬坑人騙人。——其實,是我們自始至終都沒明白這個故事的背景與含義,即精髓所在。也可以說,不是這個故事坑了我們而是選故事的人“坑”了我們。

畢竟,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特别是小孩子,發現土裡的寶貝會去撿,遇到熱鬧會去瞧,這是普通人的本性,是孩子的天性,一點錯都沒有!何必把這樣的行為暗示得跟犯罪一樣呢?我們當不了賢哲隐士也做不了達官顯貴,他們的故事對普通人的生活根本沒有指導性、說服力和共情力,真把這種故事當回事隻會讓我們的孩子變得刻闆、偏執、虛僞、苦悶、不近人情……

當然,做一個管甯那樣的人絕對沒問題,但首先要順從的是自我本心,如果确實心如止水,淡泊甯靜、視金錢如無物,不為紅塵所動搖,那就像管甯一樣去追求卓越吧。前提是不要“裝”,本來有着華歆一樣的人欲與天性,卻非要裝成管甯一樣的清新脫俗,矯情之下,必然導緻虛僞與扭曲。要知道《世說新語》講的全是魏晉時代的名人,魏晉人物最大的特點就是“魏晉風流”,每個人都有着與衆不同的個性,自然而然,一任潇灑風流!

如果我們把“割席斷交”當成是如何做個好學生的模闆那就大錯特錯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