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經典文言文賞析 | 華歆與王朗

作者:我愛文言文
經典文言文賞析 | 華歆與王朗

華歆、王朗①俱②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辄③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④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是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⑤,甯可⑥以急相棄邪?”遂攜拯⑦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華歆、王朗:均為漢末至三國時期人。

俱:一同。

辄(zhé):就。

何為:為什麼,何故。

納其自托:接受了他的托身的請求,此指同意他乘船。

甯可:難道能夠。

拯:救。

華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逃難。有一個人想要搭乘他們的船,華歆就表示很為難。王朗說:“好在船還比較寬敞,為什麼不可以呢?”後來賊人追上來了,王朗想要抛棄所攜帶的那個人。華歆說:“我先前之是以猶豫不決,正是因為考慮到了這種情況。既然已經同意他乘船,難道能夠因為情況緊急就抛棄他嗎?”于是還像當初一樣帶着所救的這個人。世上的人通過這件事來評定華歆、王朗的優劣。

經典文言文賞析 | 華歆與王朗

說“辄”:“辄”的本義是“車箱左右闆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稱“車耳”。

“辄”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見釋義。

指“立即”、“就”。如上文“歆辄難之”。又如,《醉翁亭記》:“飲少辄醉”,成語“淺嘗辄止”。

指“總是”、“每次”。如“每夜辄守之”,意思是“每天晚上總是守護着它”。

指“獨斷專行”、“專權”。如《劉弘傳》:“甘受專辄之罪”。又如,“辄代”指“擅自替代”。

華歆,字子魚;王朗,字景興,二人均是漢末至三國曹魏時期重臣。

關于二人,史書中有以下事迹記載。

經典文言文賞析 | 華歆與王朗

管甯、華歆割席分坐

管甯和華歆原本是好友。剛開始,兩人一起在園中鋤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甯依舊揮鋤,就像看到瓦石一樣。華歆卻揀起來,瞥見管甯的臉色,于是又扔了金子離開。

倆人還曾坐在一張席上讀書,有人乘華車經過門前,管甯像往常一樣讀書,華歆卻丢下書,出去觀望。管甯就把席子割開,和華歆分席而坐,并對華歆說:“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出自《世說新語·德行》

經典文言文賞析 | 華歆與王朗

王朗保全親友

王朗少年時與沛國名士劉陽交好。劉陽擔任莒令,三十歲就去世了,是以後世很少聽過他的消息。當初,劉陽認為漢室漸漸衰落,知道曹操有雄才,懼怕他對漢室不利,想要除掉他但未成功。

等到曹操掌權後,就下令尋找他的兒子。劉陽的兒子惶恐而窘迫,無處可逃。劉陽的親友、故交雖然多,但是沒有人敢幫助匿藏他。

王朗于是就收留劉陽的兒子數年,等到從會稽傳回朝廷,又數次開解曹操。很久以後曹操終于赦免了劉陽的兒子,劉陽的家人于是得以保全。

——出自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十三·鐘繇華歆王朗傳》

隻通過一件事情,就對一個人做出判斷,有時是有失偏頗的,但是也說明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可以惡小而為之。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

經典文言文賞析 | 華歆與王朗

王朗一開始樂于助人,但是一旦與自己的利益發生沖突,他就言而無信,背信棄義;而華歆則不輕易承諾,一旦答應就一諾千金,不離不棄。就上文中的這件事而言,二人高下,不言而喻。

古人雲:“言必信,行必果。”誠是為人之本,信乃立身之道,做人誠信與否,是一個人品德和人格的展現。切不可隻将仁義道德挂在嘴邊,卻經受不住利益的誘惑。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