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利法克斯,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首府。相信大多數中國人此前從未聽說過這座城市的名字。但就在100多年前,曾經有超過1500人喪生于此,其中甚至有一位前世界首富。而這些死難者的墓碑,如今就立在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裡。
位于美洲大陸最北端的加拿大,大部分時間都如同一個冰雪王國。但哈利法克斯則不然,在衆多的地理和旅行雜志裡,這座四季宜人的城市,常年被評為世界上最适合居住的地方之一。
但熟悉那段曆史的人,對這座城市卻懷有另一種感覺。
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那艘被譽為世界工業史上的奇迹,号稱“永不沉沒”的豪華遊輪,開啟了它的處女航首秀。按照計劃,它從英國南安普敦起航後,将由西向東跨越大西洋,最終抵達航行的目的地美國紐約。
然而,旅程剛剛過半,泰坦尼克号就在北大西洋海域撞上了一座巨大的冰山。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掙紮,這艘巨大的郵輪最終于1912年4月15日淩晨2點20分絕望地沉入海底。而船上的2207名乘客和船員,超過1500人不幸遇難。
自那以後,泰坦尼克号的殘骸,就一直靜靜地躺在北大西洋深深的海底。而哈利法克斯,這座看起來一派甯靜祥和的小島,正是當年泰坦尼克号的沉沒之地,有不少遇難者被葬在了這裡。
如今,假如你走在哈利法克斯的街頭,還能夠看見公園裡擺放着泰坦尼克号遺留下來的螺旋槳,而著名的大西洋海洋博物館也坐落于此,泰坦尼克号遇難者們的遺物就被安放在那裡——這些永久的痕迹,将伴随着《泰克尼克号》這部電影中jack和rose那凄美的故事,深深烙在這座城市的靈魂上。
大西洋,探險者、科學家與勇士們熱血沸騰的雄心與夢想中心,至今仍在影響着人們的性格、态度與夢想。從君王到詩人,從冒險家到水兵,從漁夫到海盜,從商賈到旅客——無不與這片浩瀚無際的藍色海洋有着關聯。
在很久很久以前,受到衆多因素的影響,大西洋在人們的眼中亦敵亦友,對于這片看不到盡頭的海域,人類始終懷有既敬畏又恐懼的心理。
直到公元7世紀的時候,來自腓尼基的水手們在巨額利益的驅使下,首次冒險跨越了海格力斯之柱——傳說中“永暗之海”與人間的邊界——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這些勇敢的水手們帶着滿船的财寶凱旋歸來了。從此,廣袤的大西洋就對人類敞開了懷抱。
在經曆了大航海時代、維京海盜時代、大殖民時代之後,人類文明的程序走到了今天,而在此過程當中,大西洋與人類的關系也一直在不斷地演變。
緣于對這片大洋的浪漫暢想,西蒙·溫徹斯特,一位畢業于牛津大學地質學專業的作家,同時也是英國最著名的探險家,開始了他的世界之旅。
作為《紐約時報》《國家地理雜志》等頂級媒體的特約作者,溫徹斯特尤為擅長通過優美的文筆、悠長的韻味、獨特的視角,對看似複雜的大曆史進行生動的描述。
在《大西洋的故事》這本将近400頁厚的書中,溫徹斯特将大西洋那繁雜的地理環境、多彩的海洋内裡,以及由此而發的衆多引人入勝的曆史往事娓娓道來,于是,關于大西洋的曆史與現在,以及它的永恒與未來,就徐徐展現在我們面前,一如這本書的扉頁所形容的那樣:
這是一部生存與冒險、探索與發現、海戰與霸權、财富與貿易、飓風與災難的人類史詩!
雖然人類已經征服了陸地上每一塊幽微玄奇之地,但直至今日,人類對于海洋的了解,僅僅隻有5%,甚至我們對火星或月球表面的認識,都要比對海洋的認識多得多。
正是因為在茫茫的大海當中,蘊藏着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是以,從古至今,人們對喜怒無常、性情多變的大海都充滿了好奇和恐懼,而海洋自然也就成為了詩歌與傳說的靈感之源。
在古代中國,一直流傳着關于美人魚的傳說,而在遙遠的大西洋,這個傳說的主角叫做“塞壬”。
塞壬來源于古老的希臘神話。在傳說中,塞壬是河神埃克羅厄斯的女兒,擁有天籁般動聽的歌喉,和一對潔白無瑕的翅膀。她認為自己的歌聲要比藝術女神缪斯還動聽,于是向缪斯發起了挑戰,結果,塞壬不幸落敗。為了懲罰她,缪斯将塞壬身上那對美麗的翅膀拔掉了。
就這樣,可憐的塞壬隻好栖息在墨西拿海峽附近,為了充饑,她會用自己的歌喉誘惑過路的航海者,當船上的水手們因為傾聽這動聽的歌聲而失神的時候,船隻就會觸礁沉沒,而船員們自然也就成為了塞壬的腹中餐。
在故事中,塞壬是一種人面魚身的海妖,形象與美人魚類似。關于塞壬的作品有很多,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紀,在一位名叫基涅武甫的英國詩人筆下,塞壬的形象大緻是這樣的:
在海洋世界确實能看到些奇異之物
人們說塞壬的胸部和上身
就像美女一樣。但下身則不然
從肚臍以下就一點都不像人了
像魚,還裝點着魚鱗
這些怪物們居住在毀滅的道路上
飛旋的海水就在那裡吞沒人類的船隻
除了兇名赫赫的塞壬以外,在大西洋以東、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廣大非洲部落中,還流傳着另外一種女性水生精靈的傳說。這種時而仁慈、時而妖豔的水妖,經常出現在奈及利亞的約魯巴部落、以及貝甯和加納,以及賴比瑞亞、加蓬、裴南多島的許多巫毒教儀式中。
已故的女作家三毛,曾經在《撒哈拉之戀》這本書裡寫道:“真正非洲叢林裡的巫師又更厲害恐怖邪門千萬倍,我在奈及利亞看到過一次女巫對當地女神‘水媽咪’的獻祭,當時身受的驚吓,可能一生也不能忘懷。”
三毛在這裡所說的“水媽咪”,有些地方也叫作“水媽媽”,正是流傳于西非大陸數百年的水精靈形象。随着黑奴貿易的興起,這個形象也出現在大西洋的西岸,秘密流傳在那些流落異鄉的非洲奴隸當中。
“水媽咪”常常以一個皮膚蒼白、發色金黃,佩戴着一串奇特珠寶的女子形象出現,她身上長着美人魚一樣的魚鳍,通常還會擁有極其豐滿的胸部,一條粗壯的大蟒蛇盤踞其上——據人類學家考證,這種形象實際上源于一種被稱為“西非海牛”或“海奶牛”的大型海洋哺乳動物。
在非洲,一些别有用心的男人會對自己的妻子宣稱:在那些私生活混亂的女孩,尤其是妓女的身上,會附有“水媽咪”的靈魂。是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去妓院反而是一種神聖的行為。
當然,就算他的妻子虔誠地信仰“水媽咪”,我想,她在聽到這種奇葩的論調之後,也不會真的傻乎乎地放任自己的老公跑到那種鬼地方去吧——不拿大棒子把他趕出家門,就算是“水媽咪”保佑他了。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麼,對于那些靠着大海的人來說,當然就要吃大海了。
人們曾經認為,在大西洋裡有着極其豐富的魚類,可以滿足所有人,似乎每捕到一條魚,就會有兩條魚産下新的魚卵。漁夫們似乎可以祖祖輩輩靠着這門手藝發家緻富,而全世界愛吃魚的人,也似乎可以永遠盡情享用這些魚蝦蟹貝,而不必擔憂有匮乏之虞。
是啊,就在這片廣袤無垠的大洋裡,有着無數魚類:大西洋鳕魚、大西洋大比目魚、大西洋鲑魚、大西洋扇貝、格陵蘭大比目魚、北大西洋鮟鱇魚、紅鲑魚、熱帶紅綢魚、熱帶蝦類、一種被當地漁民稱為“燧鲷頭”的橙羅非魚,以及久負盛名的大西洋鮪魚——其中個頭最大、價值最高的藍鳍鮪魚,可以在東京著名的築地市場賣出3萬美元一條的天價!
所有這些美味鮮嫩、價格高昂的魚類,都生活在格陵蘭和火地島之間、開普敦和北開普省之間的深海淺灘和溫水冷海之中,生活在幾十萬立方英裡的大西洋水域中的某處。
但是,到了20世紀50年代,似乎一切都不一樣了。
漁民們的捕撈技術大為改善,傳統的手釣方式隻作為娛樂之用。一些更富有争議、效率更高的捕撈方法,例如延繩釣法、浮動刺網,乃至于在海底拖網,進行大規模的捕撈。再後來,捕鲸船和凍魚技術也出現了,接着,又出現了歐洲人最愛吃的炸魚……
總而言之,當捕撈技術發展到今天,人們已經不需要把魚運到陸地之後再進行處理——切片、冷凍、裝盒、貼商标……所有這一切工序,都可以在海上完成。人們所需要的,隻是一艘大船,不,那不是一條船,而是一條浮在海面上的、由蒸汽機驅動的生産線,可以24小時不間斷地分解魚,并把它們組裝成你家冰櫃裡的各種友善食品。
然而好景不長,就在漁民們滿腹豪情地卷起袖子,準備好好利用他們手上那最先進的工具,為了自己的腰包而大幹一場時,海上卻傳來了一個意外的嚴峻消息:突然之間,不管他們怎麼努力,漁民們就連他們之前捕撈量的十分之一都捕不到了!
人們恐懼地發現,一件可怕地事情真的發生了:大西洋裡的魚,沒有了!
拖着大網的漁船開出去,把網撒下去,張開大嘴,拖着網在漁場待滿配置設定的時間,然後把所有東西拉上來——卻發現拖網裡空空如也!就這樣,1992年6月,在人們發現這片滿溢着最美麗的可食用魚類的5個世紀之後,所有的魚都被人們撈走了,
在最巅峰的時期,紐芬蘭海域曾經有過150萬噸産卵的鳕魚,而現在,這裡尚存的鳕魚,滿打滿算也不過隻有6萬噸——而當年曾經船來船往、充滿漁民們歡聲笑語的大淺灘漁場,現在也已經變成了“前”鳕魚漁場。
就在不久之前,大西洋的西北部還有着豐饒的物産,而人類的貪婪和短視卻使它們消失了,而且很可能是永遠的消失了。
站在空蕩蕩的海邊,我們不由要發問:海洋會不會正在密謀着,以某種我們無法想象的方式,來抵制我們對它無休無止的濫用?它是不是還會以某種形式或其他開端,對我們進行反擊?如果大西洋,以及其他海洋真的決定那樣做的話,人類又會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