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等待戈多》

作者:南村群童701

《等待戈多》

塞缪爾.貝克特

諾獎獲得者;愛爾蘭籍

1906~1989年,

荒誕劇

無主題

該劇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最具革命性的劇作。

該劇叙述了兩個流浪漢“狄狄”和“戈戈”在荒野小道上相遇,

戈戈問狄狄:你在這幹嘛?

狄狄說:等人。

他們開始聊天。聊了好一會,

戈戈說:走吧。

狄狄說:還要等一會。

狄狄問:你究竟等誰?

戈戈說:戈多。

戈多是誰?

我也不知道。

那你等他幹嘛?

就想等。反正無事。

夜暮降臨,兩個流浪漢走了。臨别時又約好明日再來此地等待戈多。

第二天,兩個流浪漢又來到老地方等待戈多。第三天,第N天,他們天天準時來此地等待戈多。其間,他們見了很多路人,都問他們在這幹啥,他們的回答一模一樣:等待戈多。

不知道。

不知道為什麼要等?

就想等。

其間,他們聊了很多很多重複的話,話聊完了,他們就因無聊而吵架甚至打架。

天天如此。

全劇終。

戈多沒出現。

戈多是誰也沒交待。

觀衆在期待中看劇;在莫名其妙中離場;在若有所思中接傳播或連看幾場。觀衆還四處傳播該劇好看并以看過此劇為榮,大家都說好看,好看到:

“妙不可言”。

該劇1953年上演,觀衆如潮。在連續演了59場後被勒令停演。但觀衆評價卻很好。該劇在世界戲劇史上,堪稱奇葩。後被改變為同名小說,流傳深遠。

所謂“深遠”就是讓所有讀者百分之百發呆,百分之百若有若思。

關于該劇,觀衆、演員、專家、學者、理論家、戲劇家的解讀是衆說紛纭,莫衷一是。其中,比較占主導地位的解讀是:

一,二戰後,虛無主義甚嚣塵上,人們普遍認為人生沒有意義。

二,宗教号召力、凝聚力大幅下降。

三,戈多是:

1.上帝;

2.自己心中的設定的或假想的目标。

四,流浪漢代表所有的人。

無獨有偶,在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叫“西西弗斯”的神,他犯了錯,宙斯就罰他一生推巨石上山,然後放巨石滾下山,又推上山,不斷地、永遠重複。

“西西弗斯”即被用來比喻人生的三無:

無聊、無趣、無意義。

今天,所有貌似高深的學者及其著作,幾乎都持這一觀點。

我恰好不跟風,我認為人生有意義:

一,養活自己

在養活自己的打拼中,嘗試各種生活體驗,同時享受打拼成果如行萬裡路,讀萬卷書。其間,與天,與地,與人奮鬥,樂在其中。看炊煙,享受性,練情商,常檢討,有滋有味,不負韶華,不負人生曆程。

二,傳承血脈

接受中華文化傳統思想,傳承并養育後代,營造并體會天倫之樂。視“洞房花燭”為美事;看“兒孫繞膝”為美圖;每當我一想到,我離開後,這個世界還有我的血脈,我就坦然欣慰。

三,探究未知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書中趣事,書中有知識;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乞力馬紮羅,潘帕斯草原,科羅拉多大峽谷,尼羅河,南北極地,長城内外;書中古人古事,書中異域風土風情;滿天星鬥,宇宙奧秘;生命起源,人猿揖别,曆史演進,人生哲思我都想聽聽、看看。

雖我人微言輕,地位低賤,影響狹窄,我的上述人生意義被學問高深者所嘲諷、否定。他們說,那不過是:

“活着”。

然我依然故我。虛無或可讓人沉思;希望才是人生真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