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司馬遷到山東,遊曲阜觀孔廟,感慨而有贊焉

孔子世家贊

《孔子世家贊》篇幅極短,與洋洋灑灑長篇大論的《屈原列傳》《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等文相比,可謂精煉之至。這篇小文雖短,卻寫得非常之精彩,區區113個字,不但表達了自己對孔子的景仰之情,還對孔子的生平作了高度評價。後人再有什麼評價,亦難以超越了。

文章開頭即引用了《詩經》中的原話,對孔子的偉大作了描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就像巍峨的高山,讓後人們仰望;孔子六經的豐功偉績鋪就了中國文化的大道,後人們沿着這條光明大道前進。看來,真的是“不學詩,無以言。”呀。

司馬遷到山東,遊曲阜觀孔廟,感慨而有贊焉

接着司馬遷表達了對孔子的向往和崇敬之情:“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這種向往和崇敬之心驅使他到孔子著書和講學的地方去,到孔子的故鄉去,到那個孔子生活的真實環境和氛圍中去表達對孔子的景仰之情,然而這并不是司馬遷要到曲阜去的唯一原因。

司馬遷家學淵源,子承父業,年輕時即有志于撰寫《史記》,并及早為此作準備。這裡不得不提到一點,那就是司馬遷對寫《史記》采取了非常嚴肅認真的态度。史料缺失,很多曆史事件記錄語焉不詳,道聽途說者多,為此,司馬遷20歲時,即開始利用各種機會到全國各地漫遊。

司馬遷到山東,遊曲阜觀孔廟,感慨而有贊焉

他登三山五嶽,涉江河湖海,盡觀名山大川,遍覽名勝古迹,了解各地風土人情,采集民間傳聞轶事,為最終完成《史記》這部煌煌巨著,奠定了堅實的資料基礎。他自己是這麼說的:“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亦欲以究天地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是以,司馬遷到曲阜去,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孔子的故居,更詳細地了解孔子生平和著述講學經曆,收集更多更準确更翔實的資料。

司馬遷到魯國去,到了曲阜,參觀孔子故居,還有孔子乘坐過的車子、穿過的服裝、用過的禮器,又看到學生們在孔子的家廟裡按時學習演習各種禮儀,他徘徊留戀,舍不得離去。

司馬遷到山東,遊曲阜觀孔廟,感慨而有贊焉

山東曲阜孔廟

他感慨萬千,想到了很多很多,更添景仰之意,更增留戀之情。

“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當時則榮,沒則已焉。”自古以來,天下位高權重的君王乃至于賢明高尚的人很多,他們在世的時候聲名顯赫,可他們死了以後,就都變得默默無聞了,湮滅于曆史的長河之中而不為人知。

君王和賢才大德之人尚且如此,尋常人家就更不用說了。“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衆矣。況草野外之無聞者欤!”那些富貴人家,那些當時威名赫赫,那些生意做得風生水起腰纏萬貫的人,死後徹底被人遺忘的,多了去了。更何況那些無官無職、無權無勢、整日裡為生計而奔波勞碌忙個不停的市井小民呢!

司馬遷到山東,遊曲阜觀孔廟,感慨而有贊焉

陝西渭南韓城司馬遷祠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傥非常之人稱焉。”司馬遷不願做這樣的人,他要立言以傳後世,他要寫一篇堪稱鴻篇巨制的一套巨著。

“仆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在此偉業完成之前,什麼樣的羞辱都可以忍受。“是以隐忍苟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後世也。”

而孔子呢,“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傳十餘世”說的是到司馬遷那時候,到如今已經是第80代了。

孔子修《詩》《書》《禮》《樂》,序《周易》(稱《易經》十傳,亦稱易傳),撰寫《春秋》。後人合稱為《六經》。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取《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文章單獨成書,與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記錄孟子言行的《孟子》一起合稱“四書”。而孟子是孔子的後世弟子,是以可以這麼說,沒有孔子就沒有所謂的“四書”“五經”。

司馬遷到山東,遊曲阜觀孔廟,感慨而有贊焉

四書五經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後世關系無數文人學子一生前途命運的科舉考試的主要内容也來自于四書五經。是以說“學者宗之”,也不得不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聖矣!”孔子是中國讀書人的萬世師表,可以說中國古代的讀書人一生都在讀孔夫子之書。

曆代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莫不以儒家學說為治國理政的根本,是以孔子受到統治者們的推崇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孔子被後人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榮譽之高已經無以複加。

孔子編著六經(《論語》由其後世弟子整理編輯而成),司馬遷在崇敬之餘,恐怕也更受到激勵和鼓舞,去完成自己的宏圖大業,去完成自己的曆史著述,去完成父親的遺願,就是撰寫《史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