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赞
《孔子世家赞》篇幅极短,与洋洋洒洒长篇大论的《屈原列传》《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等文相比,可谓精炼之至。这篇小文虽短,却写得非常之精彩,区区113个字,不但表达了自己对孔子的景仰之情,还对孔子的生平作了高度评价。后人再有什么评价,亦难以超越了。
文章开头即引用了《诗经》中的原话,对孔子的伟大作了描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就像巍峨的高山,让后人们仰望;孔子六经的丰功伟绩铺就了中国文化的大道,后人们沿着这条光明大道前进。看来,真的是“不学诗,无以言。”呀。

接着司马迁表达了对孔子的向往和崇敬之情:“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这种向往和崇敬之心驱使他到孔子著书和讲学的地方去,到孔子的故乡去,到那个孔子生活的真实环境和氛围中去表达对孔子的景仰之情,然而这并不是司马迁要到曲阜去的唯一原因。
司马迁家学渊源,子承父业,年轻时即有志于撰写《史记》,并及早为此作准备。这里不得不提到一点,那就是司马迁对写《史记》采取了非常严肃认真的态度。史料缺失,很多历史事件记录语焉不详,道听途说者多,为此,司马迁20岁时,即开始利用各种机会到全国各地漫游。
他登三山五岳,涉江河湖海,尽观名山大川,遍览名胜古迹,了解各地风土人情,采集民间传闻轶事,为最终完成《史记》这部煌煌巨著,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他自己是这么说的:“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亦欲以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所以,司马迁到曲阜去,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孔子的故居,更详细地了解孔子生平和著述讲学经历,收集更多更准确更翔实的资料。
司马迁到鲁国去,到了曲阜,参观孔子故居,还有孔子乘坐过的车子、穿过的服装、用过的礼器,又看到学生们在孔子的家庙里按时学习演习各种礼仪,他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去。
山东曲阜孔庙
他感慨万千,想到了很多很多,更添景仰之意,更增留恋之情。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当时则荣,没则已焉。”自古以来,天下位高权重的君王乃至于贤明高尚的人很多,他们在世的时候声名显赫,可他们死了以后,就都变得默默无闻了,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而不为人知。
君王和贤才大德之人尚且如此,寻常人家就更不用说了。“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外之无闻者欤!”那些富贵人家,那些当时威名赫赫,那些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腰缠万贯的人,死后彻底被人遗忘的,多了去了。更何况那些无官无职、无权无势、整日里为生计而奔波劳碌忙个不停的市井小民呢!
陕西渭南韩城司马迁祠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不愿做这样的人,他要立言以传后世,他要写一篇堪称鸿篇巨制的一套巨著。
“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在此伟业完成之前,什么样的羞辱都可以忍受。“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而孔子呢,“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传十余世”说的是到司马迁那时候,到如今已经是第80代了。
孔子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传,亦称易传),撰写《春秋》。后人合称为《六经》。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记录孟子言行的《孟子》一起合称“四书”。而孟子是孔子的后世弟子,所以可以这么说,没有孔子就没有所谓的“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后世关系无数文人学子一生前途命运的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也来自于四书五经。所以说“学者宗之”,也不得不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孔子是中国读书人的万世师表,可以说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一生都在读孔夫子之书。
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莫不以儒家学说为治国理政的根本,所以孔子受到统治者们的推崇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孔子被后人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荣誉之高已经无以复加。
孔子编著六经(《论语》由其后世弟子整理编辑而成),司马迁在崇敬之余,恐怕也更受到激励和鼓舞,去完成自己的宏图大业,去完成自己的历史著述,去完成父亲的遗愿,就是撰写《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