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普通人也能讀懂史記——這就是我眼中的司馬遷

上次寫到司馬遷年輕時候的經曆和父親司馬談對他的培養教育,這可以說是他一生當中最為潇灑自由的時期。

普通人也能讀懂史記——這就是我眼中的司馬遷

然而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司馬遷一生中,有兩件事對他打擊最大:

第一是父親司馬談的去世。元封元年,漢武帝到泰山去舉行封禅大典, 司馬談作為史官追随前往,這是非常光榮的事情,不料在洛陽附近病倒,不能參加大典了,他感到非常遺憾。恰巧這時司馬遷從西南考察回來要向漢武帝彙報工作,父子得以相見。

司馬談在臨終前要司馬遷繼續修史,希望他當第二個孔子,寫出像《春秋》那樣的傳世作品,對好人善事要表揚,對壞人惡事要攻擊!并和他說要繼承家學,揚名于後世,讓父母有顔面,這就是最大的孝順。

因為從漢武帝朝開始有“舉孝廉”的選拔官員的制度,是以古人對“孝”這件事是非常看重的,也特别注重一個人的品德。他明白了父親對自己寄予了殷切希望!

普通人也能讀懂史記——這就是我眼中的司馬遷

司馬遷含淚向父親保證說:“即使我很愚笨,也一定要實作您的宏願。您編寫的草稿,我一定加以整理、補充,您收集的材料,我會珍視它、充分利用它。我決不懈怠,您老人家放心吧!”司馬談聽完安然地閉上眼睛,離開了人世。這一年司馬遷二十六歲。這對他後來在異常困難的情況下完成《史記》的寫作有着決定性的影響。

第二是李陵事件。天漢三年(前98年)司馬遷因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漢朝名将李廣之孫,在與匈奴作戰中被敵方圍困,外援軍隊的将領因不滿朝廷的安排,按兵不動,最後李陵兵敗投降)辯護,觸怒了漢武帝,又因為家裡窮拿不出錢贖罪,而被判處了宮刑。

普通人也能讀懂史記——這就是我眼中的司馬遷

司馬遷受到了莫大的打擊,恥辱、悲憤使他屢次産生自殺的念頭。是父親臨終時的囑托讓他有了活下去的動力,一定要活下去,要把父親的遺願完成,要寫出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傳世史籍。

這時他已經寫這部史書六年了,他的創作風格有了很大改變,過去以歌功頌德占主導地位,現在對漢朝的政治評述客觀了許多,他比以往更清醒地認清了社會現實,對某些黑暗現象進行了揭露和批判,使《史記》獲得了更強的政治和學術生命力。是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司馬遷個人的悲劇,催生了一部偉大的著作誕生。

普通人也能讀懂史記——這就是我眼中的司馬遷

下面請允許我隆重地介紹這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作者: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漢左馮翊夏陽人(今陝西韓城人),出生于漢武帝中元五年(前145年),于漢武帝征和三年(前90)或稍後去世,一生大緻與漢武帝相始終;還有一種說法是司馬遷出生于(前135年),卒年不詳,有人認為是(前89年),在他寫完《報任少卿書》(即《報任安書》)不久。是以司馬遷出生有争議,去世時間也有争議。

不僅擁有博古通今的學識、深邃的眼光、豐富的人生體驗、雄偉的氣魄,司馬遷還具有悲天憫人的同情心,用犀利的諷刺手法,以壓抑的情感的洪流,使用深沉大氣的筆鋒,譜出了一唱三歎的史詩般的旋律。利用業餘時間,全身心的完成了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的《史記》的寫作,給中國的文化發展史奉獻出了一部光輝巨著,并為史學的建立樹起了一座豐碑。讓曆史的天空閃爍繁星點點,人間一股正氣浩然長存!

這兩篇文章讓我們簡單了解了司馬遷是怎樣的一個人,那麼他撰寫的《史記》又帶給我們怎樣的震撼呢,下次接着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