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夫在他的小說《美食家》裡說過:“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是以能居于天堂之首,恐怕主要是因為它的美食超過了杭州。”
蘇州,一座典型的江南古城,在飲食方面有着獨到的精緻考究,同時也孕育而生了許多口味“刁鑽”的美食家們。
在他們看來,吃是一種境界。許多蘇州道地美食在他們筆下妙趣橫生,當我們再次翻閱時,也不禁被撩撥得口水連連。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曾說過,他心裡當得起美食家的現代文人,隻有梁實秋、陸文夫和汪曾祺。三人中的後二位都與蘇州美食有着不解之緣,我們一一來說。
01.
“美食部落客”汪曾祺
汪曾祺,作家界公認的“美食家”。如果在現在的網絡時代,那他一定是妥妥的美食部落客,“百萬up主”一定有他的一席之位。
雖然他是江蘇高郵人,提起他大家最熟悉的也是對高郵鹹鴨蛋的那段描述。其實他同樣熱愛蘇州美食,不管是正餐還是點心,他筆下都留下了許多蘇州獨有的味道。
比如蘇州特産,他不僅知道那些老字号,而且還能指名道姓說出最值得推薦的産品。
例如采芝齋,他就說過“綠豆糕以昆明的吉慶祥和蘇州采芝齋最好,油重,且加了玫瑰花。”
比如松鶴樓,他提到過“腐乳肉是蘇州松鶴樓的名菜,肉味濃醇,入口即化。”
還有成本效益極高的豆腐幹,汪曾祺對它評價頗高:“蘇州的小豆腐幹是用醬油、糖、冬菇湯煮出後晾得半幹的,味長而耐嚼。從蘇州上車,買兩包小豆腐幹,可以一直嚼到鄭州。”
可以說,汪老對蘇州美食的喜愛是散在生活各處的,走到哪裡都能看見些許蘇式吃食的影子。
02.
“糖醋派作家”陸文夫
著名作家陸文夫被人戲稱為“蘇州美食文化宣傳大使”,人們将他的寫作風格稱作“糖醋現實主義”,他用“糖醋現實主義”描寫蘇式生活的日常吃喝。
在他的著名小說《美食家》中,蘇州美食貫穿其中,而且都是陸文夫親自調研驗證過的。
檔次較高的,有芙蓉雞片、雪花雞球、松鼠鳜魚、蜜汁火腿、蟹粉菜心、桂花小圓子、藕粉雞頭米等;中低檔的大衆菜肴更豐富,如白菜炒肉絲、大蒜炒肝、紅燒魚塊、豆腐幹、蘭花頭等。
在小說中有一段是這麼寫的:“朱自冶起得很早,睡懶覺倒是與他無緣,因為他的腸胃到時便會蠕動,準确得和鬧鐘差不多。眼睛一睜,他的頭腦裡便跳出一個念頭:‘快到朱鴻興去吃頭湯面!’”
書中還介紹了朱鴻興面的吃法:硬面,爛面,寬湯,緊湯,拌面;重青(多放蒜葉),免青(不要放蒜葉),重油(多放點油),清淡點(少放油),重面輕澆(面多些,澆頭少點),重澆輕面(澆頭多,面少點),過橋。
老蘇州人看到這裡一定會覺得分外親切,這不就是我們的日常嗎?為了吃上那一碗頭湯面,蘇州人可以五點鐘早起,就為了那一口鮮。
不光是蘇式面,小說中還提到一段蘇州的美食地圖,頗為有趣:“按照他(朱自治)的吩咐到陸稿薦去買醬肉,到馬詠齋去買野味,到五芳齋去買五香小排骨,到采芝齋去買蝦子鲞魚,到某某老頭家去買糟鵝,到玄妙觀裡去買油汆臭豆腐幹,到那些鬼才知道的地方去把鬼才知道的風味小吃尋覓……”
蘇州人看到這裡都笑了,我們吃東西确實是講究的,因為每家店都有它的特色菜,每個時節也有應季的美食。
陸文夫還說:“蘇州菜有它一套完整的結構。比如說開始的時候是冷盆,接下來是熱炒,熱炒之後是甜食,甜食的後面是大菜,大菜的後面是點心,最後以一盆大湯作總結。”
短短幾行字更是概括了蘇幫菜的精髓,看完不禁高呼:這不就是我們的點餐日常嗎?
說了這麼多作家筆下的美食,還沒介紹完我已經餓了,是以打算先寫到這兒,過幾天再來介紹另外幾位“吃貨作家”。不說了,我決定明天就去吃!
“人生忽如寄,莫辜負茶、湯和好天氣。